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多方面着手。但是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按着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老师把减轻负担和提高质量对立起来,似乎要提高质重,只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是不懂教学规律的原故。他不相信减轻学生负担,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反而会提高教学质量。这篇文章却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读起来使人心旷神怡,感到教育艺术的巨大魅力。我把一本崭新的书放到桌上之后,便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我望着封面上的作者像,心情十分激动。功勋教师素·尼·雷先科娃所写的《当学习不成为负担的时候》一书终于问世了。
书是由《教育学》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伊·德·兹维列夫为它写了热情洋溢的前言。这本书是我见到过的书中最为朴素的一本了。在长达八页的
“作者的话”里,只有不到四十行字的说明,剩下来的篇幅便都是课堂笔记、例句和习题等等,作者确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作音本人也正是用这种风格教育孩子的。她似乎根本不需要去赢得学生们的爱戴,甚至干似乎不十分注意自己的学生。当有人告诉她说:“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您的学生们在那里打架呢!”她只是淡淡地回答一句说:“是的,我看见了。”但是,我认识的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在转到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班上去了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却学习的是十分惊人的。这个小男孩本来是一个有名的不爱上学的学生。用他父母亲的话来说,每天早上,一到了他该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时候,他眼看着就“蔫”了起来。可是调到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班上以后的一个星期,他居然高兴地对父母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学动词了。”一个月以后的一天早上,他发着高烧,却沉思地说:“但是,我还是要上学去的……”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他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他的母亲在回忆儿子在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班上学习的那段时间时,总是说:“这是他一生中的幸福年代。”
“幸福”这个词总是经常闪烁在这位女教师的眼前。她的一位老同事来信写道:“现在您已经不仅仅是三年级小学生的老师了,您是我们这个地区几百名老师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都采用您的教学方法。
五月份一个月内我就上了二十多堂公开课,八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我还作了长达二个半小时的报告。报告后大家都热烈鼓掌,向您表示感谢。当一个人得到大家承认的时候是多么幸福啊!”
至于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自己则在顿涅茨克、契尔卡塞、顿河罗斯托夫、古比雪夫、辛菲罗波尔等许多城市作过演讲。电视里曾经四次播放过关于她的专题节目;《真理报》两次刊登过介绍她的文章。她还曾在教育科学院作过四次报告。不久前她被授予“功勋教师”的光荣称号。对于这一切,她高兴得简直象个孩子似的。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高兴时,她回答我说:“怎么能不高兴呢?这说明人们承认了我的方法。今后,其他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更方便了!”
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是莫斯科一所八年制学校第578中学的女教师。她本人只受过一年的师范教育(这是战后年代里的一种临时措施),但是她却解决了多年来家长们为之苦恼的问题———孩子们因负担过重而不爱上学。亲爱的读者们,推广了这种新的教学法之后当您们的孩子去上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就不会再成为一种负担了。今年春天,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送走了四十三名三年级学生,现在她又回过头来接一年级的学生。这已经是她从事教学工作的第
·73·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三十七个年头了。当她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感到自己缺乏经验,教不好学生;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似乎有了一点经验,但仍然需要在课后花费许多时间去给后进生补课,进行家庭访问,向家长们抱怨说:“您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做作业……”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自己也是有家的人,每天晚上,当她回到家里时,常常已经是八点左右了。她曾经这样写道:“给一个成绩差的学生补课,补一次嫌太少,系统地补课又让孩子们感到厌倦,他们会想:‘什么时候才能受完这种罪呢?’”补课,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怎么办呢?怎样才能使班上没有后进的学生呢?
