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 仲 景 建 中 治 法 探 析

(2010-10-20 22:19:38)
标签:

中医

养生

保健

健康

 陈学习1,阮时宝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福建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关键词】 建中法;中医治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5627(2006)02-00

 

    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三方均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师在古代 “建中” 哲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系列方药。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临床应用广泛,实已形成一较为独立的治疗大法,笔者试将其从广义“八法”中抽象出来,以“建中法”为名作专门探讨。

 

建中法的概念

    建中法在广义上隶属于“八法”中之温、补等法的范畴,是以脾胃虚弱为病机要点,以建复中气为根本目的,以建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要功效的重要治法,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颇具研究价值。考该法涵义,建者,复也;中者,中焦脾胃也;建中者,建立、加健中焦脾胃之气也。故许宏云:“建中者,建其脾也”,《伤寒论今释》亦云:“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立脾胃之谓”。建中汤有大、小之别,大建中汤辛辣甘热,大祛阴寒而建中扶正,故曰“大”;小建中汤辛合甘酸,平补阴阳而缓中补虚,故曰“小”。故《伤寒论今释》又云:“大建中汤药力猛,此(指小建中汤)则和缓,故曰小”。至于黄芪建中汤乃小建中汤加黄芪以增强益气补虚之力,则虚劳里急、诸不足等证自除。

 

建中法的立法依据

    建中法始萌于《内经》,创立于仲景。《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及“人以胃气为本”的论点,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虚者补之,劳者温之,急者缓之”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甘生脾”,脾虚则“以甘补之”,以甘味药物调补脾脏;《素问.藏气法时论》则明确指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和里缓急;对于阴阳两虚而现寒热错杂之证者,《灵枢.终始篇》又指出:“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以平调寒热。为建中法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仲景秉承《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并受当时“中庸”文化的影响,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针对虚劳病证创立了以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为主的建中法。

 

 

“建中”三方之异同

    《伤寒杂病论》中以大、小、黄芪建中汤三方为代表创立了建中法,均以甘温立法,以饴糖一升为主药,能建中补虚、和里缓急治疗脾胃元气亏虚证。然又以小建中汤为祖方、基础方,以辛甘化阳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寓酸甘化阴之意,用治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者,《千金方衍义》云其“为诸建中之母”;黄芪建中汤为正方,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用治气血阴阳俱虚,而气虚较甚者;大建中汤为变方,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虽与小建中汤方义有别,仍不失建中之旨,用治脾胃阳衰,中焦寒甚者,故名“大建中”。《方函口诀》云:“此方(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方义大异,然以有胶饴一味,建中之意自明。治寒气腹痛,莫如此方。”可见,建中类方均以甘、温药物为主,建中则气血为之生生不息,脏腑复得温煦和濡养,不仅能建立中气、调和阴阳,用治久病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病证,而且对脾胃阳气虚衰者,能甘温扶阳、大建中气。所以,建中三方,实已形成一法,从“法”的概念出发来探讨,对于深刻领会建中之旨,提高该法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更好地继承仲景学术思想,大有裨益。

 

“建中”的机理分析

    建中法本为虚劳病证而设,虚劳病包括因劳伤所致的多种慢性衰弱性疾患,其病理机制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因人体的阴阳是相互维系的,所以虚劳病的发展往往是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之证。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焦脾胃。一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乏源,气血并亏;二者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正常情况下,人体阳气下降,阴气上升,而促使人体阴升阳降以达到阴阳相交、水火互济的中介力量则是脾胃的枢纽作用。今脾胃既虚,则阳不下交而浮越于上,阴不上承则独治于下,遂有寒热错杂诸证。故本病见证虽多而杂,均以脾胃元气亏虚、阴阳升降失调为要。因此,依“治病求本”的原则,其治疗方法就不能简单地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而应以建中气、补脾胃、平调阴阳的甘温药物为治,使“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如此则脾胃之气得以复建,中焦阳气得以四运,从阴阴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循,如环无端,阴阳之气得以协调,寒热错杂之证得以祛除。故尤怡云“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然对于大建中汤证而言,其病机为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充斥于上下内外、脏腑经络,尤怡《心典》云此“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而实非阴之盛也”。此时又当以大建中阳,温中散寒为法,俾阳气复建,阴寒得散,脏腑经络得以温煦,气血津液得以舒畅。所以尤怡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即高度概括了建中的机理在于能使机体恢复“阴阳之和”和“中气之立”的协调平衡状态。

 

5  建中法对后世的影响

    建中法在汉代以降又得以不断发展,尤其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以及建中类方的衍化影响巨大。如金代医家李东垣受仲景建中法的启迪,用药偏重偏重温扶脾胃阳气,并创立“甘温除热”法治疗脾虚内伤发热,与建中法治疗虚热证实为一脉相承。故吴考般(注:音pan,字形为上般下木)说:“李杲的主温补,即从其理中、建中之旨而运用的”。清代医家叶天士也很推崇建中法,重视脾胃中宫之气的建复。据统计,仅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咳嗽、虚劳、吐血三门,用建中汤方剂就有数十案次。叶氏主张“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对于虚损病证多宗仲景之法,急建中气为主或兼顾及中焦,并认为“理阳气当推建中”,足见建中法对其影响之大。后世医家还引申、扩大了仲景原方的证治,广泛涉及到临床各科。据统计,在唐代《千金方》与《外台秘要》中载建中方剂24首(其中包括当归建中汤),宋代《圣济总录》载建中方剂18首,多由《金匮》三建中汤衍化而来,用治心痛、短气、大肠虚、瘛纵、失眠等;明代《证治准绳》以小建中汤治痢疾但腹中大痛者;日人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中以小建中汤加缩砂仁治疗小儿脾痞胁痛。此外,《千金翼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外台秘要》解急蜀椒汤、《济生方》的大建中汤等均由仲景建中法衍化而来。

 

建中法近现代研究

    近现代以来,多沿袭清代程钟龄“八法”分类法,仍将建中法归属于温、补治法与方剂中研究,鲜见“建中法”的专门研究报导。方从法出,以法统方,体现了中医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建中治法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建中”系列方剂的研究上,在国内主要以医案或临床研究报导为主,以三建中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1]、慢性胃炎、外科术后胃肠动力障碍[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等消化系统为主的虚寒病证,并已有小建中胶囊、建中口服液等成药上市。在日本建中类方的发展也多是根据临床实际合方运用、化裁而来,如汉方中建中汤由大、小建中汤合方而成,归芪建中汤、补气运脾汤等由小建中汤加味而成。还有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进行证候、治法与方剂的结合研究,如有从大建中汤改善脾阳虚模型大鼠微循环[4]、调节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比例[5]与促进实验动物胃肠运动功能[6]等角度揭示建中法现代内涵的研究报道。

综上所述,建中法变化繁多、应用广泛,对后世中医治法与方剂的形成、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深刻内涵至今仍然值得系统学习与深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