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正常”不等于心理健康

(2012-01-27 23:55:31)
标签:

少儿

诊断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心理健康

杂谈

 目前,我们判断某人是否患精神疾病?有一个相对较客观的诊断标准,例如,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所有的诊断标准都有严格规定的条条框框,被评者若符合其中的各条标准,就诊断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不符合就不是这个病。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余金龙
  但诊断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常不配合,不按这个人为的诊断标准来生病,但这也不能怪病人,因为如何生病不受病人自己控制。人有约一千亿个脑细胞,不同的脑细胞负责不同的功能,也因此,多个不同部位脑细胞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病变可组合成无穷多种的临床表现,这也是精神疾病的一个临床特征,没有两个人的临床表现是一样的。

  还有,每个医生对诊断标准的理解不一样,在实际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时,把握尺度也不样。因而出现这种情况,同一个病人,用同一个诊断标准,A医生诊断精神分裂症,B医生诊断双相障碍,C医生诊断强迫症,D医生诊断抑郁症,E医生诊断人格障碍。

  每个医生,甚至每个人心理还有一个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这个标准相对主观,是自然形成的,反映了统计学的规律,那就是,跟大多数人差不多的,就是正常的,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就是异常的。但是,“正常”就等于心理健康这个标准有时也不靠谱。例如,那位最后救起女童的路人陈贤妹,拾荒阿姨,她是少数,算不“正常”的了,却是心理健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