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今古文与今古文经学
(2013-03-26 23:10:20)
标签:
经学今古文今古文学哲学校园 |
分类: 读书笔记 |
李学勤经常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可见经学在传统中国的地位之高。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将董仲舒至康有为这两千多年,一刀切划为“经学时代”。这个时代始于汉武帝与董仲舒联合搞的“独尊”运动。但我一直奇怪的是,两汉四百余年,何以没有几个哲学大牛?一般的哲学史,一写到两汉,除了董仲舒、王充等几个不太哲学的哲学家,其余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最近看了一批关于经学的材料,始知两汉经学其实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甚巨,几乎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哲学书写方式,即注经的章句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又可以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不同形式。
以前我知道经学有所谓今文、古文与宋学、汉学、清学等名目,而且认为今文与古文不过是书写文字的不同。最近才知道,今古文之不同并不是如此简单,其复杂即使乾嘉的经学大家可能都在搞错,要不是廖平、钱穆等大师的分疏,现在的经学人可能还一直在懵懂之中。
今古包括今古文与今古文学。今文、古文有三指:
一、先秦的六经古文与诸子今文。从中国文字的演化来看,一开始有所谓“殷周古文”,后来演化为六国文字和秦同一文字之前的籀书、大篆。在先秦,殷周文字可以说是古文,六国文字与秦之籀书、大篆可以说是今文。而六国文字与秦之籀书、大篆分列东、西。先秦的官藏经书是用殷周文字书写的,诸子著作是用各国文字书写的,所以官藏经书是古文,诸子书是今文。这里的今、古既有对象的不同,即经与子的不同,亦有字体的不同,即古籀文与六国时文的不同。
二、西汉的六经古文与六经今文。先秦的经书在秦代由于两把火而大受损害:一把火是秦始皇的焚书,这把火让民间的《诗》、《书》等经书大受损害;另一把是霸王项羽烧阿旁宫,这把火让秦代博士官们收藏的经书也化为灰烬。秦灭后,一帮宿儒凭记忆默写部分经文,比如九十多岁的伏生背诵《尚书》(此老也真利害,这把年纪了,还能背诵这种天书)。这种默写出来的经书字体肯定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即所谓今文。汉惠帝四年废挟书禁令,于是民间冒死私藏而没有毁于秦火的用殷周文、六国文、籀文、大篆等字体书写的经书重见天日;鲁恭王还从孔家老宅的墙壁里扒出来一批科斗文经书。这些都称为古文。从上可见,西汉的古文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孔壁挖出来的,一部分是民间呈献的。但这些古文经书都上交官府收藏,民间再难见到。那些用隶书默写出来的经书即今文,那些重出的先秦文体经书即古文。这里的今、古纯粹是字体的不同,一个是隶书,一个是殷周古文、六国古文、籀文、大篆等,而没有对象的不同,都是指的经书。
三、东汉的两种六经今文。同一经书被不同人默写,肯定会有出入,于是西汉的六经今文就有不同的版本,这就形成了经学的所谓师法与家法。经过各家的利益协调,很多今文经都被立于学官。刘歆在内府校书时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体写的古文经书,比如河间献王刘德呈交的先秦“旧书”、鲁恭王刘余呈交的孔壁“坏书”可能他就看到过。他把一些古书用隶书抄写,并传出内朝。所以刘歆传出来的这些古文经书从字体上来看其实也是今文。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未立于学官的经书,比如《毛诗》、《左传》、《周官》等,刘歆在内府校书时发现,这些经书其实也有其古文经书的来源。于是刘歆就想将它们也立于学官。但他的这个主张遭到那些今文经的博士们反对。虽然刘歆推举的这些经书其实都是今文经——用今文字体书的,但由于它们有实实在在的古文字体的经书背景,所以就被称为古文了。而那些今文经由于是默写出来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古文字体的经书背景,从嘴里一吐出来就是今文。所以虽然所谓今古文之争,其实都是今文,都是用今文字体书写的。因此钱穆说:西汉有今古文之实,无今古文之名;东汉有今古文之名,无今古文之实。
今古文学,顾名思义,即专门研究今文或古文的学派。但要知道的是,今文学是专门研究用今文书写的经书,古文学却并不是专门研究用古文书写的经书。从以上面对今古文的区分来看,今古文其实都是用今文书写的,今古文只是版本的区别。如果仅是这样,那今古文学争了一两千年,如果说东汉经师争的是立于学官所带来的“禄利”,那么后来的经师们又争个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谜,人们搞不清楚。后来两个人出来,拔云见日,扫清了迷雾。第一个人是廖平。他认为今古文学之争,是制度之争:古文学主《周礼》,而《周礼》反映的是孔子早年从周的理想;今文学主《礼记王制》,而《王制》反映的是孔子晚年改制的愿望。第二个人是钱穆。他认为今古文学之争是学术态度之争:今文学守章句家法,古文学兼通群经。这两个见解“是现代经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第33页)。
总之,经学的今文与古文、今文学与古文学这两个对子各自内部的道道很多,而且这两个对子之间也不完全对应,应当好好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