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褀达
梁褀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3
  • 关注人气: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家庭伦理剧(电视剧)类型研究

(2014-01-07 09:47:13)
标签:

tvb

家庭伦理剧

分类: 电视剧


作者:滕雅望 

提要:
TVB的邵逸夫时代,已经渐渐消逝,回顾TVB从草创到成熟的过程,电视剧是其中很重 要的部分。TVB制作的电视剧在发展中呈现出特殊的模式与规律,家庭伦理剧是其中发展最为成熟的。就此从类型的方向去分析TVB的电视剧,同时思考内地部 分电视剧对TVB电视剧的模仿与借鉴的问题。
 
关键词:类型  家庭伦理剧  TVB  文本  受众    
 
前言:


  本文参考美国学者贾森·米特尔在《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中的研究方向,采取对香港TVB(翡翠台)在97前后,关于家庭伦理电视剧类型的思考与分析。 “电视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对于类型的依赖。大多数文本都具有一些类型的标示,或者适用于既定的类型范畴,或者是类型的混杂体,或者是混合型的文本。” ①《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世界电影》2005·2  25页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内地官方机构有意识地限制涉案题材的电视剧,而在2006 年的时候,又传来消息,要对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指戏说)的规范化与限制播出。官方机构在“保先”活动热烈开展的同时,提倡影视作品要多提“和谐社会”, 而在电视剧创作领域里,不少电视剧人在思考电视剧题材上的突破,在大环境下,似乎不能强调电视剧题材的悚动性,而要讲人情冷暖,于是时装剧,职业剧,青春 偶像剧纷纷亮像,可是这难不免也只是另一种悚动性,其中上述的几种题材的电视剧都存在不同趋向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地区同种电视剧的审美趣 味。但是,它们大部分是难以取得好的口碑,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不只是几种元素,最重要的是类型观念。


  香港TVB是早期在华语电视圈建立并运用类型观念生产电视剧的电视机构,从1967年11月19日建台开始,就陆续生产电视剧,在1968年 推出的首部长剧《梦断情天》,开了粤语电视剧成为香港电视节目的先河(香港最早的电视台“丽的呼声”开播初期只有英文节目)。TVB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创作长篇电视剧,“家庭伦理剧”是最主要的类型,至今几乎所有的长篇电视剧都是采用了“家庭伦理剧”基本模式进行创作的,甚至是长达上千集的电视剧 (《真情》)。而在80,90年代以后,TVB的主要电视剧规模以中篇长度为主,随着时间的变化,“家庭伦理剧”类型产生了变化,类型的叠加与拆合,衍生出“家庭伦理剧”的子类型。
 

一:类型——家庭伦理剧


  也许有人会去追求去看“纯粹”的“艺术电影”,但是应该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去追求看“纯粹”的“艺术电视剧”,这并不代表电视剧不是一门艺术,而是电视剧作 为以电视为媒介传播的艺术,应该具有更明显的特征。而现在尴尬的是,电视剧的类型需要借助电影的类型理论或是文学的类型理论去分析。而研究TVB的家庭伦 理剧的时候,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这种尴尬,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在国外念完电影课程的工作者会选择在TVB工作,而香港有那么多的导演监制 是从TVB成长后走向电影事业的。


  约翰·哈特利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一书中指出:“类型片拥有一套被认可的模式,某种媒介的内容能够根据类型进行分类。”观众在看一部电视剧之前也许就已经大概可以知道它要讲什么,或是结局已经想象得到,正因为此,观众才会承认它,会选择去看这样的一部电视剧。而摸清观众最喜欢看什么,倒不如想想哪种类型最吸引观众,或是被 大多数的人允许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空间去收看。另一方面,电视剧集出版DVD发行,对于电视剧类型与收看方式不同的关系上发生微妙的变化。而TVB对 于类型电视剧的挖掘,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对应竞争,由于TVB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大小危机,从一开始跟“丽的”、“佳艺”的三足鼎立,到后来,与ATV 的两虎相争,尽管TVB在市场占有额上一直处于优势,但是冷不防就会有人偷取你的创意,跟你唱对台戏。所以,经常会出现临场改戏,加戏的事情,类型也许永 远不是一种固定的摸样。但是,你看一眼就知道,它就是那种类型。


