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结构的可颖悟性与不可解析性
(2012-12-18 22:58:24)
标签:
所在观点悟性精神面貌心理学杂谈 |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其原初含义是指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心理学家们沿用其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充当的角色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都看做是个性的表现。英语中把个性称作Personality,俄语称作Личностъ,它们都可译作“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和个性可以作为同义词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意义上所说的
“人格”,与我们通常在生活中对人进行伦理评价时,作为某种道德品质来理解的“人格”有差别。从古至今,关于个性的学说和理论几乎数以百计,个性心理学家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个性进行了探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①(A.Adler,1870—1937)则创立了第一个“朝着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个性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学派。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9)在对50多种个性理论进行了比较、鉴别之后,提出了他的个性理论。他着眼于人的行为系列的整体机能,认为“个性是个体内那些决定个人特有的行为与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态结构”。这个表面看起来很简略的定义,实际上内涵颇为丰富,它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个性所涉及的各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这个定义把个性当做一种动态的、整体的、生长着的结构,不仅深具慧眼,而且开辟了个性研究的一条富有活力和可持续的探索路径。
所以,后来它成了西方许多心理学教科书广泛沿用的定义。除此之外,阿尔波特又提出
①阿·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早期追随弗洛伊德,后与其分手,自成一家。
文学心理学了机能自主理论,强调人的动机的即时发生和多种多样,“任一习得的动机系统的动机所包含的紧张和这一习得系统由之发展形成的先行紧张不是同一紧张”,就是说,动机是自给自立的。他还提出,应以“特性”(traits)作为描述个性的最有效的概念,他所说的特性是指“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具有使多种刺激在功能上一致的能力,有引起并导致同等形式(含义一贯)的适应行为和表情行为的能力”。将特性与机能自主总括起来认识,特性就是
“一定类别的刺激情境所唤起的机能上自主的反应倾向”。美国心理学家J·P·查普林和T·S·克拉威克在他们合著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一书中,这样评述阿尔波特个性理论的特点和意义:第一,这一理论对主要兴趣在个性领域的心理学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是阿尔波特一方面(从一开始就)坚持个性的个别性,另一方面也没有排除定量研究的可能性;第二,阿尔波特坚持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概念的心理学,这已经证明是正确的;第三,阿尔波特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倾向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更现象学、更主观性的一边,在这些方面阿尔波特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第四,阿尔波特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强调心理学不能割断与哲学的一切联系。他认为纯心理学的个人概念会忽略更广阔的人性问题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所以阿尔波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机械的S—R研究法。①所有这些,都表明阿尔波特个性理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个性研究方面,值得注意的还有苏联心理学界的观点。苏联心理学界一直重视个性的研究,在苏联形成体系的心理学教科书中,个性、个性的结构都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苏联心理学家一般注重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定义,体现苏
①参见:《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成就的是著名的“维列鲁心理学派”①,它的成员之一列昂捷夫把“活动”作为心理生活的基础和重要中介引入个性心理学之中,认为“人的个性的现实的基础不在他原有的遗传程序表中,不在他的天赋素质和欲望的深处,甚至也不在他后天获得的熟练程度、知识和技能包括职业技能中,而在借助知识和技能实现的活动的系统当中”②。“个性的真正基础乃是主体的活动整体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是在主体同世界之间人的关系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③在苏联心理学界,关于个性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个性心理结构的第一个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个性的倾向性亦即人对现实的态度;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个性的可能性,包括保证活动成功的能力系统;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性格即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风格。建立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上的还有作为个性控制系统的
“自我意识”④。苏联心理学界对于个性心理组成部分的上述划分,看起来是完备的,但细究之下即可发现,它更多显示的是个性的外观成分,个性的内核尤其是它的建构历程,仍然埋藏着而没有被挖掘出来。当然,从苏联心理学界展示的这个土层继续往下掘进,的确是个性问题的真正困难所在。
前一篇:太原心理医生:教师的价值失落感
后一篇:太原心理咨询专家:克服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