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与人交往可怕吗?
(2012-12-22 02:06:23)
畏惧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事,二是对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待人接物是主要的内容。“接物”方面的恐惧,一般会少些,因为“物”多是无意识、无情感的,它不会挖苦你、鄙视你,不会惹你生气,不会冒犯你的尊严。你可以欣赏它、赞美它、热爱它,比如美丽的山水、珍贵的玉石,金钱、名车、豪宅……如有能力,你甚至可以拥有它,但无论如何,它不会拒绝你的欣赏和拥有,也不会冷嘲你的赞美、鄙夷你的热爱。你可以畏惧它,比如雄狮、猛虎、毒蛇……但它不会主动来侵犯你陷害你,你惹不起,可以躲得起。你可以敬仰它,比如珠穆朗玛峰、高等学府、知识宝库……但它不会拒你于千里之外,只要你主动接近它,攀登它,它都会任你造访,你多努力一分,就会多接近它一步。可是说到“待人”,即与社会上的各种人打交道,谁都难免有多多少少的恐惧。
因为人有感情、有意识,他能做出种种反应,能和你相互影响。我们所恐惧的,主要是担心自己受伤害,特别是心灵上的伤害,比如尊严、人格。人的修养、地位不同,对你的反应也会不同,有的会蔑视你、冷漠地拒绝你,有的会讥笑你、无情地讽刺你……你欣赏他,他可能在心底小看你;你爱他,他可能冷漠地对待你;你想得到他的帮助,他可能以种种借V1回绝你;你想对他友好,他却可能烦你的打扰……
所以,很多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因为自卑,总怕被人讥笑,便尽量避免与人打交道。在选择职业时,他可能会尽量选与人打交道少的职业,比如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坐办公室,他可能不喜欢从政、当老师、做推销员。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孤家寡人式地生存,不可能万事不求人。而且,只有善于与人打交道,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对人的畏惧,乃是最为严重的畏惧,必须想法克服掉。克服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培养自信。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中如人无人之境的演说家、在高朋满座时谈笑风生的健谈者、一呼百应的政治家、卓有成就的推销员……无一不是自信的典范。那又如何培养在人前的自信呢?
美国成功学家大卫·史华兹提到的他好友的经历,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这位朋友学会正视别人,是因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经历。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在进入陆军服役以前,几害-怕所有的人。你简直难以想像我是怎样的害羞胆小。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比我聪明,我自己的身体心理不够成熟,是个天生的失败者。然而,在命运的巧妙安排下,我不再怕别人了。
1942年到1943
年间,陆军进行一次颇具规模的征兵。我很幸运地被任命为征兵中心的医官,天天进行各种体检。我对这些新兵看得愈多,就变得愈不怕别人。上百个新兵站成一列,像傻瓜似的赤身裸体,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当然,他们有高、矮、胖、瘦的不同,但全都显得迷惑和孤单。不过才几天前,他们中有些是刚升迁的年轻经理,有些是农民、推销员、工人……但在征兵中心,每个人都一样。当时我发觉一般人在许多方面很相像,不同点并不多。有一个新兵跟我非常相像,他喜欢美食,他想念家人和朋友;他希望自己有番成就;他有他自己的问题;他喜欢放松自己的心情。所以,既然有人基本上很像我,我又何必怕他们呢?
人与人,脱光了衣服,没有了外在的装饰,其实没多少区别。要说自卑,每一个人都多少有点,只是自卑的方面可能不同而已,故大可不必恐惧任何人。比如,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与一个年轻人面对,便各有自卑之处:老学者自卑其来日无多,年轻人自卑其才疏学浅;但也各有其自信之处:老学者自信其学富五车,年轻人自信其前途在握。这样,不就扯平了?谁有必要畏惧谁呢?