  中国人最爱看家庭伦理剧,香港人更是爱看。当然内地与香港所创作的家庭伦理剧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甚至在于改编小说的时候,显现出意识上的差异,比如说《京华烟云》。而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可以称为类型电视剧,《京华烟云》在香港可以称为“家庭伦理剧”,而内地版本的《京华烟云》被称为“民国戏”。香港对于电视剧的制作采取一种类型的规则,而内地一般只是在题材上,突显自身的特征。


   香港的一本出版物《电视编剧艺术》上这样定义:“家庭伦理剧是以家庭人 物为中心,故事的架构置在人情味与家庭伦理等方面,题材较为写实,小市民的,生活化的种种遭遇,或则以悲,或则以喜,或则剖析现代社会问题,在狭小的天地 中,别有观乐和亲切的意味。”香港在97以前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小市民”的生活琐碎与“豪门”的勾心斗角都是为了建造一个“遍地是黄金”的香港所设计 的,“因此一种类型的规则与其说是一套文本的成规与惯例,不如说是由制片人、观众等共享的一套系统”②(《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 展史》70页 华夏出版社)而这“一套系统”正是支撑着类型电视剧的发展的基本原则,完整的形象,具备完整的人格与健全的品性的形象才是类型化的人物,而脸谱人物只是类 型人物的陪衬。但是TVB的家庭伦理剧里面的脸谱人物,由于在不同场合(这里指同种类型不同名的电视剧)都穿差出现,比如,洗地工总是一个演员扮演,这样 形成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样的人物已经可以自由地生活在电视剧里,而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集里,为自己增值。


  在一本《香港电视剧黄金20年》的书里提到“香港电视剧编剧法”言下之意,就是看过了,就基本知道,港剧是怎么一回事情,甚至可以去写了。这跟摘抄好莱坞经典对白是没有区别的,用作感叹之余,是极难用于实践的。要是套用在内地电视剧里,会不伦不类,要是在香港制作播出,就更不是一会事情。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对类型的影响,导致类型在某一时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状态,这与“流行文化”也是紧密联系的。香港电视剧是出了名的信息快,刚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电视剧里的人说不好就在人们还对事件热情未褪的时候,同样参与讨论,这无疑都需要机遇。而我们也要承认,电视剧的香港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香港。


  至从福特的“流水线”诞生,工业与艺术的结合似乎更为紧密,一方面有人批判,另一方面有人欢喜。“以电视编剧为例,香港电视剧创意由故事、编审、编剧、监制、统筹五个工种协力完成,集体编剧,保证剧本的多元风格和市场卖点,同时易于组合和加快剧集生产的高效流水作业。”(③《香港内地传没媒体比较》 62页)这种流水作业,一方提高了电视剧的生产量,而另一方面可以说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把握总体风格的监制思考的方向,往往跟一个时装设 计师思考的方向是一样的,但如果,时装设计师也去做大批量的裁衣工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就会下降。但是,无论时装设计师再多,也不可能让他去裁衣服,否则当奢侈品与大众消费流行品等同的时候,人们会恐慌,会失去消费的欲望。所以,TVB的类型电视剧——家庭伦理剧,作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品,首先需要摆脱作者的个性,让更的多人,或说熟手操作的流水线,来保持观众的预约感,新鲜感与大众化是刺激观众的首要元素。类型的成熟,就是在观众未看电视剧之前,首先博得好感。换一个角度,类型化文化产物生产出标准化的观众,观众在服从电视频道的时候,也会服从自己的心理。即便观众拥有遥控器,他们也没有什么自由。如果,在电视剧类型发展方面不予考虑的话,也许,观众会放弃去选择电视频道,而会从别的媒介获取电视剧的观看快感。
 
