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相关诗文汇集
(2017-03-13 21:26:28)
标签:
山海经 |
分类: 影视文学 |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大宛列传》
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汉书·王景传》
孙皓天玺元年,临海郡吏伍曜在海水际得石树,高三尺余,枝茎紫色,诘屈倾靡,有光采。《山海经》所载玉碧树之类也。《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梁书·王筠传》王筠自序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宋史·刘敞传》
徽州府:东:大障山,一名玉山,山海经三天子鄣山即此。《卷五十九·志三十四》
平定直隶州:北源出其西大要谷,山海经所谓「出少山」者,南入和顺。《卷六十·志三十五》
郑州直隶州:其南,方山,山海经「浮臝,记水出」,左纳玉仙水,北迳城西入焉。《卷六十二·志三十七》
天目山,即山海经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合董、平、鹄三溪。《卷六十五·志四十》
小说类:山海经广注十八卷。吴任臣撰。山海经存九卷。汪绂撰。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图赞一卷,订譌一卷。郝懿行撰。读山海经一卷。《卷一百四十七·志一百二十二》
坎部国:山海经言:「洋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今棍杂河发源因都库什山,西南流至几勒几特城,东南入印度河。丑涂为印度转音,丑涂水即印度河也。《卷五百二十九·列传三百十六》
(大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吴越春秋》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实沉、臺台,子产博物,故能言之。龙见绛郊,蔡墨晓占,故能御之。父兄在千里之外,且死,遗教戒之书。子弟贤者,求索观读,服臆不舍,重先敬长,谨慎之也。不肖者轻慢佚忽,无原察之意。古圣先贤遗后人文字,其重非徒父兄之书也,或观读采取,或弃捐不录,二者之相高下也,行路之人,皆能论之,况辩照然否者,不能别之乎?--《论衡·别通篇》
《左氏春秋》曰:「投之四裔,以御魑魅。」《山海经》曰:「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而魅与龙相连,魅则龙之类矣。又言「国」,人物之党也。《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案可食之物,无空虚者。其物也,性与人殊,时见时匿,与龙不常见,无以异也。--《论衡·订鬼篇》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篇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於邱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孝武皇帝时,常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皇帝时,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穴契}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臣昧死谨上。--刘歆《上山海经表》
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ㄈ傥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然则总其所以乖,鼓之于一响,成其所以变,混之于一象,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後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麻贲},越人见而骇毳。夫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今略举可以明之者,阳火出于冰水,阴鼠生于炎山,而俗之论者,莫之或怪;及谈《山海经》所载,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可然,则理无不然矣。案汲郡竹书及穆天子传,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辞义可观,遂袭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玩帝者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乎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艳草,奇鸟怪兽,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烛银之宝,归而殖养之于中国。穆王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左骖耳,造父为御,奔戎为右,万里长鹜,以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济,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轹鼋鼍之梁,北蹑积羽之衢,穷欢极娱,然後旋归。案史记说穆王得盗骊耳骅骝之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亦与竹书同。左传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车辙马迹焉。竹书所载,则是其事也。而谯周之徒,足为通识瑰儒,而雅不平此,验之史考,以著其妄。司马迁叙大宛传,亦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後,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书不潜出于千载,以作徵于今日者,则山海之言,其几乎废矣。若乃东方生晓毕方之名,刘子政辨盗械之尸,王颀访两面之客,海民获长臂之衣,精验潜效,绝代县符,於戏,群惑者其可以少寤乎!是故圣王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鉴无滞赜,曲尽幽情,神焉哉?神焉哉?盖此书跨世七代,历载三千,虽暂显于汉,而寻亦寝废,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师训莫传,遂将湮泯,道之所存,俗之所丧,悲夫,余有惧焉,故为之创传,疏其壅阂,辟其芜,领其玄致,标其洞涉,庶几令逸文不坠于世,奇言不绝于今,夏后之迹,靡刊于将来,八荒之事,有闻于後裔,不亦可乎,夫<艹翳>荟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蹄涔之游,无以知绛虬之腾,钧天之庭,岂伶人之所蹑,无航之津,岂苍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呜呼,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晋郭璞《注山海经叙》
