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在,很多朋友都知道村头树我在种地卖小米,他们对我现在干的这件事多少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认为我这个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怎么也得干点高大上的事,干点一上线就能让投资人两眼放光的事。
总之,那意思就是要创业你丫也应该在互联网里徜徉,而不是种地卖小米这种与互联网没多少关系的事。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兄弟我不是没有干过互联网的事,而也许正是有了那段死在沙滩上在线教育创业的经历,才让我在若干年后的再次创业时选择了农业而不是互联网。
以下描述为本人在2006年到2008年在线教育创业的真实经历,写出来,与现在的在线教育创业者以及即将进入这个领域创业的兄弟们分享。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那特么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可以忽略不看。
废话少说,回忆正式开始:
后来我回想,其实公元2006年的春天,在某互联网公司做苦逼编辑的我,内心里其实是一直埋藏着创业火种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被点燃,直到我的前领导出去创业。
在北大附近的一幢商住两用公寓里,他说你了解我的为人我也了解你一起干吧。——就这么简单的一次会面,一次简单的对话,我就一猛子扎进了在线教育的创业梦里,一干,就是整整两年多。
它是一个在线的知识交易平台,我们内部称它为知识的“淘宝”。从电脑里找到了当年的一段介绍:
它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学习平台。任何人只要有所长,就可以在这里发布并销售自己的课程,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任何人只要有所需,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分享他人的知识。
对课程发布者而言,它是一个知识创造价值的平台。对学习者而言,它是一个学习成就未来的平台。
个人开设的课程有文本(资料)和视频两类,由于当时满互联网都是资料分享及下载的网站,我们觉得资料类的课程价值不大,所以我们着重打造视频类课程。
对于视频类课程,我们着重强调的是用户可以自己对着摄像头设置自己的课程,然后上传发布课程,视频采用DRM加密方式进行加密。
大概在2006年暑期的时候,网站上线发布了。
也真的开始陆陆续续有用户发布课程,但大多都是从别处转来的文本资料。第一个发布自己录制视频的用户是北京的一个兄弟,他特意打来电话说觉得我们的事很有意义,他让老婆用手持摄像机录制了他做菜的全过程,他一边做还一边讲解。(如果这位兄弟看到此文的话,请联系我,我要送你杂粮小米:)
然而,稀稀拉拉的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开始寻找课程资源。
在基础教育领域,网校那时正方兴,当时公司里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大市场,应该做针对学生的课程,但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市场,因为当时的现实是(现在的现实也可能还依旧):
1,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不是购买的主体,他们基本没有购买权,购买权在父母那里。而让孩子上网这件事,对父母而言,限制还来不及,还让他们上网学课程?扯淡。
2,基础教育更在意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要求性很高,简单的视频课程无法达到此要求,学生们都沉在各种辅导班上。
3,学生的时间都在辅导班里,都在课后作业里,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再去网上学所谓的课程。
4,家长更在意名师资源,以北京为例,各科特级教师(尤其是所谓高考辅导专家)都活跃在各大培训机构的“大课”上。(虽然,07年前的高考前我们花重金找名师录制了考前辅导课程,但又陷入了寻找生源的困境中……)
基于我之前的教师经历以及在基础教育资源公司里的工作经历,我觉得针对教师的教学指导资源会相对有市场,所以基础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示范课上。
我们一方面与一家名师示范课(视频)的版权方沟通(一家音像出版社),说服了他们在网上发布了视频课程,各学科共计有几百节。另一方面,我们又与北京市中小学教科研室合作,通过他们说服一些教师,把他们的示范课录像也搬上了网。
找到了上游的课程资源,开始寻找下游的购买用户。
那时候,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会上网找教案及课件资料,知名的网站有那么几家。我找到了他们,以合作分成的方式推广这些示范课资源。
基础教育这条线算是有了开始,课程陆陆续续的有交易,但也是少的可怜,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我们创业失败网站下线。
下面再说考研培训,那几年,在培训领域,考研培训占据了很大一片市场。
说服考研名师来网上开课?那时,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的利益紧紧的与各大考研机构联系在一起,收入稳定且不菲。有老师问,你怎么能保证我在考研班一样的收入呢?