 
二:电视剧类型——播出与受众划分,太太们与年轻人的口碑


    美国的类型电影为类型电视剧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美国电视里播的电视剧的分类:西部片(Westerns)、医生剧与律师剧(现在统称为行业剧)、动作惊 险剧(Action-Adventure)……上面这几种,都带有很多电影制作的痕迹,而“情景喜剧”与“日间肥皂剧”作为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有着 与电视更为深厚的关系。美国是世界上,对电视剧类型化开发较完整的国家,这一点也影响了香港对于电视剧类型化的观念的发展。但是,香港电视剧的类型划分, 在外部形态上是借助了美国类型电影的思维,强调娱乐功能,但是内部的类型划分其实并不复杂,内核就是“家庭伦理剧”、“家庭伦理占副的行业剧(带有明显职 业特征的)、爱情剧、青春励志剧……”,香港电视剧,以TVB为主,大部分的电视剧都离不开“家庭伦理”的路数,这也真应了郑正秋先生的路数,从《孤儿救 祖记》开始,中国观众就已经知道自己的选择。


   TVB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上,只是借用了美国电视剧类型的观念而已,具体表现为贯彻施行“明星制”,让许多男星在出演了一系列电视剧以后,成为了“师奶杀手”(“师奶”指家庭主妇)。另一方面,家庭主妇的愿望不在于电视剧的情节上有多曲折,而是在大结局的 时候有一个完整的家,出于香港这个华人文化圈里对于“核心家庭”的坚定信仰。话说回来,由于香港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女性,所以家庭伦理剧也在朝 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开始倾向于白领女青年与少女们喜欢的口味,同时吸引一群男性青年观众,这些观众比从前更加强调“本土化”,同时有“草根情节”。从 TVB的电影剧而言,演员的年轻化也预示着TVB电视剧转型需求,更大程度博取一个全体年轻化的社会,“潮流”一词对于香港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 香港人是不愿意去追“潮流”的。包括不愿意被人称为“黄面婆”的家庭主妇。


  电视观众不需要具备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制作的技术知识,但是观众迫切想知道关于演员的事情,观众在收看一部家庭伦理剧的时候,总会津津有味地去分析,现实 中的演员与她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TVB不仅仅拥有一档专门介绍TVB电视剧集的娱乐节目《K—100》,还拥有自己的杂志《TVB周刊》,还 有在TVB主页上同步的剧情介绍,与其说是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还不如说勾起观众另一方面对电视剧集的关注,也同时在聚集人气,也许你根本不在乎故事,也许 你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个电视剧明星,在香港电视剧明星甚至与电影明星拥有同样的知名度,因为在包装明星上,TVB投入了极大的功夫,利用电视剧集来推出自己 的“当家花旦”、“当家小生”,乃甚于形成一套完整的明星机制:选美/艺员训练班/歌手新秀大赛——剧集——大型晚会(台庆、慈善晚会)——电视节目 (K-100、旅行节目),还让演员唱自己出演的电视剧集的主题曲,这样的亲和力的明星,博取观众的好感。而多渠道地让观众了解电视剧集的同时,也是最大 程度地掩盖真实,经过筛选的电视剧制造的过程,也只是观众的另一种消费选择,观众不会无聊到要去知道,这部电视剧一共有几个镜头。
 

  “制播合一”的TVB来说,电视剧集是维持自身品牌形象的最重要的部分,TVB对电视剧集的制作精致不 在话下,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时候,对于播出制度也相应做出调整,从一开始一个晚上在晚饭时间播出一部轻松愉快的肥皂剧,在晚九点多的时候,再播出一部讲 究情节的电视剧,一般以家庭伦理剧为主,比如《义不容情》、《大时代》、《笑看风云》、《天地男儿》……而后为了抵抗竞争,以及观众消费电视剧的欲望增加 的时候,TVB逐渐变成了本地制作,内地引进,海外引进同时混杂播出,一个晚上四档电视剧集的时间,而一天算下来,还远远不止,还有早午场电视剧跟晚午场 电视剧以及深夜电视剧时间,最大程度上追求电视剧集的类型融和,跟有时代背景下的经典家庭伦理剧的重播,满足喜欢怀旧的香港人。而这个时候,TVB更像是 一个大超市,提供不同的货物,只是消费者考虑的只是什么时候进场消费,无须惊慌的是,错过了,还有重播,再不行在网上可以直接购买自己喜爱的电视剧集。

