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2015-04-10 07:24:25)
标签:

语言学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分类: 读书笔记

语言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资料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M1MTkxOQ==&mid=204230308&idx=1&sn=91869a0fdb57e8393874c2309635e8bc&scene=5#rd

    1、语言学。

         语言学的核心人物是瑞典语言学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他提出三个概念:能指、所指、符号。能指就是一个词的发音,所指就是一个发音在我们脑海中对应的概念或意义,符号就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比如写下来的一个字。索绪尔颠覆掉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一个词的发音和一个词的意思是严格对应的,而索绪尔认为,一个词的发音和一个词的意义是随意的、约定俗成的。他还认为,单个词汇是没有意义的,次的意义不是来源于它的发音,而是来源于这个词与其他词的关系和差异(发音不同也是差异),比如父亲的异议就是在和儿子、母亲、舅舅的差异和关系中被把握。

    2、结构主义。

         索绪尔的模型是简单的、一维的,他只在语言学内部区分能指、所指以及言语意义的生成。而罗兰·巴特则站在一个更广、更高的维度上来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任何一个所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以变成能指。

        罗兰·巴特把语言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展,运用到了更加广阔的文学乃至一切文化领域:几乎一切都可以被看成是符号或者能指,符号和能指所对应的所指,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看成是能指,意义可以无尽绵延下去,情况变的空前复杂。

    3、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索绪尔和巴特的基础上又让事情复杂的令人目眩神迷。索绪尔认为句子中词汇之间的关系、差异和组合产生了意义。巴特把这个模型套用到几乎一切文化领域,认为所指不断可以转换成能指,隐喻无穷,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和上下文利才可以被把握。而德里达则更激进的认为:即便是在一个确定的语境中或者句子中,意义也不是唯一的,就像我们查字典一样,每一个次的意义都要依赖与其他词来解释,意义可以无尽的“绵延、发散”下去。

        喜欢现实主义小说的人,也许会天真地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完全地对应于生活现实,但无论现实主义小说多么现实,总会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中跟现实有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我们通常认为是可以理解而且无关紧要的,但后结构主义者态度却与我们截然相反,他们正是要抓住这些细枝末节的差异,解读出令人惊讶甚至与作者乃至普通读者的预期完全想法的内容来。这样一来,读者也就成为了意义的生产者。后结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反对意义的唯一性、简单性和中心性,它朝向一个多元开放的意义世界。

 

    总的来说,语言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三个概念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后结构主义者看似鸡蛋里挑骨头、天马行空的、琐碎无聊、不讲道理的“解构”性阅读,背后有着对于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绝不是文字游戏虚无主义那么简单。动画中最后举的电视传媒与现实关系的例子可谓是点睛之笔,值得我们再三咀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鸣山更幽
后一篇:彻底理解EV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