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回避型人格障碍

(2010-07-17 14:17:59)
标签:

回避型人格障碍

自卑感

山西心理咨询

太原圆成心理

杂谈

    一个人采用回避的态度只是不敢深入到自己的心灵内部,这样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而在现代社会中,文明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机会。因此,拒绝回避,走出逃避的心态,直面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并实现它,这才是理性之人。
   
    吕平兴趣广泛,思维敏捷。在年高考失利后,他在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很高。吕平的工作也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吕平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助手,本来可以使事业如虎添翼,然而吕平却陷入了自身的泥沼,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四个月后,老总看到业务成绩下降,免除了吕平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其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吕平的情况更为恶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他人主动与其接近时总是有意回避。公司举办客户联欢会,原则上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吕平没有报名。公司领导动员其参加,吕平就和大家一起参加排练,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不知跑哪儿去了。事后吕平说他心底总有一种痛,因为他的人生并不顺利。没有考上大学,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当他习惯性遗忘时,他会忽略;而一旦有条件反射时,他就会想起来,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吕平说:“我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像吕平这样的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常有以下表现:
    1.因为害怕批评,害怕遇到反对或者拒绝,回避一些涉及一些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活动。
    2.除非能确定他人会喜欢自己,否则自己不愿意与人们打交道。
    3.因为害羞或者害怕被取笑,很少与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4.沉湎于在社交场合会受到批评或者拒绝的想法。
    5.不参加新人际交往场合,因为有无能感。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个人没有什么吸引力或者比其他人差得多。
    7.极度不愿意参与新活动,因为认为会因之难堪。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而不敢亲近。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受到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如果一个人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而别人又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率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强。
    3.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