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乐学善思博览——宜阳县红旗实验学校学风建设掠影

标签:
教育 |
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点化生命,荡涤思想,丰富人生,使学生精神生活充实起来,生命丰盈起来,人生的价值光彩起来。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提出: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充盈的、感性的、灵动的、有温度和湿度的。正是本着这样的治学思想,宜阳县红旗实验学校建校之初在确立“三风一训”时,即以“尊师,乐学,善思,博览”作为学风建设的“座右铭”,九年来一以贯之,认真实施,逐渐形成了红旗实验学校的治学特色。
曾获第三届“魏碑圣地•全国书法大赛”中学组二等奖的书法社团学生刘思远毕业后赠给母校的书法作品。
“尊师”: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及北宋教育家李觏“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语。故而,古往今来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绵延了几千年的淳美风俗,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红旗实验学校要求全校学生求学的第一品质就是尊师,“亲其师,信其道”,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他们利用教师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讲述名人尊师故事、建立师生互信等形式,引导学生把尊师重道作为自觉行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不断提升。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红旗实验学校上学后,文明、礼貌多了,不但尊重老师,也懂得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了。

“乐学”: 源自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红旗实验学校校长、河南省骨干教师张功新认为:只有从学生兴趣出发,让乐趣充溢学习之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学习,善于思考,乐于求知,才可能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他要求全校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善于创设欢乐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中的无穷乐趣,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努力,红旗实验学校已形成多种独具特色的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如:变灌输式课堂为“321动车组课堂”,变教师固定班级授课为“教师走课”,变抽象教学为“思维导图教学”以及引进“全感官能力学习课程”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快乐游学”“多彩社团”“金秋放歌”“魅力扑克”等,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善思”:来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及《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句。红旗实验学校极为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把“善思”作为学风建设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严格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以启发教育为主,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此,红旗实验学校每学期都要从全国各地聘请著名教育专家到该校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传经送宝。如引进的郭宇宽老师的“深度教学法”以及开设的“思辨红旗”校本课程,就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学生们就像参加辩论赛一样,脑子动起来,嘴巴说出来,养成深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真正弄懂知识,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