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以糊就——浅谈书画装裱中的浆糊
(2019-03-21 23:35:50)
标签:
手工裱画文化装裱裱画画框 |
分类: 手工裱画 |
裱画的工序中有一个步骤是装裱者首先要掌 握的,也是装裱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就是打浆 糊。浆糊的制作和运用,在装裱过程中占据着十分 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讲,裱件的质量如何,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浆糊的运用,人们关注的怎样使裱件既 黏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就包括浆糊 的制作与运用两方面。
裱画所需使用的浆糊与生活中常用的一般浆 糊不同,因其是整个装裱工艺中的主要黏合剂,要 求浆质白净,黏合力强,浓稀可调而黏性不减、不 懈,能够长时间地存放而不变性,所以,裱画用的浆 糊,其制浆技法与一般的浆糊制法相比要严格细致 的多,其中关键在于把握其浆糊的用料纯度和制作 的程序要领。因浆糊在书画装裱的工艺中所起的作 用极为重要,所以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许多的质 量问题。例如:浆糊在制作过程中如欠火,不合标准 则性软而容易发酵。如过火,打得老了则性硬而不 好调释,还容易出现浆疙瘩。另外,浆水若调释不合 比度,则浆糊的黏性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把握不 好用浆过稀便容易造成空壳,起边口或因用浆过稠 而造成裱件卷翘、过硬易折等。而发霉、生斑点则是 由于面粉中的面筋等发酵所致而出现裱件酸化变 黄的现象。所以明代的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 “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
古人早就认识到浆糊对裱件的深刻影响,并作 了有益的探索。如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2强调 “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了在浆糊中掺蜂蜡,达到 密润。加入薰陆香末既去虫又牢固的做法。在今天, 文博部门的书画修复工作遵循新的修复理念,对书 画文物保护领域的黏合剂——浆糊的制作要求更
85 高。其中包括:浆糊对纸张的副作用要降到最低;浆 糊在使用上要能做到可逆,不影响裱件日后的重 装;浆糊在使用时要能达到糊性适中,浆糊的稳定 性和黏性均达到对裱件最有利的条件。因此,作者 从科技保护的理念出发,以多年的实践经验体会, 以上述三个标准作为要求,结合古人的经验,来谈 一谈裱画用浆糊的制作与使用。
一、提取制糊淀粉
用于裱画的浆糊,其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打 浆中的加水量和火候,另一方面就是配料和料量。 裱画所用的面浆糊,常用的有两种粉子,一种是直 接使用面粉调释,用热开水冲熟或是用火加温调制 而成,黏性大,在南方气候潮湿的地方使用的较多。 另一种是用纯淀粉打制的浆糊,白如粉冻,稠稀调 释自如而其黏性不减,是目前装裱工艺的最普遍的 用糊,也是最佳用糊。
通常使用的淀粉制糊首先要洗粉,提取制糊淀 粉的主要目的在于洗去面粉中的面筋,使制糊粉料 达到质地纯净洁白,减少黏性。
方法:取精面粉适量,盛放于盆或其它干净的 容器之中,稍加适量的冷清水,将面粉调和成面团, 软硬要适度。如果面团和得太软,面筋就容易洗得 不干净,就会导致淀粉不纯净;而面团如何得过硬, 则面筋不好抓洗,提取淀粉就要费时费力。待面团 和好之后,需蒙上湿布或是盖上盖子,将面团先 “省”一小时左右。然后揭去湿布或盖子,加人少量 的冷水,用力捏挤或是将面团放人结实的纱布袋内 用力的抓揉清洗,等到盆里的清水由于抓洗面团而 变成了白色的淀粉汁时,便可将盆内的淀粉汁过滤 到另外一个盆中先盛放。过滤的工具可选用细萝或是细密的纱布来过滤。
完成上述的操作后,在原来 的面盆内再加人适量的清水,使用上述方法继续地
