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往往忽视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大学生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无疑对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概念的解释: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是每个人生活和奋斗的目标。生命是幸福的载体。费尔巴哈指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生存和幸福而奋斗着,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心理学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主观感受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感,认为幸福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整体评估,即主观幸福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非常满足的情绪情感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幸福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