 
三:类型片:香港人表达香港心态


    “类型片研究和把电影进行简单的分类得出的各种类型是不同的,它最显著的一个转变是考虑类型在维持社会的“常识”观念、信仰和价值观上可能发挥的作 用。”④《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60页 这个观念,我觉得也可以放置于研究TVB的家庭伦理剧。一,香港文化的复杂,不能说只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对于香港的发展起到多少的作 用,而香港对于殖民地身份的反感又有多少,简单地说,香港有多少“本地货”有多少“拿来主义”,但是,现在香港一词是香港人的身份认证的唯一标识。从大量 的家庭伦理剧来看,首先是“天地系列”,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浓缩到一个“家族企业”的规格之下,《天地男儿》里面倾向于通过爱情来体现价值观念,“情谊”要比“金钱”重要,而女主角最终还是要牺牲,成为男性情感竞争的筹码,成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关键点,这么说来是感动的,可是最后还是爱情无望;在《天地男儿》中,将“血缘”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血缘导致的身份地位的迅速下降,成为一个人仇恨的根本原因,而一个人由于身份地位并不是得到社会赞许的 位置,心无亲情,价值观的扭曲,剧中完成救赎使命是一个性格坚强的现代职业女性,她的牺牲,不是换得复仇男子的忏悔,而是更无止境的堕落。这一方面来说, 家庭伦理剧里的女性总是充当这样的角色,以死来激发正义,而也为罪恶叹息。同是“灰姑娘”的两个女性角色,在剧里的命运竟然是如此相同,这却与美国好莱坞 爱情片的价值观全然不同,职业女性最终在男性斗争中觉悟,不能依赖男性生存,而需要独立、自由。但从她们的命运归属来说,似乎又预示着,女性要以巨大的牺牲的来换取自由与尊敬,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风云”系列的发展却是有明显的痕迹:从《大时代》到《笑看风云》、《酒店风云》。《大时代》、《笑看风云》、《酒店风云》基本上都是以两代人的恩怨,商 战,“灰姑娘”……来支撑剧情的。《大时代》是较为标准的家庭伦理剧,“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茱丽叶”母题的变形,家道中落使得主人公艰难成长,意志的 锻炼是非人的,多层次的负担,突出与复仇目标的距离的差距之大,较量穿差,但最终成功。《笑看风云》突出表达“父子情”,儿子为了争取更大的社会认同,不 惜伤害自己的父亲,而最终是父亲“大义灭亲”指正儿子。《酒店风雨》一开始,就强调父与子的矛盾,而儿子间接导致父亲的死亡,父亲正好在生前委托一个高明 的人来管教儿子,而这一次的对手,却是有亲戚关系的舅舅,这样的一个转变,十分复杂,首先是,家庭危机影响企业危机,外人介入来收拾残局,外人却假装仇人 的身份来与兄弟几人交手,暗地里却是在帮助他们兄弟团结,成长。而“茱丽叶”身份也变得复杂,首先她确实是敌手的女儿,但她却心地不善,不择手段地赶走 “灰姑娘”。消费时代的观众不好满足,而从“结构”到“解构”,TVB的家庭伦理剧类型的发展也表现了香港人的心态,正义力量的来源的复仇(爱国情绪抵抗 殖民),而身份的烙印导致社会地位的低下,采取非常手段来获得地位,则需要背叛(背叛与出卖,失去自我),无论是“正义”还是“邪恶”都充满矛盾,香港人 的尴尬在家庭伦理剧中显现无疑。家庭伦理剧中的反面角色,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而“反角”少多代表着某种背叛“遗忘”的意味。
     

