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在慢性肾衰中的正确运用
(2010-02-02 08:33:18)
标签:
中医保健健康养生杂谈 |
大黄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有效药物,也是最常用的药物。几乎所有的医生治疗CRF都用大黄,几乎所有的CRF患者都用过大黄。但从临床实践来看,不同的医生用大黄的结果不一样,不同的病人用大黄以后结果也不一样,也就是说,CRF用大黄以后,有的疗效好,有的疗效不好,有的甚至使病情加重。不过是乎这些并不影响大黄在CRF治疗中的普遍应用。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认真讨论大黄在CRF治疗中的正确运用方法。
一 大黄治疗CRF的历史
大黄治疗始CRF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黄用于治疗CRF主要原于其泻下作用,CRF时,肾脏的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含氮的代谢废物潴留体内,通过泻下可促进其从肠道排泄,减轻氮质血症,从而缓解CRF的临床症状。因为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许多学者试图用实验方法阐述其机理,所以有关大黄治疗CRF实验研究的报告层出不穷。
大黄治疗CRF的机理:(1)首先是影响氮质代谢,比如氮质中的尿素,正常时分泌入肠腔的约占总量的25%,尿毒症时可增加到80%,大黄的泻下作用,可促进肠腔尿素的排泄。有人报道,以大黄为主治疗CRF,粪氮每日排出量增加0.8克,总氮排出量也增加。有报告认为,大黄及其鞣质还能影响血浆游离氨基酸谱,抑制肝脏和肾脏合成尿素,降低血氨,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机体氮质的再利用过程,降低血中甲基胍和GSA水平,改变氨基酸组成比例,纠正低钙高磷血症,从而达到降低BUN和缓解症状的目的。(2)缓解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是CRF进行性发展的机理之一。有报告认为,在慢性肾衰动物模型的离体灌注肾实验中,残余肾单位有明显的氧耗量增加,糖代谢升高,菊糖清除率下降,钠重吸收率减少等高代谢状态的表现,用大黄治疗可明显减少氧耗量、糖异生量,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在细胞培养中,大黄及其提取物也能明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代谢。肾组织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肾小管的重吸收,约占总消耗量的3/4,残余肾氧耗量的降低实质上是肾小管能量高代谢的抑制。(3)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细胞增殖是导致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有实验认为,大黄素纯品及大鼠灌服大黄后的血清均可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大黄除直接抑制系膜细胞生长外,还具有拮抗促肾生长因子对系膜细胞的兴奋作用。此外,大黄还可抑制IL-2的产生,而IL-2对系膜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4)影响脂质代谢,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都有报道,大黄可降低甘油三脂,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此外,还有报告认为,大黄具有抗凝、改善血液流变性、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大黄治疗CRF的实验研究源于临床运用,而大量实验报告的发表促进了更加广泛的临床运用,这些都有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律,掌握法度,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避免滥用。
二 大黄的正确运用
CRF的关键是肾脏的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有毒的代谢废物潴留。中医认为,CRF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指的是脏腑虚损,特别是肾脾虚损;标实指的是脏腑虚损,气化功能障碍,浊邪内留。所以,CRF的治则应该是扶正与泻浊排毒并重。能否准确、适度、辨证的运用扶正和泻浊排毒的方法,是反应肾科医生水平的标尺。现在用大黄,用泻法,几乎成了治疗CRF的法宝,很多医生一味追求降低Cr 、BUN,用泻法为主,不仅用大黄,而且还用一些更加峻猛的泻下药,初用有效,久用则不仅无效,反而会使患者的体质更加虚弱,病情更加复杂。
大黄属于苦寒泻下药,具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等功能效。根据我的临床体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以大黄为主的灌肠可常规运用,常用药物有生大黄、附子、生牡蛎、公英等,隔日一次。
(4)用大黄后应保持每天大便2~3次,不到2 次则应将大黄后下或加量,超过3次则应减少大黄用量。
虽然湿浊内留是CRF的核心问题,但中医认为,湿浊内留源于脏腑虚损,只有脏腑强壮,才能发挥化毒排毒降浊的作用;另一方面,扶助正气,增强脏腑功能,还可以提高人体对尿毒症毒素的耐受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有些病人虽然Cr 、BUN很高,但病人体质状态较好,并无太多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尚可;相反有些病人Cr 、BUN并不太高,但病人体质状态较差,临床症状很多,生存质量很差。我们可以打一个浅显的比喻,有的地方河水很大,但堤坝很高,所以不会发生洪灾;有的地方河水并不很大,但堤坝不高,也可以造成洪灾。曾经治疗一位患者,血Cr超过9mg,西医院必须让其透析,否则不给治疗;找中医治疗则以泻下为主,最后病人被泻的大便失禁,不能活动。后来找我治疗,改用扶正为主的治法,血Cr反而下降到7mg,重要的是病人大便恢复正常,体质增强,不仅生活自理,而且每天还可以跳舞1~2小时。可见,即使是排毒,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强制性的泻下,而应以恢复人体正气,增强人体的气化功能为目的,气化功能增强,浊毒的排泄自然增加。所以,《内经》认为“化不可代,时不可速”。化不可代,指的是中医治疗不能靠包办代替;时不可速,指的是不可拔苗助长,否则往往欲速则不达。
三 关于疗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