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心理学的自我理解

(2011-12-14 00:09:10)
标签:

吉尔吉

美国

心理学理论

自然科学

哲学心理学

心理

杂谈

摘要: “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在“心理学的自我理解”中,“心理”的问题即关于“心理”的形而上学极其重要,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虽然表现为多元的叙述形态,但在核心功能上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


    理解任何一种心理学重要之处在于必须认识到它所蕴涵、代表和体现的独具特色的“心理学的自我理解”。所谓“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就是对心理学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心理学家一直对“心理学的自我理解”进行着思考和追问。这些思考和追问伴随了心理学从哲学独立之后的百余年发展史。直至现在,人们对于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仍然进行激烈争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吉(A.Giorgi)认为:“越来越明显,心理学必须与它的基础问题进行对话,或者至少要比以前更加关注它们。”[1](P127)而且又指出,“随着心理学试图取得关于它对知识的独特贡献的更大澄清,心理学的内在发展已经更加强调它的预设和自我理解。”[2](P26)英国心理学家赫尔肖(L.S.Hearnshaw)认为:“不可否认,心理学至今在某些方面仍是有问题的科学。心理学没有取得当初独立于哲学时所希冀的成功。近年来,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寻求心理学可供选择的取向、坚持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不同的基础并要求随之不同的方法论的观点蓬勃复兴。”[3](P4)美国心理学家沃兹( F.J. Wertz)指出,“心理学是科学吗?心理学能成为科学吗?心理学应该成为科学吗?尽管心理学介绍性教科书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我相信外行、其他学科的学者甚至心理学家自身也不会有一致的看法。作为一门明显的学科和职业,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远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心理学的身份(identity)仍然大有争议,这是令人惊异的。”[4](P285)“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的体现,它构成了心理学理论思维的观念视界,既是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必然起点,又是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最终归宿。它承担着对各种心理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职能。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直接对象就是各种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先在前提(包括心理学的取向预设、现象描述、解释原则和理论概括等等)。“心理学的自我理解”涉及到关于“心理”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意义上的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它们不在心理学之外,而在心理学之中,关于心理学对象、方法、内容、取向和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显然,我们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历史的心理学与心理学历史的统一,仍需依赖于对“心理学的自我理解”的考察和探索,它在理论的高度提供给我们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尺度”、“立场”与“基础”。
  一、心理学的历史形态1.哲学心理学在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诞生即心理学自我角色明显确立之前,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们出于对认识人(人性)自身的强烈好奇和兴趣,建立了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形形色色的思辨性推想。在哲学家的思想当中,这些思辨性推想有的比较系统、全面,有的则比较粗糙、零碎。我们可以把这些散见或依附于某种哲学体系、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形形色色的思辨性推想称作哲学心理学(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以思辨性推想为特征的哲学心理学是哲学家或素朴心理学家以哲学形而上精神为内核,直接以各种不同的理智背景为基础(主要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思想体系以及东方文化特有的思想传统),构造出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如灵魂、心灵、意识、欲望、信念等),通过理论逻辑的组织和阐发,建立起的一套哲理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如柏拉图提出的欲望、意志和理性构成灵魂等)。以推想、猜测、逻辑演绎和经验概括为特征的哲学心理学无法提供具备严格确定性的心理学知识,也无法促成心理学自身独立的学科形态。“实际上,这类哲学的思辨已经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而越来越趋弱化。当然,把这种哲学心理学的探索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一种偏激。它也是对心灵及心灵活动的一种理性把握,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心理学家的理性思考。”[5](77)我们认为,尽管哲学心理学尚不能看作是规范的、成熟的心理学知识形式,但也不可轻易否认哲学心理学当中所蕴涵的某些极有价值的心理学智慧,这些哲理性的心理学智慧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科学心理学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之后,发展了两条各自不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遵循自然科学的路线,从自然科学中获取相关概念、原则和方法用于发展心理学,结果产生出自然科学模式的心理学,它一直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主流形态。另一条道路是试图从人的本质和要求出发,以适合于人之为人的心理现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发展心理学,结果产生出人文科学模式的心理学,它一直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非主流形态。自然科学模式的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人文科学模式的心理学则强调严格忠实于研究对象的本性。两种模式的心理学长期以来相互对立与共存,本质上反映出整个心理学始终存在着“科学的形象”(指心理学对科学的理解及用来评判自己科学身份的标准)和“人的形象”(指心理学对人及心理现象的理解)之间的矛盾与分裂。
  (1)自然科学模式的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诞生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表示不满,因为它至少缺乏必要的确证手段。为了实现心理学的独立,使心理学摆脱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特征,取得象物理科学那样的学术地位,成为自然科学“家庭”中的一员,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先驱者通常以自然科学中的世界观为指导,把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取向逐步渗透、移植和扩张到心理学研究当中,试图克服哲学心理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以获取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实证的客观知识。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希望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解释、预测与控制,而实现这些功能又必须借助和依赖于实验。因而早期实验心理学就是我们所指的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开端。至今,人们提起科学心理学仍主要指以实验为核心手段,呈现出自然科学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当中,自然科学模式的心理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人们通常提及的主流心理学或传统心理学就是指自然科学模式的心理学。百余年以来,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它们都表现出坚持凭借从自然科学移植过来的实证方法去获取相应的心理学客观知识。其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突出强调对心理学事实的解释、努力追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精确、严格设定心理学知识的客观标准和有意无意忽视了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最突出的是,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骨子里受到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意识的研究体现为外源性研究取向(outside approach)且把意识自然化。
