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及“宣和式”装裱
(2019-02-28 11:44:32)
标签:
手工裱画
装裱
裱画
画框
|
分类:
装裱资讯
|
书画的装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装裱后始宜于收藏和欣赏。古代书画精品,如破损残缺,虫蛀霉烂,经过重新精心装裱犹如病得良医,枯木逢春,其貌、气、韵、神犹存,可使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得以保藏不致湮没失传,因此传统的书画装裱技艺,对保存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贡献。
关于我国书画装裱最早始于何时,今已无从实考。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仅此可见远在晋代就已萌发了书画装裱技艺(古代亦称装褫、装背、裱背、装潢等)。装裱技艺时至南北朝已趋成熟,并引起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视。据史料记载:“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騄、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佰编次图书,装背为妙。”又“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对前朝图书又加装护”。可惜张彦远以未睹上古名迹为憾,他在《历代名画记》中叹到“况汉魏、三国名纵已绝于代”。因此我们对南北朝以前的装裱技艺风格、特征更是无法知晓。
盛唐,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从而使装裱艺术比前有了更大的发展。朝廷对书画的装潢更加重视,并设有专门的官职来管理装裱国家收藏的书籍和书画名迹,如史载“国朝(唐)太宗皇帝使典仪王行直等装褫,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监领”。又从欧阳修的《唐书·艺文志》序“载四库装轴之法极其环”,我们可以了解到太宗贞观年间继任为秘书监的魏征、虞世南、颜师古奏请全国各地选购书籍,玄宗又命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与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整理、装裱古旧书籍、书画)于东都,备皇帝用赏。后又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其职能也为修理、装裱古籍、字画)。《唐六典》中载:“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清厉鹗曾解释道“唐内府书画装潢匠,则有张龙树、王行直、王思忠、李仙丹辈,要皆良工好手”。由此可见这时的装裱技艺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用料、选纸、绫锦绢的色彩、图案、轴头、轴杆、制浆、防霉、防蛀诸方面无有不精,对前人古字画揭裱技艺也几乎达到改装复原的很高的水平。我所见到的唐经卷的装裱方法格式,即将经卷的背纸事先托裱成长宽略大于手抄经卷,然后将经卷粘在托纸中部,它是目前所知的手卷装裱的最早雏形。
宋代,由于几代帝王喜爱书画成癖,特别是徽宗、高宗二代,因其本人又善绘画笔墨,对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书画装裱技艺也随着书画创作的繁荣而发展。由于宫廷贵族和整个社会对书画的爱好,因此对书画装裱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根据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当时在装裱字画的格式上规定: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经带四分。上裱除打竹外净一尺六寸五分,下裱除上轴外净七寸。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下引首二寸六分。经带八分。横卷裱合长一尺三寸,引首阔四寸五分。对装裱书画所用的材料要求也视其书画的优劣年代而确定裱式。如对出等真迹法书,两汉、三国、六朝、隋唐君臣墨迹妙字,用克丝做楼台锦裱,青绿簟文绵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高丽纸,出等白玉碾龙轴或碾花轴。檀香木杆,钿匣盛装。
上中下等唐真迹,用红霞云锦裱,碧鸾绫里,白鸾绫引首,高丽纸,白玉轴,上等用簪顶,其它用平等。檀香木杆。次等晋唐真迹并石刻各帖,用紫鸾鹊锦裱碧鸾绫里、白鸾引首,蜀纸,次等玉轴,引首后卷缝,用御府图书印,引首上下缝用绍兴印。钩摹六朝真迹,用青楼台锦裱,碧鸾绫里白鸾引首高丽纸,白玉轴。五代本朝臣下临帖真迹,用皂鸾绫裱,碧鸾绫里,白绫引首,夹背蜀纸,玉轴或玛瑙轴。
由以上几例宋人的记载,可以知道宋代的书画装裱风格,一般是按书画的年代、质地配裱料,各不相混淆。用料的色彩也各有区分,但不论怎样总是天地颜色较重,隔界用素色,裱(惊燕)用宋锦制作。而画轴也各有区别。宋代对装裱古旧书画还规定“应古厚纸,不许揭薄,若纸去其半,则损其精神,一如摹本矣”。对古代作品的重新装裱不得重洗,“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浓艳”。也不可将画芯裁切过多,以保持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书画的长期保存打下基础,因裁切过多“既失古意”,又恐将来不可重新装裱。宋徽宗宣和年间,创造出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装裱格式,它对以后的书画装裱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格式被人们称作“宣和式”,其装裱工艺为:画芯托制放下后,四周有助条(又称局条),上置书堂约八寸至一尺,其色与画芯相近,上下镶锦芽(锦芽,即在宋锦背后制浆,或托裱一层宣纸,裁成0.5—0.8寸的锦条),两边镶云鸾白绫或白绢,上下引首(隔水)用云鸾白绫或白绢(质地与边料同),上尺寸约8寸,下尺寸约6寸。天地用深色绫、绢。其尺度大约为4:6分配。
如天头采用1尺8寸的绫,地头即为1尺2寸。裱(惊燕)用宋锦,其宽度以画幅的宽度截取,每宽1尺取三分三,裱顶端包镶在上帖杆内,裱头裁剪成如意等形状,使画轴在挂展过程中,微风轻轻吹动裱带,使它随风飘动,以惊飞燕蚊蝇,既美观又实用保护画面,免遭污染。可是到了后代,裱的作用已发生了变化,被牢牢地粘在天头上,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它的实用性已被人们所遗忘。画镶成后,四边裁正,用绢或皮纸染成古铜色,或深蓝、皂色等,裁成宽约三分的边条包镶,最后用毛边纸、高丽纸做(复背)。一幅书画裱成后,总长度共约7.5尺——8尺左右,大全幅更长。此种书画装裱格式在中国、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极为流行,影响甚广。在我们今天的装裱工艺中,仍然发挥着作用。我们须继承并发展这项技艺,使其在书画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