抓洗,然后将洗出的淀粉汁,再过滤到盛放淀粉汁 的盆内,按此法洗四至五次,直到将面团抓洗得只 剩下纯面筋为止。最后将清洗出的全部白色淀粉汁 水放在一个盆内,置于阴凉而又通风的地方沉淀一 至两天。盆内水中的白色淀粉便会自然地下沉于盆 底,而上面的清水则会变成混黄。二三日后撇去上 面清水,下层即成淀粉,打制浆糊时,需先将经沉淀 后,淀粉上面的黄水轻轻地倒净,再将所需淀粉倒 出,如果提取的淀粉水需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应经 常更换盆内的陈水,可以防止淀粉水的发霉变质。
当每次换水时,盆内的陈水要尽可能地倒干净,再 加入清水搅拌,使沉积的淀粉浮起来,慢慢重新沉 淀。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应该每天换水。打制的浆 糊随淀粉放置的时间增长而黏性稍减,洗出淀粉后 待完全沉淀后,此时打制的浆糊黏性最好。如果要 将洗好的淀粉水经干燥处理成粉块状,若不受潮也 不会变质,则储存的时间会更长,使用时将干淀粉 加水调释均匀了即可。
二:浆糊的打制技法
浆糊的制作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分别,打制方 法分为热水冲法和熬制法。古代因为还未有化工产 品而使用中药防腐,常规的浆糊一^不采用添加剂,只 狀明矶姚用的_了制之獅口入®7娥 拌均匀,可将明矶泡入清水中待用,使用时倒入少许 即可。如果加入添加剂,也在这时放人。
古法记载制糊防虫的方法:用花椒熬汤,滤去 花椒放于容器内,待冷却后放人淀粉轻旋搅匀,放置不动,令其慢慢沉淀。次日仍照样再搅再沉,经过 数日后,再滤去原浸花椒汤,另换新水。加人乳香白 矾末少许,入凉锅内搅勾用慢火煮熟,待辦P后切成/J、 块仍浸于繼汤内。雌用之可免蠢蚀,百虫不生。还有 一种方法是用熏陆香末人糊中亦可避蠢蚀。
糊中所常使用的添加成分和功用如下表:
冲浆法是:将淀粉倒入容器内,加人3-4倍体 积的温水搅拌均勻,用右手拿浆捧一边搅动浆水, 左手提一壶开水慢慢倒入容器内(注意刚烧开的沸 7JC应放置3-5分钟再使用),边倒开水边用浆拌棒 顺时转动,切勿太快,快则成米粒状,浆水慢慢变稠 变熟,待浆糊结成半透明糊状,停止加水,用浆棒粘 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浆 糊已打制熟了,此时缓缓倒冷水在浆糊的面上,待 冷却存放。
煮浆法是:将适量淀粉倒入烧杯内,加人3倍 体积的冷水搅拌均匀,将水倒人锅中加热至沸腾, 将调好的淀粉溶液连同烧杯放人沸水锅(注意盛浆 糊的烧杯与平底锅之间要有距离,以免烫坏锅底), 同时使用浆捧缓缓搅动,随着水温的升高,浆水慢 慢变稠变熟,滚出气泡,即为糊化(实验证明,温度 到63丈左右淀粉开始糊化)。熬制时间可长可短, 可以通过控制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锅中的水温而决 定。一般来说,熬制时间越长,浆糊黏性就越好,且 浆糊的稳定性增强。但如煮过度亦不好用。
如果冲制的浆糊熟得不够充分,可采用开水闷 浸的办法予以补救。做法是:在不熟浆糊表层注人 热开水,闷浸一刻钟,将水倒掉,持木棒用力搅动浆 糊。如果尚未达到要求,再以上述方法浸泡,直至浆 糊变熟为止。这种补救措施,须在制浆后依据需要 迅速进行,否则,便达不到预期效果。
新制的浆糊特别黏,通常称之为“火”加之不便 掌握稀稠度,因此,冲制后,应立即将其浸泡在清水 中,待凉透之时方可使用。这样做还能避免因干结 而呈浆皮影响使用。
打制浆糊的熟度与季节相关。五月至十月份之 间这五个月,天气正是最热的时候,浆糊则要求打 的熟透了为好,因为熟透的浆糊不容易发酵,如果 再加上经常的换水,浆糊的使用期就可以得到延 长。如果浆糊打的不熟,则很容易发酵变质,出现霉 斑和异味,其黏性则大减,而涩性倍增,使用时,由 于行刷不畅,则易起纸毛和破裂,而且还会使裱件 发霉。当秋末至初春,这段天气较寒冷的时候,浆糊 就不宜打得太熟,要打得软一些,使用起来方便,微 见透明,既可出锅。也能使其黏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不会造成损失。
三、浆糊的保存
浆糊做好后,拍平表面,缓缓浇上一层清水淹 没浆面,也可以把浆糊成块舀出或捏成团放到清水 盆里,使之自然冷却,这叫“养浆”。把浆放在冷水里 保存,不会变质,表面不会结硬皮。要经常换水:秋 冬季节,每天换水一次,春夏季节,每天早晚各换水 一次。这样可以使浆糊久储而不变质。
