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因通用法治疗肾炎蛋白尿临床举隅

(2011-01-14 10:49:01)
标签:

中医

肾病

慢性肾炎

蛋白尿

健康

【摘  要】蛋白尿是各型急慢性肾炎贯穿始终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治疗肾炎蛋白尿缺乏有效手段,中医药治疗此病颇有特长,但多数医家治疗蛋白尿概以“补虚”“收涩”论治,却难获其效。余通过中医辨证分析,以“通因通用”泻实之法,治愈肾炎蛋白尿数例,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学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之精髓。
关键词: 通因通用法  肾炎蛋白尿
一、概 述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常见于各型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隐匿性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病等。蛋白尿的形成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长期慢性蛋白尿会加速肾小球硬化,使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甚至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控制蛋白尿是各种肾病治疗的关键,而西医学针对此无特殊治疗,只能去除病因,避免各种有害因素,延缓肾损害,保护肾功能为主要手段[1]。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于中医学而言,蛋白质可以认为是人体之精微物质,由脾胃所化生,又由肾封藏,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官窍。一般认为,由于外感六淫、禀赋不足,或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等因素,导致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封藏,肾元受损则封藏失司,精关不固,以致体内精微物质失于固摄,则从小便漏泄而出。故而,中医学治疗蛋白尿,大多数医家从“虚”论治,大量运用固肾培本、收敛涩精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金樱子、芡实等[2]。若针对蛋白尿一概论“补”和“收”,临床证实往往收效不佳,甚至加重病情。笔者曾用“泻”法治愈肾炎蛋白尿数例,疗效显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之“通因通用”,现举例一则如下。
二、典型病例
     谢××,女,44岁,营业员,2007年11月到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蛋白尿(2+),3年来连续复查多次,尿蛋白均持续阳性。询问病史,未出现过水肿、肉眼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尿量基本正常,否认有糖尿病、肝炎、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多年来常感头晕、困倦乏力、纳差、腹胀、便稀,曾有中医开“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丸”之类方,症状不见好转。今查血压126/80mmHg,形体消瘦,颜面、双下肢查无水肿,心肺腹(-);血常规:白细胞4.6×109/L,血红蛋白119g/l;大便常规(-);尿检:蛋白(2+),尿隐血(±),白细胞2-3/Hp,尿蛋白定量0.95g/d;血生化:总蛋白63.2g/l,血肌酐79.7umol/l,尿素氮3.2mmol/l;舌质暗红,舌苔厚腻,脉沉滑。
    病情分析:患者以多年持续无症状性蛋白尿为主要病症,伴见少量镜下血尿,既往无特殊病史,未曾出现高血压、水肿、肉眼血尿等,常规检查和肾功能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但患者多年来常感头晕、困倦、纳食差、腹胀、便稀之症状,舌质暗红,苔厚腻,脉沉滑。其病机系湿热蕴结、气机阻滞中焦,以致中焦脾土为湿所困则运化失职,胃为气遏则通降不利,三焦壅滞,故而出现纳差、困倦、腹胀、便稀等湿热蕴结之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感头晕。人体蛋白质是脾胃所化之精微,若湿热、气滞之邪实困遏,使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以致脾所化生之精微不能输布四旁、濡养机体,蓄积体内,而随小便漏泄体外,在现代医学则表现为蛋白尿。同时伴有血不循经,溢于尿中。此病人看似气虚不固、精微外泄之虚证,实则邪实内蕴之实证,若用“十全大补丸”之品,使邪实更加壅滞难消,反而加重病情。
治疗以行气化湿导滞为法,佐以清热活血拟方:藿香15g、苍术15g、厚朴10g、黄连10g、广木香8g、陈皮10g、川芎12g、川牛膝10g、白茅根30g、大黄3g(后下)、甘草6g。服2剂后,头晕症状减轻,饮食量有所增加,腹胀、大便症状好转,查尿蛋白(±),遂以原方去大黄、黄连加黄芪30g、薏苡仁30g、升麻15g、白术12g以助益气健脾升清,服3剂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舌淡红,苔薄微黄,复查尿蛋白(-),尿隐血(-)。随访3个月,尿蛋白均未再出现阳性。此即“通因通用”,邪去则正安,使脾胃升降有序,三焦通利,精微物质得以输布运达,濡养全身,而无以漏泄体外。正如《医宗金鉴》所述:“祛其邪,培其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 
三、按 语
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疗法,又称从治[3]。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中医学“治病求本”之精髓的体现。以上病例即是运用反治法之一的通因通用法,对于气血津精本已出现外泄之征象,而反用攻邪通利药物来达到治疗目的,因为这种通利的表象是由滞塞引起的,去其邪实,通其壅滞,气血津精得行其道,而无以外泄,此即是治病之根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求其本”。疾病发生、发展,一般是通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症状有时只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质。如果仅是见症治症,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往往不能愈病。只有通过四诊合参,充分搜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勿为假象所惑,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内科学. 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06~507.
[2] 王新陆. 无症状疾病的中医治疗.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97.
[3] 裴美林. 中医基础理论概论. 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0:2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