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是張仲景《傷寒論》第一名方,世稱“群方之冠”。其組方嚴謹,變化多端,運用廣泛,故受歷代醫家所重視。
(一) 運用要領
http://www.tcmforum.com/images/fi100330fi1143630731.jpg
桂枝湯僅由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炙甘草五味藥組成,用藥雖少,但結構嚴謹。方中桂枝與芍藥是主藥部分,一為辛溫通陽,一為酸寒斂陰,兩者配伍調和營衛。再者桂、薑、棗、草均為廚中之調料,有開胃口、健胃氣、增食慾的作用。因而桂枝湯確有調和脾胃之功,且通過調和脾胃以達到滋化源、調氣血、和陰陽、調營衞的作用。
凡病不外陰陽失調,其治療法則總是“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桂枝湯滋陰和陽,調和營衞氣血,合乎這一法度和原則,故無論外感雜病均可應用。
2. 掌握用藥劑量
原方要求桂枝與芍藥用量均為三兩(合今之三錢即10克)。臨床實踐和藥理研究證明,欲使桂枝湯調和營衞必須桂芍等量;若重用桂枝則為桂枝加桂湯,主治寒氣上衝的“奔豚氣”;若重用芍藥則為桂枝加芍藥湯,主治脾絡不和的“腹滿時痛”。可見劑量不同,效應相異也。
此外,對於方中薑棗之類,臨床上常見不重視者,處方時棄之不用。一但療效不好,則疑古方不能治今病。
3. 注意煎服法
桂枝湯有其特定的煎服法,特別在治療典型的中風表虛證時,應遵循原著“方後注”要求。如服藥後“須臾”(約40餘分鐘)需啜熱稀粥以助藥力,並要“溫覆”(加蓋衣被)以助發汗。其他還有服藥次數和時間、藥後忌口等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4. 關於桂枝湯功能的實驗研究
1).通過汗腺分泌、體溫、腸道運動和體液、細胞免疫等生理功能的偏亢和抑製等13種動物模型,發現桂枝湯具有多汗止汗,無汗發汗,發熱退熱,低體溫升溫,下利止利,便秘通便,免疫功能低下時增強、亢進時抑製的“雙向調節”作用。論證了其調和營衞的功能。
2).藥理實驗證明:本方能抑製流感病毒增殖和所致肺病變,抗炎、鎮痛、解熱、發汗、抑製遲發性超敏反應等。全方減去任何一味藥都會影響療效;傳統合煎所得的藥液作用優於單藥分煎後混合的藥液。
3).以升高室溫、藥後灌服熱粥模擬啜粥、溫覆,發現等劑量桂枝湯在抑製流感病毒等作用上比不啜粥、溫覆的作用增強,證明瞭《傷寒論》要求啜粥、溫覆以助藥效的科學性。
4).桂枝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藥理作用比較,在藥效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桂枝加桂湯鎮靜作用強,桂枝加芍藥湯鎮痛作用最顯,反映了藥量增減的藥效變化。
(二) 治驗舉要
1. 外感病
1).四時外感風寒表現為中風表虛證;
2).初起為傷寒表實證,濫用汗法(含中西藥及薰蒸等法),轉為表虛證;
2. 內科雜病
1).長期自汗盜汗或低熱這類病症臨床上往往原因不明,兼見症少或不明顯,各項檢查也無異常,與《傷寒論》所謂“藏無他病”之語暗合,證屬營衞不和所致。
自汗與盜汗本為二症,有的單見其一,有的二者並見;有的全身出汗,有的僅見頭汗出或半身汗出。病程長久,疊用益氣、溫陽、滋陰、澀汗諸法而不癒,均可用桂枝湯調和營衞以止汗。
長期低熱症,有見於感冒之後,也有不明所因者。常表現午後發熱,一般不超過38℃,持久不癒。西醫檢查無異常而診為功能性低熱,屢服滋陰清熱或甘溫除熱之劑無效。可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即早晨和中午各服藥一次,寓有“截斷療法”之意。
2. 風濕痺證
如肩周關節炎、網球肘等上肢痛者,用桂枝湯加製川烏、薑黃、桑枝治療,優於一般常規的祛風濕方藥,此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若見下肢痛者,則以牛膝易桑枝。曾有報道用桂枝湯加茯苓、白朮、附子治療所謂“冷房病”,即長期持續在冷氣設備房裡作業而發生腰身肢節冷痛症,筆者依此思路治癒數例這類患者。
3. 婦科病
1).瘀血痛經:月經愆期,經來挾有黑紫血塊,腰腿、小腹疼痛等,用桂枝湯合桃紅四物湯通陽行氣、活血化瘀。
2).妊娠惡阻:頭暈,厭食,惡心嘔吐等,一般可用桂枝湯和脾胃調陰陽,若證屬脾胃虛寒,可合用《金匱》乾薑人參半夏丸;若證屬胃熱,本方不宜。
3).更年期症:常自汗出,或陣覺低熱、自汗、惡風等,疊用滋陰、助陽、清熱、斂汗等法無效,若改用桂枝湯可愈。
4. 五官、皮膚病
1).過敏性鼻炎
症見陣發性鼻癢,噴嚏連聲,流清涕,鼻塞頭痛等,經久不愈,可用桂枝湯加辛荑、葶藶子、蟬蛻調和營衞兼宣肺通竅。若體虛易感者,則合用玉屏風散固護衞表,也可製為丸散劑以圖緩治收效。
2).蕁麻疹、皮膚搔癢症、凍瘡等:或見汗出惡風,或入冬遇冷加劇,凡舌苔薄白、脈象浮緩,證屬風寒稽留肌表而營衞不和者均可用本方治療。
(三) 主要類方
1. 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桂枝湯加葛根
功效:解肌祛邪,升津舒經
主治:風寒邪客太陽經俞而見項背強几几、發熱、汗出、惡風者
運用:
1).面癱:本方合牽正散(白附子、全蠍、僵蠶)。
2).落枕、頸椎病: 本方加羌活、川芎、威靈仙等。