不必把别人想得比你有多么强,虽然他们看起来可能很有地位很有分量,但是,请记住:在本质上他和你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忧愁也有烦恼。有自卑感的人,总是畏畏缩缩,不敢走向社会,下面这位大学生的自述就是一个明显例子:我是一名学中文系的大学生,今年23岁。很快就要毕业了,面临着分配和走上社会,有的同学在自寻出路,我很羡慕他们,但是我却不敢。我非常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陌生人。现在我只要想到自己去找工作,将单独面对着素不相识的人,由他们品头论足面试,就会心跳不已,手脚冒汗,脸上发烧,就会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我的性格一直比较内向,虽然我从小学习就很好,可我一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我很害怕到我,尽管那些问题我都会回答。老师若到我时,我就会手足无措,把本已熟知的问题答得结结巴巴,丢三落四的。我怕老师当众提到我的名字,哪怕是表扬,都会让我有种不敢抬头见人的感觉。对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我很灰心也很焦虑。我是学中文的,无论是当编辑、教师还是文秘都要接触人,这让我很害怕。工作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面对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再想想自己的现状,我无法不恐惧。
读着眼前的这封来信,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一个低头脸红、浑身紧缩的青年形象。毋庸置疑,这位大学生“患”的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常始于青少年,主要现象为害怕被人审视,在受到观察或被评论的处境中,会产生不适当的焦虑。有的患者当与别人的目光直接对视时就会特别紧张,会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的症状。于是,患者就选择回避社交。有时无法回避,他会避免交谈,或坐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类患者,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的心理,极端情况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与社会完全隔离。诚然,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来什么都不怕的人几乎是很少见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都会有自己惧怕的东西,如有人怕蛇,有人怕狗,但是在社交场合,如果“见人便脸红,启齿更慌恐”,那就有点病态了。无疑,社交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正常的交往是一种“催固剂”,会成为社交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恐惧心理主要由自卑引起。自卑与自尊又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多深的自卑,就有多强的自尊;越自卑的人越带着一副厚厚的自尊面具。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都有自尊需要,都期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这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评价和肯定。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动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不错;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一个人在社交中过分自尊,让这种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失当,怕人们会这样那样地看自己。有时甚至会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这样恐惧心理也就不请自到了。自卑的另一表现是害羞,害羞的人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他们把别人看做是自己的法官,这样一来,跟其他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老不自在。特别是和名人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往时,这种
“不自在”好比芒刺在背。 那么,应怎样克服社交中的恐惧心理呢?
首先你应主动和他人接触,可以先在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向陌生人、陌生环境迈进。其次,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你能表现的方面、场合多露面。这样的经历多了,你在别人青睐的眼光中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你的自信心,也就会逐渐在生人面前表现得自如起来。第三,丢掉那张过度自尊的面具。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交往中我们肯定会遇到比自己强的人,这是常事,没什么好自卑的。如果你正确地对待强者,你会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优点。只有交往,才能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完善自己。第四,激发自己的热情。热忱犹如太阳,是宇宙亘古不息的伟大力量。为了使自己始终充满热情,应有意地开怀大笑,让笑声洋溢自信。应避免和那些闷闷不乐的人交往,应多与已经成功的各路英雄为伍。那些缺乏热心和进取心的人,会使我们的心情也蒙上绵绵阴雨。我们应该尽量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争取多和快乐自信的人打交道,通过点点滴滴的接触,我们就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过不了几天,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也具有了一种与之相类似的精神,甚至我们会不自觉地学着用他的手势和口气。他们坚实的信心和超脱的沉静也会给我们的追求予以点拨,使我们调整步伐,确立一种向上的好情绪。可是心灰意冷的人和亢奋不已的人却不能给我们这些影响。他们的情绪是低落的或荒谬的。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在不如意的日子里时常袭来自叹弗如的情绪时,别自己闷在家里,别去找落魄的朋友聊天喝酒,去找个我们认为成功过的人,让他具有感染性的工作热忱,让他的三言两语打破自己的坏情绪。第五,用知识驱逐恐惧。一位西方心理学家指出:“愚昧是产生惧怕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惧怕的良药。”例如他人正在谈论的一个话题,如果一个根本不知晓此类问题的人,在这种社交场合下,定生恐惧心理。因为,他若是不介入谈论,便会由于无知而露怯,所以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无知者不可能不着实惧怕三分。所以,用知识来壮大自己,自信自强,就无所畏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