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振作
(2012-01-08 01:14:39)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所谓万事如意和万事大吉,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当人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不必过于气恼和沮丧,而是应及时调整心态。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有一个年轻人被贫穷困扰,十分失意,便向一位老者请教。老者“年轻人,你为什么这么失意呢?”年轻人说:“我总是这么穷。”老者说:
“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年轻人说:“年轻又不能当饭吃。”老者一笑说:“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不干。”“让你再失去眼睛,给你一百万元,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让你现在就死掉,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你愿意吗?”“我人都死了,还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老者笑了:“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这么健康,有这样一笔财富,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
有一个美丽的少妇,在孩子死后不久又被丈夫遗弃了。
她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便投河自尽。这时,一位艄公救了她。艄公知道她的遭遇后,便问她:“你在没结婚之前是怎么过的?”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艄公又“那时你不是也没有丈夫和孩子吗?”少妇回答道:“没有。”“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到了两年前,你应该振作起来!”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亮堂多了,没有再寻短见。
人生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信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一时的失意和不快所左右。一个人只要不放弃信心和希望,就能从不幸和灾难中解脱出来。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不幸、失意,常常与自己的主观感受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一个情绪困扰理论,叫做“ABC”理论。A:代表突发事件;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C:代表情绪反应。艾里斯认为,直接引起C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说,引起人们情绪结果的根本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与信念。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倒霉”,很想不通。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才使人们被负性情绪所困扰。
实际上,人们的烦恼和不快,更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个青年人来说吧,他一直在为自己的贫穷痛苦不堪。其实,穷与富只是相对而言,除了物质标准之外,还要由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来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但他拥有青春和生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就不能说他贫穷。一个人热爱生命,就会感到活得十分充实,就会拥有精神上的富有。
那个青年人原先认为自己穷,经老者一点拨便豁然开朗,就是这个道理。那个投河自尽的少妇,因孩子死去和被丈夫离弃便觉得生不如死。其实,孩子死去不可复生,苦恼也无济于事;对自己没有感情的丈夫离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不也是一种解脱吗?少妇经艄公的开导后茅塞顿开,是因为她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
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不幸,都要树立信心,看到希望与光明。换个角度看问题,人生感受会不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