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行为治疗简介
(2012-01-19 01:24:51)
标签:
班杜拉
南非
行为治疗
心理治疗
行为主义
太原心理咨询
杂谈
|
|
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操作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为原理。行为疗法的理论认为:来访者的各种症状(包括异常行为或失调的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而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因此就要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的程序,使来访者逐步消除不良的异常行为,并通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
184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JosephWolpe)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行为治疗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行为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开始得到心理学界广泛推广和运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班杜拉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发现并强调不同于操作反射和应答反射的另一种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另一个是它强调“认知调节过程”对行为的重要影响。班杜拉的研究工作对其后认知行为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时行为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地位已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人的大脑如同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到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不可测量的东西就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人们惟一可以了解和把握的只有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行为治疗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就被简化为针对外部刺激和行为表现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技巧。行为主义学派强调,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
相反,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能够规范化或程序化,易于掌握,实施简便,容易执行,疗效可以肯定。但是由于行为治疗只注意外显行为反应以及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情境,而忽视了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主观能动作用,而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因而受到其他心理治疗派别的攻击。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下,行为治疗学派对自身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行为主义也认识到不能把人看作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应激或心理应激的被动反应者,人本身具有认知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其行为改变的能力。行为治疗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行为的重新评价并制订新的行为学习程式,指导和帮助患者去调动这些自我的力量,以消除那些不良的或不正常的行为;或者通过建立新的健康行为去取代不正常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