  “在近代西方社会,心理现象(psychic phenomena)的研究成了一门广泛学科即心理学的任务。它的许多倡导者把心理学看作一门自然科学,并且他们相信通过外源性研究即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观察和实验,就能够获得关于对全部意识现象的认识。”[6](P11)(2)人文科学模式的心理学。众所周知,历史上最早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家希望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于是他们利用科学(当然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则研究心理现象。但同时不可忽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著书立说反对以纯粹自然科学的方式建立心理学的趋势,他们认为实证倾向的、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有着一些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和问题,存在着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危机,以这种趋势发展心理学只会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因为这种心理学不是从心理学自身出发,没有深思熟虑地发掘心理现象的本真属性,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
  相反,这种心理学总是从自然科学中借用和移植现成的概念及方法,结果导致其方法论中出现还原主义、元素主义、物理主义及量化至上等倾向。这些心理学家极力主张发展一种相对解释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强调对人的心理性质独特性的首要关注和重视。在这一意义上,吉尔吉指出:“从元理论的水平上讲,20世纪心理学的历史就是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各种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s)致力于完成这个工程(project)(指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引者注),同时又有心理学家反对这种努力的历史。”[7](P204)与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相比,人文科学心理学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它又被称作非主流心理学。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其后包括欧洲心理学中的现象学倾向,处于经院心理学之外的精神分析和“第三势力”心理学。尽管精神分析和“第三势力”心理学这些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形式各异,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从关于心理的本体论意义上讲,它们都突出强调人的心理现象的独有特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重要差别,坚持人是不可还原的,心理学研究应该重视人的整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从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上讲,它们都认为关于人的心理学知识不能简单来源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心理学应该发展自己特有的、专属人的概念,放弃在心理学研究中采取还原主义、物理主义的解释以及对自然科学概念的盲目“套用”,心理学不需要也不应该等同于自然科学,主张使用描述、分析、体验和直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上讲,它们都认为心理学应该在社会和文化情景中进行关于具体的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性研究,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干预手段之间架设桥梁,发现和丰富心理生活的意义。
  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存在形式各异的学术面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有关人的心理问题采取或隐含了不同的现象描述、因果解释、理论概括和心理学观,蕴涵了各异的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但是,不管自然科学心理学首重经验实证还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强调意义关怀,它们都表现为特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形式,发挥着特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知识功能。也就是说,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以各自的概念体系为依托,发挥具体形式的心理学知识功能,提供对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解说,并干预人的心理生活。
  因此,从“心理学的自我理解”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必要反思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所蕴涵的“心理学理论思维的智慧”。这种“智慧”对各种心理学知识体系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它,具体形式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才得以合法生成。换句话说,无论从现实思考还是以历史眼光来看,任何一种具体心理学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的生成及完善都以某些特定预设为条件和基础,它们最有力地影响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展开。
  二、心理学自我理解的智慧追求
    1.关于“心”的形而上学西方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直接孕育出理论的背景、思考的问题和回答的灵感。后来随着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在科学精神的参与和支配下,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然而纵观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和发展现状,西方心理学家不无忧虑地指出心理学面临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心理学家在对获取有效心理学知识的途径、理解心理学知识的标准、应用心理学知识的规范以及界定心理学的学术目标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没有取得过统一的看法。甚至有心理学家(S. Koch,1994)认为,把心理学定义为“心理学研究(psychological studies)”比定义为“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更加恰当[8](P93)。
  心理学理论体系呈现过并正呈现着倾向各异的心理学学术努力及由此生成的不同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主要包括作为主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心理学和非主流的人文科学心理学)。这是由于心理学家在构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时,无一例外地都会面临一些基本的和相关的问题。比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该对象的性质如何?取舍、理解心理学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实证方法的性质如何?心理学的质化方法可靠吗?心理学知识能发挥价值作用吗?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抑或是综合科学,甚至干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科学吗?”、“是怎样的科学?”、“可否容忍非科学心理学(unscientific psychology)[9]或人文心理学”等等。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回答,表现了他们执行着对心理学本原问题、理论概念、解释原则、终极目标、知识作用和学科性质的不同理解和实践。究其根源,就是由于他们头脑中坚持着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智慧。
  如果把古代圣哲们开始谈论人的“灵魂(soul)”
