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上中学时,老师为了训练我们写作的能力,每到星期日就逼迫我们写命题作文。有一次正好是过端午节,老师的命题自然是离不开端午了。那时过端午节的确很平淡,因为脑袋里除了高考就是高考,完成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是第一要务,何况高考也不会出那样的题,于是就写些端午的来历、纪念谁啊,包粽子、涂雄黄酒之类的事情。不料最后挨老师批评:“没有用心写,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这么简单么?”端午年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真没啥新东西写啊,我也一直这样想着。
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这是不争的事实,二千多年来一直这样默默地延续着,直到忽然有一天传来了韩国要将端午节申遗的举动打破了千年的沉寂,汉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掠夺危机。学术界与民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韩国申遗的可能性不大,有人说,韩国在抢中国文化,还有人出了可笑的要中韩两国共同申请的馊主意,更有义士慷慨解囊花3万美元将端午节中文域名从韩国一公司给买了回来。我不禁要问:韩国申遗管我们什么事?端午风俗很久很久以前就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后来逐步被本土化,在韩国成了端午祭,到日本则变成了尚武的男孩节,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但是只有韩国人要保护他们那一点点文化遗产,这种做法我们没权利干涉。早在1967年韩国就将端午祭指定为该国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人家保护文化的意识的确比我们强。端午祭最终成了“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这正是他们急迫需要的,能给韩国文化带来向前延伸几千年的光荣啊,同时更多的资本增长点还在挖掘中,听说过韩国人到现在才开始考证孔子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中医是韩医……,连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么?果真如此的话,韩国的历史就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久远了,并且可以据此肯定韩国历史要比中华文明要长,要不然怎么叫做韩国发明呢?历史终究是历史,是改变不了的,韩国人还是有点心虚的,也只能是申请“江陵端午祭”,还没有胆量将汉字甲骨文等这些一并都给申请了。汉字给你使用过,没收你专利费就不错的了,我要反问一句韩国人,既然创造了汉字,怎么把汉字忘了,改用韩文了?
曾有一段时间,一股韩流来势汹涌,在电视、网络、商家的助推下一股韩文化席卷全国,学韩文,看韩剧,仿佛成了时尚,那些美容男女有什么好看的,不乏绯闻的主角们有啥好学的,看看那个被韩国自己人自焚的一号国宝崇礼门就多少明白一点韩文化在韩国人心里到底有多深。韩国曾宣布,要把韩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由1%增加到5%,而且要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的强国。先进的文化从来就是不以香车、美女、利欲、资本来推动,以色诱之、以利推之的文化在博大宽容的中华文化面前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一个端午风俗能够沿袭两千多年之久就知道商业和旅游的理由显然都不是,资本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华文化是不能用产值、产量来衡量的,更不能是用来到处贩卖的。
端午节在2009年最终还是上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自然结果,但端午节成了国家法定假日和韩流不无关系。经历了韩流后,国家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了,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一大批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这是幸事。
端午节的合法归属是勿庸质疑的了,那么端午节存在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是纪念屈原的,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纪念屈原一说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影响最广最深,但是根据学者闻一多的考证,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祖的节日,比屈原时代还要早一些。不管真实的起源如何,为什么后来要把端午和屈原、伍子胥这些人联系在一起呢?这些人既没有秦皇汉武的功绩,又非孔孟圣贤之辈,更没有西方耶酥的宗教式背景,何德何能,值得百姓们在一个特定的节日里百世代去怀念?
屈原的事迹历史上说得很明白,从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淮南王刘安评价《离骚》时用过的话――“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看出历史学家对于屈原也是推崇备至的。那种不屈的性格,清醒的信念,纯洁的向往的屈原形象在老百姓的心里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难怪百姓们要把纪念屈原上升到祭祖节日这样的高度,这也正表明了在中国,也只有在中国所有为社稷百姓利益着想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所以也注定了中国百世代都不缺乏象屈原这样为国尽忠、为民祈福的忠良们的涌现,这才是端午节能在中国真正流芳百世、照耀四方的宝贵无形遗产。不管更迭了多少朝代,端午文化始终让中国的情还在,中国的根还在,而这些默默的情与根是无需向外族炫耀的。
端午节真的不是吃粽子那么简单,感谢老师当年给我留下的一个大问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