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古道苍凉美》阅读评析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信息筛选和总结归纳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考生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对古阳关名声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简要地总结归纳。与本题相关内容出现在文章第二段。第二段是对古阳关历史知识背景的介绍。文中有古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的提示,之后所作的介绍应该是提供答案信息之处。作者正面对古阳关的介绍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军事国防上,阳关是通往西域诸国边防上的重要关隘;在经济交通上,是古丝绸之路商道的必经关口。作者侧面对古阳关的介绍,是通过引用王维《渭城曲》和文段最后一句,即民间流传的“阳关道”一词。难点在于,作者采用了间接比较的方法,表达了人们之所以了解古阳关的重要原因和诗文、民谚的传播相关。所以,考生对阳关闻名遐迩原因的解释不仅要包括古阳关历史地位的介绍,还要包括它在文学和。民间传播情况的介绍。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人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第一句话出现在文中第三段。理解这一句话应该将其放在作者长时间在沙漠中旅行,突然转入林带荫凉之地的语境中。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最初印象是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作为防沙屏障的绿色人工林带,在景观上和生态上都与沙漠之地界限分明。作者用了一个“闯”字,既如实地反映了不同环境之间的差异对比,也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毫无准备地进入林带时的那种惊奇感。结合作者在下文中对林带的描写,即“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可见作者惊奇中带有喜悦的情感内涵。所以,结合上下文,就不仅要解释林带和沙漠之间现实环境的巨大差异,也要解释出因这种差异而引发作者情感上惊喜的变化。
第二句话出现在文中第四段的末尾。第四段主要描写作者在阳关古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句话之前,作者眼中的阳关古城,已被红尘流沙掩埋,只留下了沙梁、汉唐陶片、铁砖铁瓦等,一切辉煌都已成为历史,令人感慨万千。这种情感上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势必引起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用古城砖磨制的阳关砚,因其所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以及方便书写的特点,激发了作者一系列的联想,从阳关砚联想到古城砖,再从古城砖联想到阳关古城的整体,作者原先感官印象中的凄冷古城因为这种文化上的联想而变得温暖了。因此,解释这句话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阳关砚为代表的阳关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二是这种历史文化内涵给作者情感上产生的影响;一是由于这种情感上的变化而改变了作者具体感觉的变化。
第三句出现在文章第五段倒数第一、二行。本段是继作者描写完阳关古城之后,抒发自己思古幽情的部分,也表现了他对古城丰富深厚而又苍凉凄婉的文化历史的慨叹之情。这句话设计的两类主要形象,将军和士兵,是古代戍守阳关城的主要人物。他们出生人死,征战沙场的人生经历赋予了阳关城最原始的文化意义。从此,阳关古城不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地貌,而且还是凝结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的符号,从而能够引发后,人无限思考和遐想。将军和士兵其身份并非哲学家和诗人,但他们提供的感触却成为哲思和诗情的来源,从哲学和诗歌所依存的生活现实来看,可以将将军和士兵比喻为哲学家和诗人。所以,解释这句话,首先就要明确将军和士兵与哲学家和诗人之间在身份上的比喻关系,发出建立这种关系的人生经历和感触,及其对后人思想和情感造成的深远影响。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
本试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中“苍凉美”一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苍凉,表现为由于世事变迁,大自然或人工建筑呈现为粗砺原始,荒凉凄婉的景观,同时又因为欣赏者和这种景观之间保持了一定的时空距离,从而能够激发人的感慨之情。阳关古道,既是人类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又因世事变迁而消弭于红尘沙漠之中,因而符合文题中所言的“苍凉美”的特质。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中有关阳关古道的景观描述,历史内涵挖掘和情感反映三个方面。本文对阳关古道景观的描述有三处:一个是在第二、三段所描述的阳关古道,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由于历史变迁,如今已经不见,摆在眼前的是平沙千里的荒凉景象;一个是第四段所描述的古道上的阳关城,这个初建时期林草丰美的地方,如今则是沙丘纵横、砾石平地;一个是在第五段中通过古人在哲言和诗句中所表达的古阳关人的生活,如今都已不见踪迹,只能成为今人怀想思考的对象。针对这三个方面,作者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内涵:首先,现实的阳关,被赋予的是雄浑美;历史遗迹中的阳关,被赋予的是悲壮美;联想到阳关古城中的人的生死离别,作者则赋予了它凄凉美。这三种不同的情感,均可纳入到苍凉美的大概念之中,并且有一个从表象感知,到联想回忆,到哲思与情感共鸣的,体现作者对苍凉美的理解和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必须要考虑文段中的具体描写,从现实、历史、情感三个方面以及演变的角度展开思考。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本文末尾引用的郭小川的诗句,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情感内涵:一个是郭小川诗中借用了王维的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一个是郭小川的诗本身所表达的情感。从王维古诗的角度来看,阳关古道是无奈和痛苦的象征,充满着离愁别恨,凄凉悲惋的气氛,而郭小川的诗则通过对这段情绪的否定,表达了他热情豪迈的历史情怀。联系到末尾段前半部分作者对古今阳关景象的鲜明对比,用郭小川的对比性诗句可以说是对作者情感的进一步强调。从文章整体结构上讲,文章开始,作者提出了一些猜问:“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这有助于引起读者兴趣,也为展开作者对阳关古道的描写提供了条件,而最后又通过郭小川的诗,回应了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反驳了由传说和诗文带给人们的错觉,也对上面的关于古道的描述予以了归纳和总结。从提出问题到对问题的回应和总结,文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郭小川的诗,不仅使文章结构上具有整体性,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激情而又意味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