永州元和七年夏,多火灾。日夜数十发,少尚五六发,过三月乃止。八年夏,又如之。人咸无安处,老弱燔死,晨不爨,暝不烛,皆列坐屋上,左右视,罢不得休。盖类物为之者。讹言相惊,云有怪鸟,莫实其状。《山海经》云:「章义之山,有鸟如鹤,一足,赤文白喙,其名曰毕方,见则其邑有讹火。」若今火者,其可谓讹欤?而人有以乌传者,其毕方欤?遂邑中壮而图之,禳而碟之,为之文而逐之:
后皇庇人兮,敬授群材。大施栋宇兮,小蔽草莱。各有攸宅兮,时阖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胡今兹之怪戾兮,日十载而穷灾。朝储清以联邃兮,夕荡覆而为灰。焚伤羸老兮,炭死童孩。叫号隳突兮,户骇人哀。袒夫在走兮,倏忽往来。郁攸孽暴兮,混合恢台。民气不舒兮,僵踣颠颓。休炊息燎兮,仄伏煨煤。门甍晦黑兮,启伺奸回。若坠之天兮,若生之鬼。令行不讹兮,国恐盍已。问之禹书,毕方是祟。嗟尔毕方兮,胡肆其志。皇聪明兮,念此下地。灾皇所爱兮,﹃死无贰。幽形扇毒兮,阴险诡异。法今不惩兮,众骤咸至。皇斯震怒兮,殄绝汝类。祝融惨祸兮,回禄屏气。太阳施威兮,元冥行事。汝虽赤其文,只其趾。逞工巧,莫救汝死。黠知亟去兮,愚乃止此。高飞兮翱翔,远伏兮无伤。海之南兮天之裔,汝优游兮可卒岁。皇不怒兮永汝世,日之良兮今速逝。急急如律令。--唐柳宗元《逐毕方文(并序)》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为赞曰:
邈哉奇兽,生於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质。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何山不划,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孑遗。悲哉彼貘,无乃馁而。呜呼!非貘之悲,惟时之悲。--白居易《貘屏赞(并序)》
注:貘,白豹。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颜真卿《咏陶渊明》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李白《赠闾丘处士》
欧阳修《读山海经图》
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
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
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
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
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
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
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
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苏辙《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
此心淡无著,与物常欣然。
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
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
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
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
曾巩《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
高阁在清禁,长轩凭广虚。
御幄閟图象,依然临幸余。
翠甓布天路,黄帘分直庐。
一雨清景早,稍凉秋兴初。
解带就君坐,临床闚素书。
山海所错出,飞潜类纷如。
此语果虚实,遗编空卷舒。
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鱼。
君材合远用,就此固已疏。
如我乃斯幸,地闲容误居。
竹影散良席,花香浮广裾。
俯仰自足适,归时更当徐。
明·童冀《读山海经(二首)》
古来学仙者,汉武殊可怜。
后宫降王母,东狩封泰山。
青鸟去不返,巨石乃能言。
空留蟠桃核,谁能待千年。
白日出扶桑,流光丹若木。
东西几万里,倒影射蒙谷。
尝闻瀛海上,半夜见日浴。
如何北荒外,乃有龙衔烛。
明·黄省曾《读山海经(三首)》
<山弗>郁流波山,流波浮东海。
黄帝得苍夔,为鼓几千载。
振橛威四方,焕然生风采。
帝去鼓声息,沉吟世移改。
国邑有大繇,康庄行猾怀。
海内扬戈兵,凫徯下鹿台。
宛彼夋鸟鸣,贤豪逐草莱。
鼎沸固有自,放士真堪哀。
耕父尔何神,常游清冷渊。
宙穷亦如此,丰山无岁年。
九钟知霜鸣,感应出自然。
兹理讵可测,何有于圣贤。
淮海维扬古泽国,浮山作镇传非惑。禹庙恢张嘉靖间,殿陛峥嵘傍山侧。我家旧住郡之东,偶来瞻拜思神功。壁间山海设图像,雕泥凿木何搜穷。其间似兽非兽人非人,有羽有介有鬼神。首自招摇貌兽族,如禺耳白名狌狌。此类奇形共五十,满壁诧讶徒缤纷。次及羽禽始尚鸟*>付鸟*>,二十二种形状殊。六目六足三首翼,即此可以观其余。更及旋龟计鳞介,鸟头虺尾吁足怪。此类分形又三十,在水在山各殊界。神祇拉杂其中列,鸟兽鳞介无分别。若者险阻助功成,若者战斗遭锋钺。惊看异域更奇绝,少见多怪难为说。或长九寸十丈余,或为兽体或为鱼。或止半背或数首,胸生洞穴穿其躯。予齿去角不足据,付翼之说徒为拘。辗转徘徊两庑{广牙},依经塑立原非假。当年洪水横流时,异类纷纭遍天下。万古生民仰禹功,请看四壁涂丹赭。--清·叶舟《观禹庙壁间所塑山海经图像》
江都县治西,有石同培塿。得毋类地肺,或可比石纽。巍巍白马儿,庙貌建已久。鼎既铸神奸,上复笵妍丑。门前诸塑像,奇怪得未有。土功徵狸力,水祥见长右。毕方火为讹,闻豕粦风是吼。锺山烛龙潜,平圃英招守。贲鸟*既怪多足,患又笑无口。山膏雅善詈,钉灵徒解走。三年出象骨,十日炙女丑。神鼓雷泽腹,帝断刑天首。一搏居有穷,九山食相柳。蚩尤弃桎梏,贰负遭锁钮。凡此诸异物,其理难细扣。歧舌何能语,反膝安可蹂。船或坐而削,丝或据而欧。鱼或海上捕,蛇或耳中受。不知岁常然,抑或事有偶。无既已死,何以心不朽。夏耕既无头,何以走厥咎。女尸化{艹}草,譬若柳生肘。淑士处栗广,不异身横亩。阴廊风雨青,虚室神鬼黝。森然来搏人,駓駓张血拇。令我不敢前,颇觉惊心陡,昔读《山海经》,疑蓄不能剖。是书所由来,云出伯益手。自宜比《禹贡》,同为百篇取。崇伯有世系,乃为骆明后。羽渊化黄熊,墠渚复是否。考之于诸书,不合十八九。上甲微王亥,况又殷事狃。其说皆荒唐,直可覆酱瓿。每思起九原,质之文命后。龙威《遁甲》书,从此多纷纠。祖龙见神人,汉武宴王母。皆于此滥觞,奇说相煽诱。安得昆仑墟,开阳作干掫。不信乘吉量,遽有千秋寿。归来眩心目,万怪踆户牖。且操东向杯,帝浆以为酒。--清·张云璈《浮山禹庙观山海经塑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