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面对与父母的冲突
(2013-02-12 01:02:40)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杂谈 |
(1)同学们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在家庭中获得和父母平等地位的愿望与自己实际仍依附
于父母及父母仍把你当作孩子看待相矛盾。
随着同学们身体的发育,许多同学的身体已日渐强壮,无论从个头还是身体力量等方面
都超过了父母。因此许多同学开始把自己当作成人,同时希望父母能意识到并承认这一点。
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同学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要求独立于父母,享受与父母同等的家庭地位的要求也越来越强。但是大家在经济上还依附于父母,如常常需要向父母要钱但又容易被拒绝,于是自己与父母在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分歧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许多父母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巨大变化,仍习
惯性地将子女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子女能像以前一样听话,认为子女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
力,总希望能处处保护子女。
理不适,即不满又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就埋下了与父母冲突的心理隐患,以至于冲突爆发具有不可预测性(任何小事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而且一旦冲突爆发对于子女来说是积蓄已久,而对父母来说则是莫名其妙、十分震怒,因此矛盾很容易深化,并常常一发而不可收。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因此学习成绩问题常常成为冲突的焦点。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但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不可能完全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一些父母常因为
恨铁不成钢而责骂子女;同学们却认为自己已尽了力或父母不该这样骂自己而产生与父母的
对抗,各种冲突由此而生。另外,当子女出现其他问题或与父母意见不和时,学习问题也常成为父母责骂的依据,这常常也是同学们最难以接受的。
此外,由于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性到青春期会表现得更突出,如任性、生活能力欠缺等,这
些问题也就常成为父母批评的焦点,也让父母感到你根本还没有长大。而不少同学们通常会
认为这是小事,不必小题大做,因而与父母发生冲突。一些父母却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
观点,一旦子女与之辩论(特别是子女采用讽刺、不屑等不良态度时)就认为子女要“造反”,于是观念冲突产生的矛盾也就不少。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自己的行为却常随随便便,因此易引起子女的不满和反抗。
(3)同学们的自我封闭与寻求父母理解之间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大多同学都会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愿望,表现为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记只
属于自己的日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不愿意将心里话随便告诉别人,希望有自己的小秘密等。而同时,同学们也希望父母能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明了自己的这种要求,尊重自己的心理需要,并在日常生活中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当父母似乎总不能明白时,大家既不知道怎么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更多时候也不愿意说,于是冲突由此而发,大家会感到父母总是不明白自己,不理解自己。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常常被家长和孩子冠以两个无奈的字———“代沟”。难道它就永远横亘在家庭之中,永远盛满不理解、不支持、不接纳,成为两代人之间坚硬而痛苦的“结”吗?不,“代沟”是可以逾越的。了解自己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心理原因后,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主动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一)清醒认识,并主动悦纳自己当前的家庭地位
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的家庭地位,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仅凭消极的
情绪,简单的对抗来获得自己期望的家庭地位。其次,要学会悦纳这种令自己不满的家庭地
位。应该看到自己在家庭地位上的种种尴尬局面是由于自己在家庭中长期处于弱小的被保
护状态所造成的,这也是所有孩子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困扰。自己只有先承认并
接受这种状态的客观规律性,才能一步步地改变它。长期形成的家庭地位不可能在一夜之间
改变,必须给父母和自己足够的适应时间。
(二)理解父母,发展与长辈交往的人际能力
要知道父母的操劳都是为了我们。天下最无私的、最真诚的爱是父母之爱。正由于这种
爱,才使得父母处处为子女设想,才会“游子衣”“密密缝”,才会“意恐迟迟归”,甚至才会不惜牺牲自己去换取孩子的幸福。父母并不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不能如此敏感地体验到你们的心理世界,只有通过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等方式正确地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才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而且,在这个时期也应当是发展我们与长辈相处的人际技巧与能力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学会与长辈交往的技巧,将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和领导、年长的同事相处打下基础。所以,你应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学会如何向长辈学习、交流,这对你将来的工作生涯的顺利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父母的前提是了解父母,下面有一个小测验可以帮助你看看自己是否对父母有足够的了解,如果你对父母还不够了解的话,那么去主动了解他们吧!
前一篇:怕婚姻平淡怎么办?
后一篇:太原心理咨询师谈家庭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