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巢穴心理学
(2012-03-19 22:45:20)
标签:
太原巢穴领地心理咨询师空巢期杂谈 |
动物世界中厮打拼杀,头破血流,尸陈荒野,原因无非有二:在物种之间是猎食,在物种之内是争夺领地。延续到人类社会中,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到两个村子,为争夺土地而死掉的人也已经无法统计了。然而,这一切仿佛和现代社会中的文明人距离很远。我们都是衣冠楚楚,讲话温文尔雅,和以角相抵、拼命厮咬的野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是的,文明洗去了“巢穴心理”、“领地意识”上的血腥味,但不可能消除它本身。
只要是人,就渴望有自己的领地,渴望只属于自己的巢穴。因为那是他最放松、最自在、最能表现自我的地方。是休息、调养,或者在失败后舔伤口的地方。前面说过,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是他的“小生境”,而不是文字材料中记录的大环境。这个小环境正是他体现“领地意识”的地方。经常有人抱怨说,恋人婚前一个样,婚后一个样,这算不算伪君子?其实,那正是
“巢穴心理”的正常反应。婚前恋人大多相约于花前月下、影院餐厅,那都是公共场所,至少不是在家里。人在这些地方不可能完全放松下来,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婚后你是在家庭里观察对方,家庭是他(她)的巢穴,如果在家里都不能还原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岂不是太累了。如果说家庭能够体现巢穴心理还很容易理解的话,那么在工作场合下出现巢穴心理,就很有意思了。其实,你可以在每一辆公交车上看到它:乘客都规规矩矩,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公共场所,一个“外人”控制的地方。而司乘人员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公司的特别要求,他们可以随便地穿着打扮,夏天里有的司机甚至打赤膊。他们可以无顾忌地彼此之间,或者和乘客中的熟人聊天、笑骂。原因无它,车厢正是他们的“领地”。
如果几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你可以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你的同事一旦退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就会放松下来,旁若无人地做一些随意动作,比如摇头晃脑,手打节拍,跷起腿,表情也不会那么严肃。而他一旦站起来,走到同事的桌前,或者在同事面前走过,立刻就会严肃起来,拘谨起来。在这两个例子里,旁观者完全可以看到当事人行为上的变化。
而在当事人心目中,仿佛“巢穴”周围有一堵真实的墙,可以挡住他人的视线。这就是下意识中巢穴心理的体现。人的巢穴意识很小时就存在了。回忆一下小学课堂吧,你和同桌有没有在长条桌子上划出界限,为谁的文具,或者谁的胳膊过了界而争吵不休?到了青春期,巢穴意识更会延伸到家里。父母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不愿意家长随便踏进自己的房间,或者,孩子的房间里会有几个抽屉、箱子被加了锁。那里未必有什么重大秘密,只是孩子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许多青春期的矛盾都源于此。因为居室本来是父母的领地,孩子长大了,硬要从中划出一块,标上“父母禁入”。成年以后,仍然是出于巢穴心理的强大驱动力,年轻人成了如今购房的主力。当他们搬出门去以后,老人们不得不适应“空巢期”。几十年后,同样的情况还会上演在下一代身上,因为“巢穴心理”永远在强有力地支配着人类。
前一篇:太原心理咨询师:你比谁都幸福
后一篇:解读抑郁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