  九七以后,家庭伦理剧也有回归传统的迹象,坚韧的女性形象再次占据电视机,对母性的热烈追求,仿佛是“核心家庭”回到了安居乐业的宁静时代。《茶是故乡 浓》、《酒是故乡醇》把时代放在民国时代,“无政府主义”的感觉充斥全剧,而族规家法成为道德准则。香港人没有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所以,他们创作了一个 “核心家庭”的观念,来维持社会的稳定,顾全大局,大到极致,就是要维持家的温馨与健全。在时装的家庭伦理剧大行其道的时候,出现了非时装非古装的家庭伦 理剧,大都以清末民初的一些城镇作为背景,但是这些背景都没有过多地渲染政治因素,基本都是围绕家庭作坊与夫妻生活展开的,其中《茶是故乡浓》,《酒是故 乡醇》,《大地情浓》……都带有一定的封建婚姻家庭礼教严肃的色彩,然而结局大多都是家庭经历的苦难终究解脱,从而产生文明意识。剧中人物在家庭里的地位 大多有了变化,与人的关系也重新调整,秩序的打破也重新得到架构。
   

   进入新世纪,“憨夫娇妻”的系列家庭伦理家庭剧的出现,安抚了焦躁而压力大的香港女性,也吸引了年轻人。《憨夫成龙》、《阿旺新传》、《同捞同煲》里面 的憨厚的男主人公无疑是个幸运儿,虽不聪明但是心地善良,这比起聪明睿智的商场王子似乎更有吸引力。比如说《憨夫成龙》结局篇收视竟达43点,香港社会在 经历了沉重的经济打击之后,需要重整旗鼓,抖擞精神,社会需要奇迹的出现,“善良的傻子经过努力可以成功”对现在的香港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香港家庭伦理电视剧并不缺少精致短悍的作品,但是绵延几里的“画卷”式的超长片电视剧也是有许多成 功的例子的:值得说的是香港电视史上集数最多之一的《真情》,从古装转到时装的新形式电视剧《皆大欢喜》……它们几乎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标志,由于时间跨 度非常长,编剧的工作也成为一种现时工作,就是即写即拍即播出,经常能将一些近期的热门话题收入其中,与观众几乎达成一个现时的沟通心理,因此,从某一方 面也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与拿掉“神化人物”的伟大,与观众打成一片,同时它也具有时效的舆论性,掌握了同步话语权,可以即使地与观众达成共识。
   

  家庭伦理电视剧少不了母亲形象,其中在《一生何求》(可能还有别的名字)中母亲角色虽然只是在男主人公的回忆里出现,但是却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一个情 节在近年来倍受世界瞩目与收获许多奖项的《黑暗中的舞者》出现过,那就是母亲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孩子在现场,区别就是《一生何求》更加极致,男主人公的儿童 形象是亲眼看见母亲死刑的过程,《黑暗中的舞者》中的男孩眼睛的视力极差看不到母亲的死亡的过程。这样的母亲形象在电视剧中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基本的一点 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无足轻重,人被高压生活摧残后的麻木,失去温情;再是成为男主人公行为的心理契机。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当一个人对生活仇视, 但是给予他一定的心理依据的话,这样的人其实是安全的,他的危险性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母亲角色的缺少,是留给剧情推进的催化剂,要是在剧情上能够恢复 平衡,就必须填补“母亲”角色,所以也成为了剧情上的一个线索。
 

  而在《十月初五的月光》这部影片里面就有三个以上不同的母亲形象,他们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层面,有暴发(消费)文化的,有知识分子文化的,有平民文化的, 但是作者在处理这三个不同母亲的形象里,只有平民文化妈妈是具有立体性格的,其他两个都属于扁平人物,但在一部电视剧里做多个都是以母亲为主题的家庭的戏 其实是有困难的,在《十月初五的月光》里运用了母亲的斗争影响到儿辈悲剧的外壳,实际上并不是要讲一个莎翁的故事,而是都在讲述母性的问题,而母亲在家庭 中又大多处于一个复杂的境地,尤其是在于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上,更是微妙。


