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酷在自得其乐

(2012-03-17 02:50:42)
标签:

莎士比亚

第二十二条军规

《荆棘鸟》

忧愁

你好!

索菲的选择

杂谈

    先讲一个书里看来的故事:一个音乐家的女儿,刚刚4岁,每天缠着父亲讲 “三只小猪”的故事。音乐家就想了一个办法,他用录音机录下了这个故事。当女儿又想听的时候,他就打开录音机,放给她听。但这个方法仅仅管用了两天。第3天晚上,女儿又拿着故事书来找他。父亲对她说: “宝贝!你只要打开录音机就行了。” 女儿回答说:“对呀!可是我不能坐在它腿上面。” 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都笑了。
      因为笑得非常开心,所以表情都非常可爱。而且他们多半都要说上一句:这个小女孩真好玩。人的心灵很奇特,它是一个不断成长又不断对成长做出判断的另外一个“我”。3 0小时候,我们觉得童话是最好看的书,看见大人 搭起心灵的圣坛的书里面画都没有一张,而他们还看得那么津津有味,简直就闹不明白。稍大一点童话就不如历险记、探险和侦探武侠了。
       再大一点,我们会通宵达旦看《荆棘鸟》、《飘》、《简爱》,还有《索菲的选择》。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起过:一个初中生给他写信,想同他讨论萨特、卡夫卡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开始我非常吃惊,如果只是讨论卡夫卡,那我会以为他喜欢《变形记》———那故事是个好玩的“童话”,可是萨特的东西,比如“他人是地狱”之类,还有《第二十二条军规》里面那些活灵活现的疯子,成人都捉摸不定呢。看来,有的人天生就喜欢哲学味浓烈的小说,即使他只有13岁。我这么说其实并不是嘲讽他。有一则打趣早熟儿童的故事:说有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被人问及他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价,这个孩子狡猾地回答: “像我这个年纪,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是不要下结论的好。” 31 老实说,上面提到的4岁的孩子,13岁的初中生和10岁左右的莎士比亚爱好者,都是我十分欣赏的爱书人。4岁的孩子听故事必须坐到爸爸的腿上,是因为坐在那儿既温暖又熟悉;13岁的初中生喜欢“深奥”的读物,也不错,青春期之前的初中生学会了沉思和反省,看懂与否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者这种姿态的提前出现,会让他的言行举止出现一种韵味,就像忧郁出现在一个少女的脸上,远比一个打扮成颜料铺子的扮酷女郎更显得美丽一样,写《忧愁,你好!》的萨冈说过,“忧郁出自内心,而化妆不过是往脸上涂鸦罢了”。
       而10岁左右孩子的“狡猾”,简直可以说是出自一种智慧了。但若依弗洛伊德的学说,儿童对爱情也并非一无所知。那么,这句“狡猾”的回答表面似乎只是把“球”踢了回去,但我们不妨认为,事实上莎士比亚已给他带来足够多的阅读乐趣。看似谦虚,可也有几分自傲;看似回避,却也调侃了发问者的不怀好意。阅读从最初的时刻开始,就是我们精神的冒险。
        没有谁规定我们只能爬家门口的山,而不能去爬萨特 搭起心灵的圣坛和卡夫卡,当然,如果我们能享受莎士比亚,那么,我们也不必去跟人解释———让刁难者瞎操心去吧,莎士比亚给你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恒久不息的,不是吗? “爸爸的腿上”尽管安全,可是我们终究要独自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