……“沃瓦有五个戈比,沃瓦有的比卡嘉多两戈比,问卡嘉有多少戈比?”这样的应用题对于有些刚刚入学的七岁的孩子说来,简直是世界上最难的算术题了。“既然是沃瓦比卡嘉多两个戈比,那当然是5+2了,”有的孩子这样想。可是,爸爸在辅导他时却生气地说:
“哎呀!你怎么还不明白呀?既然沃瓦比卡嘉多两个戈比,那不就是说卡嘉比沃瓦少两个戈比吗?”儿子睁着两只大眼睛,还是弄不明白 ……
要知道,这个“那不就是说……”是我们大人的概念。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那不就是说……”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他的脑子里还没有如同“如果……那么就……”这样的逻辑或概念。可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讲授这类数学应用题的时间只有三节课,这个弄不清为什么“5+2”不对的孩子只能得两分。而教师则顾不得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还得继续往下赶大纲的进度……这个弄不懂“如果……,那么……”概念的孩子对往下的内容当然就更不懂,也就不想弄懂了。就这样,在教学大纲中每出现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难度比较大的课题时,总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孩子先是落在前进的队伍之后,继而就被列入掉队的行列之中了。可是,这种难度较大的课题在学习的道路上是不计其数的啊!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高高兴兴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却不爱上学,情绪低落了呢?是这些孩子们不爱学习吗?有人说:“孩子们都是爱学习的。”其实,这种说法不够确切。孩子们只有在学习好的时候才爱学习。因此,教师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把学习安排得既紧张,又不超越他们的实际能力,让他们个个都学习好。如果作到了这点,那么孩子们就会不顾发烧38.5℃而跑去上学的。有人说,为了让孩子学好,应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应该做游戏,应该进行各种活动。当然应该。雷先科娃总是先从讲故事开始讲课的。但是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学好,还有一个比这一切都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背上“没有被消化的知识”这一沉重的包袱。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任何引人入胜的神话,任何生动活泼的游戏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种包袱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来,实在是太沉重了,总有一天他会彻底地把包袱扔掉,与此同时,他也就把学习扔掉了。久而久之上学时他连书包也会不背的,因为反正已经掉队了!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演算应用题,三小时是不够的,需要三十小时,甚至于更长一点的时间。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作游戏或是其它任何生动活泼的形式来使学生弄清诸如上述沃瓦和卡嘉各有多少戈比这类的应用题;也不能指望通过教师巧妙的讲解来达到目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好象是树上长着的苹果一样,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不论你多少次地对苹果说:“你快一点熟吧!”,不到时候,苹果是绝不会变红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要进行启蒙、诱导等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同样,要想使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大纲上所规定的时数也是不够用的。至于教会学生名词变格则需要比大纲规定的多几倍的时间。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在讲解上述应用题时说:“三节课后,全班四十三个学生中只有五人弄明白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留家庭作业,又怎么进行测验呢?”
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上去了,能力弱一些的同学,如果不通过补课赶上去,就只有掉在队伍的后面。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功绩就在于她第一次成功地解决了教学大纲的进度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速度之间的传统性矛盾。在讲授难度较大的课题时,她不是死板地按照大纲规定的时数进行教学,而是从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出发,需要讲多少学时,就讲多少学时,三十节课,一百节课,甚至一百二十节课都可以。但是她却从不花费一节课的时间去补课,也不需要家长对学生进行任何课外辅导。一学年下来,她的教学进度不但不比大纲规定的进度慢,反而走在大纲的前面:提前半个学期完成了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此外,在一年里她的学生完成了比大纲规定的数量多两倍的练习,一年实际上变成了三年了。难道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学会了魔术,能变出时间来吗?当然不是。她只是造了大纲的反,只是从唯恐完不成大纲规定的任务这一精神枷锁中挣脱了出来,从让大纲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转变成让大纲来追赶教师的主动状态。自从世界上有了学校以来,课堂上总是大致分成两个部份:复习旧课和讲解新课,也就是“昨天”和“今天”。从来没有人感到这样安排有什么不足之处。大家都认为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周而复始,是天经地义的。而在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课堂上除了“昨天”和“今天”以外,还增加了第三个内容,也就是“明天”。每堂课上她都要留出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好象是顺便似地给同学们讲一些即将学到的课题的内容,也就是将在十五节、五十节、甚至一百五十节课以后要学到的内容。如果所讲的内容需要在一年之前就打好底子的话,那么她就提前一年作好准备。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常常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演算一些尚未学过的习题,可是,教室里总会有人举手并把问题解出来。
“做得很对,娜塔莎!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开始时,确实有“猜”的成分。但是如果每堂课都用五———七分
钟来讲解这道最初只有个别人能“猜”出来的题目,经过三节课,五节课……后能够解出这道习题的孩子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个、十五个了。教师对尚未学会解这种习题的学生不但不加以指责,反而“允许”他们暂时不懂。