  要说到处于一个更加尴尬境地里的母亲形象要数在《婚前婚后》中的汪明荃扮演的母亲的形象,她结婚后不久就出了车祸,一直昏迷不醒,失去知觉但是维持生命迹 象地活了很多年,当她醒过来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丈夫也爱上了别的人,女主人公似乎在醒来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无比陌生,醒后不久,丈夫与她离婚, 跟别的女人结婚,剧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是并没有违背伦理,他与昏迷多年的妻子已经失去感情基础。女人公的苏醒仿佛是一次生命的重生,即便她已经不能完全 掌握现实生活的节奏,但是经过努力,却在她身上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从当时香港社会的情况来看,经济疲软,政府也总在强调复苏,但是人们也关注到香港当 前社会的滞后性,大众普遍存在期待奇迹出现的心理,而且发生在一个中年女性的身上的奇迹,对于普通观众更加具有观影的愉悦感。而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剧 中女主人公理解丈夫的情感选择,也能顾全大局,保持一个家庭的完整性而做出一些个人牺牲,这个母亲的形象已经不是单纯代表她自己了,是具有时代劳动者的情 感象征。由于剧情上的新鲜,人物的生动,故事不落俗套,吸引观众的也不只是一个母亲形象。


  面临选择的母亲不只是一个,在《庙街孖兄弟》中的母亲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希望补偿儿子,可是当刚认回来的儿子与在家已经生活多年的儿子在生活习惯上有 着巨大的差别而使得他们不能沟通,母亲作为一个媒介,充分发挥其重用,但是似乎已经上升成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的形象,但是这个母亲形象也并不单纯, 联系到他们所处空间里面就能联想到,人生活本身就是尴尬的,“庙街”是香港的一条老街,由于年月久远,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生态圈”。与女主 人公一直生活的儿子是一个接受正常教育的,现在成为公务员的人,是被社会接受的,也是被时代融化的产物,而女主人公刚相认的儿子是天生天养的游民,在这条 传统的老街上有一群发小,然后结帮生活,是被社会抛弃的,但是又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个人,母亲角色在其中更接近一种推在时代前端的香港的社会为了发展,或说 是更加符合一个国际化的标准,要以不断得破坏传统的街区为代价,深度解释就是要丢弃没有使用价值的或是低价值的“传统”。两个儿子只是社会的两种片面的浓 缩形象,既是血脉相连又有观念上的根本差别,造成了剧情的高度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就是这样情感上的进退两难,使得母亲形象具有时代进步下的人群的尴尬与无 奈。
 

  说到女性观众的嗜好也不完全都在表现成功女性的家庭伦理题材上,就拿《男人一支花》来说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半熟男人”的形象,由李克勤扮演的男主人公事 业不算成功,但生活还过得去,长得不算英俊,但是挺有男人味,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就是喜欢足球比赛,一切看上去都是“安全”的,生活并没有危机感,但是他 同样是没有爱情的,喜欢一个外表艳俗的女子,但是最终不得正果,恰是这样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矛盾,使得男主人公的原来所谓平静的生活不再平静,直到他找到真 爱。这部家庭伦理电视剧在播放的时候正值世界杯的转播,于是他也加上了许多足球的元素,使得这部电视剧气氛浓郁,充满亲和力,在这里面男主人公的真爱是一 个外表挺男性化的女孩,但是在真爱的爱护下,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其实在此除了有“灰姑娘”情结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恢复女性在稳定社会所起到的关键功能, 情节上的完整性其实是来自于精神层面与大众心理上接受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而男主人公也没有以一个强势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剧里,一方面是抓的住时代特点,金融 风暴对香港的冲击,许多人成为了“负资产”,一方面是出现了新型的工作方式,城市游民也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新的群体,男人在家庭中的形象也开始有了转变, 除了是“一家之主”外,还能烧一手好菜,还是可爱与孩子气,这些都是符合女性观众心理的几个元素。 


