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儿童心理咨询|破罐是怎样破摔的
(2012-01-08 00:34:43)
标签:
徐宗涛
西安
十三太保
义气
《三国演义》
太原儿童心理
杂谈
|
|
现在的人们都幽默,一不小心就想露一手。比如讲,套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出了一大串此类的话,如“假货是怎样造出的”、
“婚姻是怎样离成的”,等等。套用这句话,咱也幽他一默,来它一个“破罐是怎样破摔的”。所谓的“破罐子破摔”也是中国人的一句老古话,且没有地域色彩,似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适用。更重要的是,这里边还隐含着一层深刻的哲理(或心理倾向):反正是破罐子了,再小心也成不了好罐子,去他妈的蛋,任它摔,看它能摔成个什么样单位领导一看其父亲这么个态度,也就不愿学雷锋了,一个欲创奇迹的计划落空了。二连三的打击,使得孩子更加心灰意冷,其心理状态也黑加警孽和执拗。他乘其父又一次跑长途的时机,别开家里譬,在茶几上拉了一摊大便后便彻底离开了这个家,直至第三次已事被抓……
这就是个典型的“破罐子破摔”的事例。
试想,假如这个警亍能够象其他有着双亲的孩子一样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哆如说其父亲的爱不仅仅是给他钱,假如他第一次犯事后箕菱煮暑将其拒之门外,假如其再婚的母亲(及其后夫)能够容竺和接受这个孩子,假如……,假如……,总之,假如人们给?馨个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那么,这个孩子即便是不会成望他么英雄或科学家、高级官员,但是,也不至于小小的年纪就戚个“老罪犯”。
2001年3月初,媒体公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古城西安破葶了个少年犯罪团伙,他们大都是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其头目是名21岁的社会无业青年)该团伙对外称”十三太保”。妻到这则消息,使我联想到了我所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类似明少年豸巳罪团伙的发展和形成。这一少年犯罪团伙也有一个类似的名字,日“十四金刚”,亨西安的“十三太保”相比,这个“十四金刚”刚全是在校高等,且犯罪程度远不及西安的“十三太保”(该团伙犯有人命案)。但是,这个由一支业余足球队演化成一个小团伙的原凼及过程却是耐人寻味的。该团伙的“本来面目”是支业余足球队,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对此,学校方本来就不支持,认为这样势必要影响学习,影响高考。事情发生大的转折是在该业余球队与其它学校的球队打了一架以后,在一次比赛中,因不满裁判的判罚,两个球队的队员打起来,此事闹大以后,学校更是不满,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作了点名批评,称他们为“不务正业”,“是一种坏孩子行为”。一些孩子的家长当然也支持学校的做法和说法。但孩子们却十分的不服气,恰在这时,邻校的那几个学生又堵在他们放学的路上,把他们的两个后卫及守门员痛打一顿,其中一名后卫还被打掉了一颗门牙,这下该球队的孩子们火了,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在队长的带领下,抽时机又把对方的几个队员痛打一顿。如此一来,事情越闹越大,双方又对打一、二次,校方对其为首的五名同学作了严肃的校纪处分。
至此,这群孩子同学校、家长渐渐对立起来。他们开始真正的学坏,为了给五名受处分的同学压惊,他们在大酒店为他们摆了酒宴,资金是他们用偷来的学校的体育器材“换”的。渐渐地,他们主业已不是踢足球,而是有组织的打架斗殴,勒索低年级同学、偷盗,甚至抢劫……
现在,我们还要来上几个假如,假如他们在比赛时不发生那次偶然的打架事件、假如打架事件发生后,校方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踢球与学习,踢球与打架的关系,假如,邻校的孩子们不再来寻滋闹事,假如在两伙孩子将事情闹大后,双方的学校及家长们都能够正确对待,假如学校不是生硬地处分五名同学。事情或许不会是这个结局。这就是“破罐子破摔”现象的形成及内外成因。哥们义气及“冲动心理”
中国人是最讲义气的。讲义气是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念中最重要的一脉。所谓的讲义气,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为朋友可两肋插刀(两肋插刀不可能,别说两肋插,一肋插刀也会要了小命。只要是尽心尽力就行了)重承诺、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做到。不出卖朋友,不出卖良心;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要说中国人讲义气的典型,当属《三国演义》里的关二爷,至今它的泥巴像还到处被供奉着。但有一点须要清醒(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那就是可不能因讲义气,而去干违反公共道德或违纪、违法的事。在义气和道德、纪律、法律之间,义气应服从和顺应道德、纪律及法律。在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哥们你可要保持清醒和理智。切不可为不义气二字而失去清醒和抛除理智,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举个类似的,很简单的例子:吸烟有害。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一点,但是,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吸……
2001年3月,济南警方终于向媒体公布了铲除黑社会帮派性质的“徐宗涛团伙”的消息。使得泉城老百娃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团伙所形成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义气结伙”。徐宗涛效仿上海青红帮的做法,对手下“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使得手下的人甘愿为其卖命。在一场重大伤害案后,徐宗涛给了参与作案的手下兄弟一人三万元,供其外出避风使用。案发后,有关公安人员在审讯这些案犯时,案犯直率地供认:
“知道在光天化日下,持猎枪追杀是犯罪,也知道闹不好要丢脑袋,但是,还是义气用事……”
——请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这使我们想嫠了很多醉酒者的心态):心里很明白知道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事后,则是一百万个后悔;但是,后悔也晚了。您瞧,一条十分清晰的“心理脉络。”
我再次提醒人们注意:以上这些义气用事,最终又被义气毁掉的人都是些成年人,成年人尚且把握不住自己,何况那些思想及心理承受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这一现象时,且不可忽视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且出现频率远比成年人更高的“冲动心理”。一伙业余武校的孩子,因一位同学中的姐姐想逃票而被公共汽车上的司机骂了几句,便怀恨在心要“好好地教训一下这小子”。先是这位同学在酒店包了一桌席,让几个孩子大吃大喝一顿,后又分给他们每人一千三百元钱。被邀请的孩子们自然义气冲天,拍着胸膛讲一定搞定,让他见红。结果,由于出手过重,导致了这位司机的死亡,几个孩子因此被捕,因他们尚未成年,案件审理起来极不顺利。办案人员曾专门问题:“知不知道打人犯法……”
“知道……” “知不知道杀人偿命……”“知道……” “知道为什么还去打人、知道为什么还非要别人的命……”
“讲义气呗……都是同学,又喝了人家的酒……”
您瞧又是义气、又是个“明知故犯、”又是个控制不住。看来人的心理及意志的确有着它的似乎是永远也不可改变的劣性,不同的只是,有的人的心理劣性更多一些罢了。就像在抽烟的问题上,有的人控制住了,有些人就没有控制住,有的人,则是压根就不想控制。关于“冲动心理”的心理特性,的确是我们在看待和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