“允许”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真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但是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正是这样作的。这是因为她的时间很充裕,她不用为了赶大纲的进度而赶着学生往前跑。三节课听不懂,五节课、七节课后,再生疏的内容也会变得慢慢熟悉起来。十节课,二十节课,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脑海里自觉不自觉地,日日夜夜地都在消化着这些内容,最终当然会把一切都掌握好了。就全班来说,总是最初只有个别人懂,后来是三分之一的,再后来是二分之一的孩子懂,直到全班每个人都弄懂为止。到了这个时候,按大纲的进度,正是该学习这一内容的时候了。孩子们翻开教科书上的这一页,啊,原来就是这个题目!他们早已掌握了这些规则了,剩下的只是进行总结和进一步巩固的任务了。在这种情况下,班上还有哪一个学生会为完不成家庭作业而发愁,还有哪一个孩子需要家长进行课外辅导呢?可是,对于其它班上的学生说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教师讲完了规则以后,马上就要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完成起来当然不会轻松了。至于到了考试测验的时候,索菲亚·
尼古拉耶夫娜班上的学生们已经就这个课题上了六十四节课了,还有哪一个孩子会去抄别人的答案或是作弊呢?大家都是五分或四分,个个孩子都高高兴兴!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清楚,那就是用来为“明天”作好准备的五———七分钟和用来复习“昨天”所讲内容的五———七分钟时间是从那里来的呢?要把紧张的一节课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一,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说,不能逼着学生赶进度,那是“犯罪的行为”,同时也不能减少习题的数量,不但不能减还要让学生做比大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的多一倍的练习,否则就达不到必要的熟练程度。那么时间又是从哪里来呢?她认为,课堂上的不少时间常常是被学习差的同学
“吃”掉的。他们回答问题时慢慢吞吞,结结巴巴,教师还不得不时而对他们说:“你为什么不复习?”等话,而他们又辩解说:“我……复
……习了……”。
这一切都占去了课堂上许多宝贵的时间。如果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准确无误而又迅速地回答问题,时间不就节约出来了吗?在索菲亚所教的班里,由于运用了上述教学法,每个学生都能又快又正确地回答问题。至于“没有复习”这类的情况就更不存在了,因为知识都是在课堂上消化的,课后就不需要再去“啃”了。一般说来,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三个因素: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教师个人的条件不可能迅速改变,改变教学大纲也不是某一个教师的事情。三者中只有教学方法是大有改进余地的。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就是在改进教学法方面的一个典范。
……每一个一年级教师都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一部分孩子在入学以前就已经能数到一百、一千了,而个别孩子却认为1+1应该等于5;一部分孩子已经能够阅读童话故事了,而另一些孩子连字母也认不全。过一段时间以后差距可能会缩短一些,但仍然是参差不齐。作为一个教师,如何才能作到领着健壮、伶俐的孩子往前跑时,又能使那些腿上有毛病的孩子赶上去呢?
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给那些腿上有毛病的孩子准备“拐棍”,有了“拐棍”他们就能赶上来了。在每讲一个新的规则时,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一般不是先自己讲解,而是通过提问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则来。但是,到了第二天能重复出昨天课上推理过程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孩子只能死记硬背。第一天课堂上那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答案是:孩子的年龄还太小,他们还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牢牢地记住。于是她便把第一天课上孩子们如何通过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用图表表示出来,图表上没有规则,但得出这一规则的要点都全部包括进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拐棍”。“拐棍”挂在教室的墙上,孩子们一天看,两天看,一周看,二周看,久而久之,即使智力较差的孩子也能全部记住。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说,在回答问题时,要允许有的学生看图表,但这并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因为第一,看图表的过程也是动脑筋的过程,其次,暂时看图表正是为了将来不用看图表。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从来不在课堂上呵斥学生。诸如“坐好!”,“不要动来动去!”等话在她的班里是听不到的。而且她并不要求学生在教室里一定要坐得笔挺笔挺的。但是她却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积极地开动脑筋,紧张地学习。她认为,如果孩子只是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而不开动脑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年级教师常常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有些孩子写字的速度很快,有些孩子却写得很慢。到底以那种学生的速度为准呢?索菲亚·
尼古拉耶夫娜是以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在不慌不忙、但却聚精会神的情况下能达到的速度为全班同学的标准的。每当进行这种书面练习时,她就让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在黑板上写,而且一面写,一面大声地说:“现在写‘10’,写‘加号’,写‘8’,写‘等于’,再写‘18’……”如果是在语文课上那就说:“写‘зай’,元音‘а’,短‘й’,再写‘ка’,3айка(小兔子)”
“拐棍”就在黑板上,这种“拐棍”有些象考试时学生们带的“小抄”,不过这是合法化的“小抄”,是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小抄”。运用这种方法,还有哪个孩子会感到困难,还有谁会掉队呢?如若有某个孩子偶而淘气不好好写,就让他淘一会儿气,过一会老师就对他说:“你来领着大家写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上所有孩子写字的速度都能达到能力强的孩子的水平,而且大家一旦形成了写得较快的习惯,在家里做家庭作业时也能按照这个速度写了,根本不需要家长催促说:“写快一点呀!”
在每一个班里都有能力较强的和能力较差的学生。索菲亚·尼
·79·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古拉耶夫娜总是以能力强的学生为“支柱”,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带动全班,并使全班同学赶上他们的水平。
她说;“如果不利用能力强的学生,那还用得着把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吗?”
由于索菲亚·尼古拉耶夫娜的课堂上总是包括“昨天”、“今天”和
“明天”三个部分,由于她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所以她就有充裕的时间来使后进的学生一步一步地赶上去,最后使全班学生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索菲亚·巴古拉耶夫娜·雷先科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多年来她也和大家一样被大纲的规定,被传统习惯束缚得紧紧的,但是她毕竟从传统习惯中冲了出来,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并且写出了《当学习不成为负担的时候》这样一本引起了千千万万个教师、家长和学生注意的书。在这本书的面前,我们大家也可能还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那就让我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