  问题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考,那么心理学的确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也就是所谓的哲学心理学或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史。胡塞尔就指出,“心理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之一。像逻辑学、伦理学、政治理论和形而上学一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可以找到,并且亚里士多德已经给出了系统的完成和展示。”[10](P1)如果把第一批实验心理学家首次将人带进实验室,试图发现关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视为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标志,那么心理学确实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即现代心理学的百余年历程。可以说,心理学“漫长的过去”是哲学的思辨强于知识的建构,整体上没有呈现过较完备的心理学系统知识和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学解释原则;而心理学“短暂的历史”
  尽管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心理学知识,流行着(过)各式各样“短命”的心理学解释原则,但是却缺乏经严格审视的、深刻的心理学智慧或者说这些心理学智慧受到掩盖和排挤。
  不过,无论是心理学“漫长的过去”还是心理学“短暂的历史”,它们都是紧密围绕着心理学的最基本问题即“心”(mind)的问题(直接体现为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主观与客观、意识与行为、部分与整体、内容与机制、结构与功能、个体与群体、生理与文化等等)而展开的。在此意义上,心理学的一个问题(“心”)就是所有问题,或者说“预定”了全部问题。 正是“心”这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部心理学问题,使得心理学的历史舞台从未平静过。远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争,近有20世纪中期“第三势力”心理学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抗,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代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抨击。同时可以说,充分把握了关于“心”这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问题,能够有助于我们以心理学的思想逻辑把握心理学的知识历史。帕兰杰普(A.C.Paranjpe,1984)曾指出,“心身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如果不清楚地认识到关于该问题的各种观点,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现代心理学主要体系间的差异。”[11](P63)“心理学的自我理解”其实也是对心理学理论智慧进行认真、严谨的发问和思考。心理学理论智慧就是心理学的“形而上学”,与心理学具体的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包括自然科学模式心理学和人文模式心理学)不同,心理学理论智慧不是一套具体的、现成的和有形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不是以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为外观,不以发挥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功能为目的。心理学理论智慧的精髓是关于“心”(mind)的问题,即关于“心”的形而上思辨,形式上表现为独立的、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叙述形态。
  尽管心理学理论智慧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心”的问题,但又不止于关于“心”的形而上思辨,更把关于“心”的思考的结果作为心理学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的前提预设,进而构成它们各自的生成逻辑。“所有心理学理论都建立在从某个哲学派别的本体论借鉴的关于现实(reality)性质的预设之上。”[11](P63)换句话说,作为深具建构能力的理论智慧,心理学家对“心”的思考的结果外观上表现为是对心理学形而上问题的各种解答形式,而其核心角色、功能则是构成各种心理学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它涉及到心理学的现象描述、因果解释、理论概括、知识生成和知识价值等方面,其直接意义就是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前进的思想支持。
  2.关于“心”的预设生成的心理学知识建构心理学具体的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如果想达到以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形态为外观,发挥心理学知识形态功能的目的,那么它们的理论思维活动就离不开关于“心”的形而上思辨,尽管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不同心理学家所理解和坚持的各自独立的叙述形态。一个深具建构能力的心理学理论逻辑,或者说一个完整全面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及研究取向必须具备经过深思熟虑且始终贯彻一致的关于“心”的理解,它们是心理学理论逻辑的中坚,进而构成各种心理学理论体系或研究取向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
  心理学家对“心”的形而上思辨直接来源于人们试图认识人自身,或者进一步说,来源于认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时所遇到和提出的种种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思考也即心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包括如何理解“心”(mind/soul/psyche)或者说以何种态度看待身心问题,如何理解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目的和意义,如何取舍和认定意识或行为及其不同方面充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的历史表现出了心灵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对立。二是心理学的认识论问题,需要思考用何种解释原则(如还原论、整体论、互动论等)去处理复杂的心理现象,接纳何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实验内省、经验观察、移情体验、操作主义、个人访谈以及计算机模拟等)去获取代表自认为有效的心理学知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的历史表现出了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态度的对立。三是心理学的价值论问题,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帮助人们形成和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和体验理性的生活幸福,探索和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需要考虑心理学知识是否能以及如何能成为价值或伦理原则,心理学知识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应用于增进人类的生活福祉,帮助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的历史表现出了技术化生活观与人性化生活观的对立。四是心理学的科学哲学问题,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自身地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的历史表现出了心理学的科学化与心理学的人性化的对立。
  上述四方面问题涵盖了心理学在从无到有并精致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关于心理学对象的定位、心理学的理智支持和心理学的生活理想等重大理论议题。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实际上是一个严密的统一体,只不过为了论述方便而人为分开。可以说上述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关于心理现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而加以展开的。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任何一种心理学学科观和心理学知识体系形成的先在前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吉尔吉指出:“不管怎样,如果不引发出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问题,心理学自我理解的命题就不能最终被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本体论的、认识论的、逻辑的和心理学的观点,它们代表的问题恰好位于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重要关联处。”[12](P318)总体说来,心理学自我理解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反思和批判心理学知识体系得以展开的先在前提,因为它们决定和影响着特定心理学知识体系对心理学知识对象、知识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确证和知识实践的预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