是啊,怎样能保证么?难道我们也像考研班一样到各大学校里去刷板报?说某某名师网上课堂开讲?即便是这样,没一个考验领域的所谓名师愿意冒这个险的,因为这就意味着砸了他们既有的饭碗。
所以,只能转向培训机构本身。
那年夏天,如果你在北京街头见到一个背着IBM笔记本包匆匆赶路的汉子时,那可能就是我,因为我正在扫街,扫各个培训机构。
那时,个别培训机构也开始有了网络课堂。大多数都是线下课堂的录像,一是赠送给线下班的学员,一是针对那些不能来北京培训的学生(来京上一次考研班的成本对一些学员而言也是不低的),但网络课堂体验都很差。
艰辛的扫街,苦逼的谈判,终于找到了一条路:
考虑到培训机构独立搭建网校的成本,我们给培训机构提供一套网络课堂解决方案,包括学习平台以及课件制作工具。
1,学习平台:我们给培训机构在我们的服务器上搭建一套他们的网络课堂,用户可以在线购买课程,下载学习。我们采用授权用户数的方式收费,一个用户大概收取他们课程定价的10%左右。他们的课程也同步发布到我们的大平台上面,进行售卖。
2,课件制作工具:简单的课堂录像学员的体验很差,我们开发了一款三分屏的课件制作工具,培训机构(包括任何个人)都可以直接用视频或者录音结合ppt板书制作三分屏课件,并直接发布到网络课堂上。
就这样,从三人行考研开始(感谢三人行考研,一个北师大的学弟做的,毕业后自己创业做考研项目,N多年没联系了,得找时间去找他叙叙旧),开始有多家考研机构与我们合作。
职业资格也类似,我扫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职业资格机构,最终从科教园注会(同样感谢他们)开始,开始有机构和我们合作。
培训类机构扫完了,开始个人用户吧。
个人用户?即便是后来我们发布了课件制作工具,但制作课程而言对用户也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事。
再者,博客们也才刚刚兴起,达人们还主要以文字来表达,还不习惯用视频来传授知识。
就这样,走啊走。
从最多的40多人到最后的几个人,2008年5月,我们终于承认,知识淘宝的梦已碎,创业的路就此终止。
现在,在线教育又热了起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新的玩法,我只是针对我们当年的做法,反思如下:
1,平台思维,轻易要不得。上下游资源都要找,缺一条都是个死。
2,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草根用户的知识只是知识,构成不了课程。
3,独立的教师资源几乎不存在,成型的师资都在各类培训机构里。
4,绝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是无趣的,是被迫的。不愿意学习的是大多数。
5,精品课程资源(或者说精品师资资源),是用户需求的核心,但这是需要大把资金滴。
也正是有了当年的创业失败经历,给了我几年后再次创业极其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
1,去特么的平台思维,谁和我提平台我和谁急
2,细分市场切入,小品类也有大市场
3,极致单品
4,落地,不飘着
6年了,6年后,我才有了这篇往事追忆,用老婆的话说,这么多年你才写这件事,看来生活是需要积淀的:)
是啊。6年了。
谨以此文感谢当年拉我出来创业的前领导,我们叫他老大;感谢当年一起参与次创业项目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曾并肩战斗;感谢那些合作伙伴,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在前行中没有轻易放弃梦想;感谢当年一起在在线教育领域里奋斗的同行者们,让我们觉得并不孤独(精品学习网,飞龙网,学易网……)
最重要的是感谢老婆,无论我怎样折腾,她都相信她的男人最终能实现梦想。
有妇如此,夫复何求?
--------分割线------
我一直没有提我们当年做的项目,有知道是什么的么,请留言,我会赠送我的村头树小米给大家品尝,对,是小米,吃的小米。预知小米详情,天猫里京东里1号店里搜一下村头树即知。
另本人个人微信号是cuntoushu,欢迎大家来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