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

(2011-09-26 00:46:33)
标签:

少儿

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

生理成熟

实验心理学

杂谈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特有的动态心理状态,其发展是多方向的,也就是说,它有可能朝健康方向发展,也可能朝不健康方向发展,它只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和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关注与一般心理学讨论有以下两个不同。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健康角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特征的,侧重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就是说,更关注在什么年龄阶段,什么因素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为重要,什么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最容易造成危害。”①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状态,即量的标准,也就是说,要考察这样的问题:学生心理发展了,是否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这个健康水平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水平,是素质教育登陆的基础。就好比生理发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虽然生理成熟了,但不一定达到生理健康的水平,生理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指标,才算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对这些因素的干预入手,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也要从定性(从质的方面)和定量(从水平状态上)维度考虑。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社会化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该水平意味着他们能接受小学教育,
      但是,他们来到学校面对新的环境能否健康发展呢?这要看他们能否适应学校制度、学习规则、学习内容、新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这种适应是一次质的飞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中学生来说,克服青春期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突,克服中考、高考所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的巨大压力,成 新为他们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问题。
        这是从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量的角度考查学生心理健康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什么状态,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量的标准(心理健康量的标准的制定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另行讨论),原则上说,应从适应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整体和个体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异性)的状态来考查中小学生是否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这就是定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