2.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組成:桂枝湯加厚樸、杏仁
功效:解肌祛邪,降氣平喘
主治:中風表虛兼肺寒氣逆之喘證
運用:
1).支氣管哮喘:外感引動宿喘兼見自汗惡風者。
2).支氣管炎、肺炎:證屬風寒犯肺、肺失宣降者。
3. 桂枝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湯加附子
功效:調和營衞,扶陽斂汗
主治:陽虛汗漏而表證未解
運用:
1).陽虛感寒:常見於年老體弱者,症見發熱、汗出、惡風、脈沉,宜用本方扶陽解表。
2).多汗症:自汗或盜汗,或自、盜汗並見,汗出特多,汗後身涼,氣短乏力,脈沉細(西醫所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汗症),此為表陽虛而不固,宜用本方扶陽固表以止汗。
4.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湯去芍藥,或加附子
功效:溫通胸陽
主治:胸陽不振之脈促胸滿,或脈微惡寒。
運用:
1).臨床凡遇心陽不振的心臟病(心悸、胸悶、短氣等),可以桂枝去芍藥湯作為基本方加味治之。
2).胸痺:胸悶胸痛,氣短咳逆,肢冷畏寒,脈微,證屬心胸陽虛、寒邪凝滯者,可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5.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簡稱桂枝新加湯)
組成:桂枝湯重用芍藥生薑,再加人參
功效:調和營衞,益氣和營
主治: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運用:
1).產後身痛:某些婦女新產之後身體疼痛,脈沉緩無力,服用生化湯或參耆補品無效,若改用桂枝新加湯調和營衞、益氣和營,數劑可癒。
2).產後發熱:
產後氣陰兩虧,外邪乘虛而襲,症見發熱、惡寒、汗出、口不渴,脈浮數。用本方酌加白薇、青蒿調和營衞、補虛退熱。
6. 桂枝加桂湯
組成:桂枝湯重用桂枝
功效:溫通心陽,降逆平衝
主治:心陽不足、寒氣上衝之奔豚氣
運用:
1).典型發作之奔豚氣病(寒氣上衝者)。
2).某些心臟病患者,可出現類似奔豚氣的症狀,當自覺氣上衝胸時,便發生心悸(心律不齊)、憋悶等,證屬心陽虛者可用本方治療。
7. 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
組成:桂枝湯倍用芍藥,或加大黃
功效:和脾止痛,或兼瀉實滯
主治:太陰脾絡不和之腹滿時痛或大實痛
運用:
1).慢性痢疾:每日大便3-5次,不成形,有紅白黏液,裏急後重,病屬肝脾不調、氣血不和,可用桂枝加芍藥湯平肝和脾,調和氣血,大便逐漸成形而愈。
2).病後便秘:常見於老年人熱病癒後,陰血虧虛,腸枯不潤,致大便秘結難解,兼見納少腹脹,形瘦體弱。用桂枝加芍藥湯加當歸、肉蓯蓉,調治可愈。也可用此方蜜丸續服,鞏固療效。
3).腸結核:腹滿時痛,大便黏穢不暢,舌質偏紅,苔薄白,脈弦。可用桂枝加大黃湯,服藥後大便暢快,腹痛減輕,比單純用小承氣湯為好,因本方正邪兼顧,既和肝脾,又瀉實滯。
8. 小建中湯
組成:桂枝湯倍用芍藥加飴糖
功效:溫中健脾,調補氣血
主治:傷寒裏虛,心中悸而煩或腹中急痛
運用:
1).傷寒挾虛證:用本方既能健脾以補氣血,又能調和營衛以抗邪,服藥後可能裏氣壯而表自解,若表不解者再議解表法。故曰“強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
2).虛寒胃痛:某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病常表現為脾胃虛寒的徵象(胃痛喜溫喜按,食慾不振,畏寒,手足欠溫,舌淡苔白,脈遲弦),可用本方酌加玄胡、砂仁等。
3).虛勞病:證屬陰陽兩虛、寒熱錯雜(偏於陽虛),通過本方建立中氣,以調和陰陽寒熱,常可加用當歸、黃耆。
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組成:桂枝湯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功效:利水通陽
主治:水氣內停而致太陽經氣不利,症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運用:
1).發熱:某患者發熱,屢經醫治而不退。問其小便不利,胃脘脹滿不舒,脈沉而弦,舌苔白而水滑。辨為水飲內停,陽氣外鬱,乃不治熱而治水,用本方三劑熱退病癒。
2).癲癇:頻頻發作,伴見胃脘痞硬微痛,食少,口乾,苔白,辨為“水飲結於中脘”引發癲癇,用本方加僵蠶、蜈蚣、全蠍、枳實,數劑後癲癇未發而胃病亦愈。
10.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簡稱桂枝救逆湯)
組成: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功效:溫通心陽,鎮驚安神
主治:心陽虛損而痰濁擾心,症見心悸、胸悶、驚狂、臥起不安
運用:
本方用於“陽虛挾痰型”的驚悸、癲狂病症,以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潤滑)為審證要點。若屬“痰熱擾心”者,也可用本方去桂、薑、棗辛熱之品,加黃芩、黃連、膽星、遠志等清熱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