制作和保存浆糊,都要注意气候的变化,在夏 天要注意防腐,调配的浆糊要当天用完。否则隔夜 易发酵,江南一带,在夏天还可以在浆糊中加少许 原汁甘油,以起软化柔润作用。在冬天要注意防冻。 如着冻即失去黏性,则装裱完成后势必有重皮中空 之患。
浆糊四周泛出白沫甚至出现松散现象,即说明 浆糊己经变质了,不宜再使用。
曰本的制糊方法与我国不同,其原料多采用稻 米和粳米粉,也有用白面的。打制时与我国制糊方 法接近,但他存放浆糊的方式不同,将制成的新浆 糊密封在坛子里c存在地下数年,使浆糊中的易腐
87成分充分的腐蚀掉,去掉“暴性”,在使用时掺以新 糊使用。
四、浆糊的使用
取用浆糊时,先将上面的清水倒掉,可用竹启 子切取,切忌用手乱挖乱抓,取用以后仍需加清水 保养。
用精面粉直接制作的浆糊,适宜于托裱绫绡镶 料,转边和安装天地轴。如果托裱画心,覆褙画幅 等,最好还是用除去了面筋的淀粉制作的浆糊。
由于制好的浆糊是厚浆糊,装裱书画时,要根 据各道工序的不同适量加清水调成稠稀不同的浆 糊及浆水。
调配浆糊的方法:先从厚浆糊中取岀所需要的 数量,在盆内用浆棒反复捣碎,用力用时越多,粘性 越强。加水时不能一次到人过多,可以一边缓缓将 水倒入,同时用木棒搅拌,这样调制出来的浆糊均 匀,糊的黏性好。最后,用细箩把调配的浆糊过滤一 下,以免有小浆疙瘩。
使用于装裱各工艺环节中浆糊的浓度和加水 量的比例大致如下:
以上浆糊的加水量不能用于面粉直接打成的 浆糊。浆糊的实用加水量,既要按照每道工序的不 同要求,又要根据各种裱件的不同情况来调释,用 浆也要考虑生纸与熟纸、生絹与矾绢、裱件的厚与 薄、吸水性的强弱等有关联的因素。并由此来决定 其所需用浆的稠薄,再加适量的水调释。比如托熟 宣画心时,如矶大,渗透力差,吸水量极小,所以浆 液要刷的厚一些,如矾小,其渗透力就比矾大的强,吸水性也好的多,所以浆液可以薄一些。托生宣纸 的画心也是如此,同样要根据画心纸和托纸的厚度 来调释用浆的浓稀程度。因此在调配浆糊在具体应 用时是灵活的。一般来说:托画心、托复褙、复画上 褙、复手卷等等,使用的浆液宁可微薄则不宜过厚, 应以裱件达到舒卷自如,平软而不硬板、不空皮、不 起层为佳。所以,在工艺中,对浆液的使用,需要不 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学会掌握不同的季节和空气 干湿度情况对工艺的影响,应做相应的处理。
不论在任何时候使用浆糊,都应该做到当天使 用浆液要当天调释,尽量不要使用隔夜的浆水。由 于调释的浆液过多,在转天需要使用的时候,要将 原盆中浆液上面的浮水澄清倒掉,再加入适量的新 水重新调释,不要一次加的水太多,也应慢慢地稀 释溶合,不然会把浆液调澥了,使水中的含浆量不 平均,导致浆液的黏性减弱,造成托裱时出现空层 不易黏合的质量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尽 量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而引起注意。浆糊的打制得 法和调释的使用得当,都是装裱工艺最后效果成败 的关键所在之一。
装裱书画忌用热浆糊。热浆糊黏性过大,而且 因其温度高容易使纸、绫等材料变形,裱成的画幅 必然凹凸不平,曲卷变形。
装裱书画忌用厚糊,历来为从事装裱工作的人 员重视。史书上曾记载有关于古代的装裱者对于用 浆的论点和方法,言裱画忌用厚浆。《装潢志》中有 这样一段话:“良工用糊如用水,止在多刷,刷多则 浆水透纸,凝结纸张,犹如纸之用水抄成,自然结 合,不全恃糊力,亦如和墨之用轻胶,只资锤捣之 功。”此话讲的是:优良的裱工用浆糊就象用水那样 挥洒自如,其关键的所在就在于刷的功夫,对纸的 多刷,使浆液中的水分充分浸润了纸背,水中的浆 液进入纸的纤维内,两张纸就粘合在一起了,好像 手工抄成的纸张那样不能分开。这不是单靠其糊 力,就如同制墨一样,用轻胶,卜捶,是依恃“千杵万 捶”的功力。
实践证明,厚浆糊装裱的书画,不仅易 使裱件发霉,还会使裱件脆硬、笨拙不堪,更易发生 折裂现象。由此可见,用浆和技法是装裱工艺的关 键所在,两者缺一不可,关系到裱件品质的优劣。所 以说在书画装裱中“裱以糊就”充分点明了浆糊的 制作和技法在装裱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