失眠的心理成因
(2013-03-19 01:35:49)
标签:
失眠平衡杂谈 |
1.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 “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
2.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 “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
3.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
4.期待心理即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分房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第九章 构筑身体疾病的心理防线
5.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6.手足无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焦急兴奋状态。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为什么会对失眠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呢?当机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时,诸如突发的自然灾害、生活及工作环境变化、急性患重病、父母离异、离婚丧偶、家庭关系不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担过重、学习紧张、经济状况恶化等,机体的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激发机体的潜在能力,保证机体的能量和氧气的供应,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感受和适应能力,使机体能更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果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机体不能及时地有效地消除和控制刺激时,就会通过中枢神经、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改变,影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造成大脑或某些器官的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失眠及躯体疾病。
前一篇:谁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人
后一篇:糊涂是通向交际高手的手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