  最早比较成功轻喜剧式的家庭伦理剧要算是《卡拉屋企》(屋企即家的意思),“卡拉”一次是缘至日本的一种大众消费歌曲的形式,也是今天KTV的前身,全名 是“卡拉OK”,这部电视剧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剧情上没有较多的令观众花费心思的地方,剧里的演员都是有着偏向喜剧表演的经验的专业人士,而且基本上故事 没有多少情节上的连贯性,只是在每一集里面强调生活本身的趣味性,故事的内容除了接近生活,而且处处可见为“草根”阶层抒发心声的笔法,这也是这类电视剧 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这种轻喜剧方式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加入了很多不同的元素,例如说《兄兄我我》,其中加进了神秘邦国的君主是男主人公的胞生兄弟,两个人 互调身份,尝试对两个人都陌生的生活的一系列诙谐逗笑的事件,虽然说是在剧中始终带着令人喷饭的场景,但是从文化角度分析,也是一种市民在工业体制下的压 抑需要一种释放,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完成了观众的“皇帝梦”,也常常在这类题材的电视剧里出现有“打工皇帝”这样的人物设计。


   近来十分火热的《金枝欲孽》表面上是“清宫戏”,实际上是家庭伦理剧,今天的香港已经不会有那么庞大的家族,尤其是可以翻云覆雨的家族,所以,家庭换置成宫廷,在《金枝欲孽》 中,主要陈述的还是皇帝的家事,也算是家庭伦理剧的变成,而忠诚与背叛还是这部戏的主题,不久又推出的《胭脂水粉》重点也是放在一个大家族里的各色女性的 矛盾,张力不足,情节牵强,最后将所有的不幸推给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身上,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而最后,国难当头,人人又都显示出高昂的士气,有些矫情。这个结局与另一部清末武侠家庭伦理剧《苗翠花》大同小异,但是《苗翠花》的情感铺垫却显得厚实得多,患难夫妻就是患难夫妻,而在《胭脂水粉》里每一条 感情线都显得单薄,亲情上以“寄人篱下”“母女失散”“弟夺兄产”……苦情戏作为主要线索,与该剧偶像风格上的编排显得不相衬,而闪回太多,故事显得臃肿。


   迷情色彩十足的《谜情家族》是家庭伦理剧今年发展最为先进的一部,但未必是最好的,主要是加入了大量的悬疑情节在里面,在结局也在“情理之 中,意料之外”,也恰好守住了类型的关口,没有挂羊头卖狗肉,讲一个惊骇的故事。这种类型的出现并不希奇,回忆起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许鞍华的《疯劫》,而许鞍华也在TVB担任过编导职位。期待“迷情”能给香港家庭伦理剧带来新的突破。
 

四:香港风情:茶楼与茶餐厅与家庭伦理剧
 

  茶楼是最地道的中华传统,早上吃中式点心,喝中式茶,但到了下午却要去中西混杂的茶餐厅喝下午茶,这也许就是香港人的生活。在电视剧里,说着粤语夹杂英语 的普通市民,现在,还夹杂着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表面上全是调侃的幽默话,可是,香港人的生活无疑是是情感复杂的丰富。可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只是不 喜欢泡过洋水的假纯情的大千金,不喜欢有钱花心的少爷,或位高权重的冷血商人。他们也许只需要通情达理的父母,纯洁的爱情,美好的前途,当大家在现实中不 能完全如意的时候,就需要消费来满足,就如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所指出的“大众传播媒介视为个人用联系他人的工具。


  ”他们推测了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以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上这样分类到“1,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理解);2,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3,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 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4,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5,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无论如何,香港人需要家庭伦 理剧,就因为要获得在黑夜躯散孤独的勇气,一边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位置与永远值得珍惜的家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找到一本小书《香港心态录》,作者是内 地人,但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间,他笔下的香港人与家庭伦理剧的香港似乎很不一样,就在九七回归的前夕,神经脆弱的香港人,在一股庄严肃穆的政治气氛下,思 考着自己的未来,而“香港精神”还在香港人飘摇的心中苦苦支撑,或者说,家庭伦理剧只是香港人臆想的归属。如果说“一盅三件”可以代表香港的茶楼文化,那 家庭伦理剧也算是香港大众文化的一个代表。
 
 
·以上所有电视剧名称都原来TVB的港版名称,内地播出时也许会有差异。
 
·参考书籍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电视编剧艺术》
《电视受众研究》                           
《当代美国电视》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香港电视剧黄金20年》
《影视类型学》
《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心态录》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好莱坞—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
《思考电视》
《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
《香港内地传媒比较》
《香港小说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