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金匮中体会内经“通因通用”的治疗法则
(2011-01-20 15:39:40)
标签:
中医健康 |
江苏城北堡联合诊所卢易人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中医之有理论体系,实始于此。惟书中长于理论而略于方药,故有些学者认为医经家言,无临床实用价值。其实有临床实用价值之“经方”(伤寒、金匮),并未脱离内经之理论,而是原本内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加以发扬的。清徐灵胎有言:“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自汉而分,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我们不难从经方家之实践中来证实“医经”的理论,这是从流溯源之法。
“通因通用”是内经里的治则之一,秦氏内经学注:“大寒内凝,大热内蕴,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以热下之,热滞以寒下之,此亦反治。”清徐灵胎注:“热结注泄,用通药泻结,以止旁流。”都是说明“通因通用”的应用原则要看病者确有“寒凝”、“热蕴”、“积聚留滞”、“热结”等等,否则不可概施。其他历来註家之见解亦不外是。可见“通因通用”的方法,也就是因势利导。近代苏联巴甫洛夫氏学说,一个疾病的过程,包括病理反射和生理的防御反射两种;生理防御反射对机体是有益的,病理反射对机体是有害的。数千年前的祖国医学就已晓得“热结旁流”(仅借此以作说明)的“通”是一种生理防御反射;是机体与疾病斗争的抗病现象,其“通”的目的是欲将病邪(积聚留滞等)驱出体外。这种对机体有益的“通”,我们不但不能用“涩药”来制止,相反还要用“通药”来帮助它。这也是祖国医学与先进科学理论不谋而合之一。我意味着“通因通用”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下利”一证,张仲景对汗出、呕吐、出血、小便多等证,都在因势利导原则下灵活应用,而且有正法、有变法,可谓尽“通因通用”之能事。
“通因通用”之正法
(1)下利:“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综观以上几条下利,从“不欲食”、“至其年月日复发”、“脉反滑”、“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心下硬”、“脉迟而滑”、“自利清水”、“心下痛”来判断这些“通”是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反射;是欲将“宿食”、“留饮”等驱出体外,所以运用“通因通用”的法则来因势利导。
(2)汗出:通者不泄之义,故汗出亦可谓“通”,“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以上几条之汗出,亦系机体抗病力趋向肌表,其目的系欲使病邪由肌表排出体外,故不用止汗之剂而用解肌发汗之剂。又“病常自汗出者……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两条虽非机体抗病现象,但因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生温与散温机能失其平衡,用桂枝汤“复发其汗”、“先其时发汗”,所谓“迎而夺之”以助体温调节而恢复正常状态,也运用了“通因通用”之法。
(3)呕:“夫呕家有癰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里虽未用吐剂去“通”它,但已说明这是对机体有利的生理防御反射,不可制止。
(4)下血:“阳明病其人喜忘(或作妄)者,必有蓄血……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这里从“大便黑”的证象上证明是瘀血之征,用下瘀血的抵当汤以排除之。
“通因通用”之变法
以上谈了一些“通因通用”的正法,再来谈一谈仲景氏书中“通因通用”的变法。我认为因下利而用泻下药,因汗出而用发汗解肌药,固然是“通因通用”,这些我都归之于“通因通用”正法的范围。还有因下利而用发汗剂,以及因下利而用利小便的方法,关于这些,归纳于“通因通用”变法的范畴。这些“通因通用”的变法,更足以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1)下利用发汗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本条首冠以“太阳”二字,说明表证未解,机体之抗病力仍欲祛邪从肌表而出。“下利”是病理反射,对机体是有害的。而此种病理反射是由于表未解所致,故用发汗之葛根汤助机体祛邪从肌表而出。病邪既去,则病理反射自然停止,“下利”也就不治而愈。
(2)汗出用下法:“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需要急下之原因,由于“汗多”。阳明是里实之证,肌表已非病邪之出路,“汗多”是病理反射,对机体有害。故当急下,使病邪从下而解,所谓“釜底抽薪”,不治汗而汗自止。
(3)衄用发汗法:“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条“脉浮紧”是机体欲祛邪外出于肌表之征,因“不发汗”致病邪上逆而为衄,此时用麻黄汤发汗,使邪从汗解,衄自止。与“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不可一例论也。
此外,有吐、利用利小便法,止吐用下法,止利用吐法,多不胜举。
结语
内经里的治疗法则是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的,它是古代无数劳动人民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后世医家虽师承各别,但都脱离不了内经的理论,即如被推崇为“医圣”的张仲景也不例外。所以说仲景是原本内经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加以发扬的。
从伤寒金匮及后世的医学文献中去体会内经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是从流溯源之法。我所谈到的仅仅是从仲景书中体会内经治则里“通因通用”的一点一滴,真是微不足道,谬误之处,敬希同道们指正。
(本文发表在1958年5期第303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