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史海漫步为赵括喊冤军事 |
纸上谈兵让赵括沉冤千年
——史海漫步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我国汉语大词典中就又新增了这样两个成语:
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按照百度汉语词典的解释,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连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法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大败。
致使赵括背上“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这千古骂名的羞耻十字架的主要原因,依我看来,可能有二:一是当年赵奢在世时曾对赵王说过,我儿子谈谈兵还可以,但绝对不能委以重用,若让他领军打仗,必将误国误君。二是长平之役,40万赵军顷刻之间全军覆没,一半战死,一半被屠夫将军白起活埋,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自然罪不可赦。
然而再读司马迁的《史记》,尤其是看了当代作家张锐强的《名将白起》(《当代》2010第2期)的文章后,才知道这千余年来,我们和我们的祖宗们却很遗憾地把赵括给误读了整整千余年。
因为,还原历史真相,当年长平之战中的赵国统帅赵括,并非只是一个只按兵法,不懂机变,墨守成规的空头理论家和书呆子。战场上的赵括确也临危不惧,变通战法,且作战勇猛,称得上是一员战将勇将。之所以,最后赵军仍大败而归,乃至全军覆没,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让赵括背此黑锅。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纥率军进攻上党,赵国立即派大将军廉颇赶到长平接应拒敌。由此,秦赵两军就在长平对峙。起先,廉颇也曾主动对小股秦军发起进攻,企图以多胜少,但结果对方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十分顽强,赵军不但没有便宜可占,反而损兵折将,丢了地盘。于是,廉颇就下令采用防御的策略,闭门不出,严令部队不得擅自进攻,准备和秦军打一场持久战。
秦军远来,意在急速找赵军主力决战。因为60万大军远离国境,长途奔袭,实在不能和赵军长期拖下去。但老练的廉颇就这么死翘翘地和秦军软磨着,就连最高统帅——赵王要求寻机进攻的命令,也照样油盐不进,不予理睬。这就点中了秦军的软肋。
这时候,秦国谋士范雎就想出了一个很毒的馊主意:一面假装和赵国和谈,好酒好菜款待赵国使者,制造一种秦国愿意和赵国和好的假象蒙蔽对方;一面又暗中拼命放空气,散播“廉颇我们根本不怕他,此人早晚会投秦,我们最怕马服子赵括,如果此人出来领兵,那我们就危险了”等等谣言,结果,赵王果然中计。因为,这老廉颇居功自傲,坚守不战,连自己亲自发出的的指令也不当回事了。你想想,如今既然秦国人说他们最怕赵括,那我为什么不启用他替代这畏敌如鼠的老廉颇呢?于是,赵王当即下令让赵括替代廉颇,当了赵军的统帅。
年轻的赵括执掌军权后,非常明白赵王要求自己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于是,他立即修改了前任廉颇的作战方略,将积极防御变为主动进攻。并大批撤换了忠于廉颇主张实施防御的将领。而此时的秦王却暗派一代屠夫的战魔——白起立即赶到前线,替换王纥。
为了全歼赵括的大军,一举击败赵国,老谋深算的白起对赵括用了一个“诱敌深入”的奸计。先派一支老弱残兵前去赵军面前挑战,和赵军一交手,就立马逃跑,假装输给赵军,以此引诱年轻的赵括上当,率领大军前来追杀。到那时,白起就派出2万5千精兵立马截断赵军与后方大营的联系,而后,再派5千骑兵敢死队不顾一切锲入赵军大军之间,将赵军切为两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再将其一一歼灭。
开战那天,前去诱敌的秦军果然一触即溃,不到几个回合,就被赵军杀得大败而回。年轻的赵军统帅赵括见秦军如此不堪一击,心里大喜,果然上当,挥师全力追击。可不久,就有探报,身后退路已被敌军截断。而此时,秦军那5千铁甲敢死队骑士又不顾一切的冲进赵军营中,企图将赵军切为两端。
知道自己误中了对方奸计后,作为主将的赵括心里丝毫不惧,阵法也丝毫不乱。尽管他是首次指挥实战,但赵括指挥有度,临阵不忙。一方面,他立即传令全军停止进攻,前军监察前面的秦军大营主力动静,后军立马转身,猛攻锲进来的秦军敢死队。另一方面,他又派人火速赶回赵军大营,命令大营的赵军从背后策应前军。
交战中,赵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两军惨烈搏杀,血流成河。那些赵军将士深知局势被动,在主帅的激励下,奋勇杀敌,企图打通与后方大营的通道。无奈秦军死战不退,任凭赵军怎么搏杀,就是无法杀出与后方的一条通道。在这种情况之下,赵括又当机立断,再次改变作战部署,命令外围的士兵全力掩护,里面的士兵全部放下武器,拿起工具,拼命修筑工事,据险坚守,等待援军。这样,总算暂时稳住了混乱被动的的局势。
然而,赵军被白起截为三段,首尾难以呼应,战场上赵军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40万赵军被铁桶一般的60万秦军一直围了46天。被围的赵军本来就粮草不足,如今,后方的援助给养却又一直跟不上,因此,处在秦军团团包围之中的赵括和赵军全体将士的艰苦拼搏,简直无法令人想象。没有粮食,杀战马充饥;战马杀光了,就抢食死亡战友的尸体充饥;到后来,连没有断气的伤兵的身子,也被活人抢来所食。……
60万对40万。尽管白起在兵力和后援上比赵括处处占了先机,况且,赵括误中敌计,失去后援,处于重围,限于被动,但白起仍不敢对赵军发起最后攻击。而处于重围中的赵括始终也没有束手待毙,坐着等死。相反,他多次组织士兵轮番出击,试图突出重围。但由于对手的过于强大,赵括的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了。
就在秦赵两军苦苦相熬的时候,秦王派来的新援军到了。于是,白起集中所有兵力,对赵军发起了毁灭性的最后打击。所要指出的是,赵括在最后决战时,仍拖着虚弱不堪的身子,硬撑起精神,指挥敢死队,冲锋在前,身中数箭,大叫一声,血洒沙场,死得很是壮烈,很像丈夫,很像一条汉子。
……
还原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赵军的落败原因,主要有六:一是赵括忠实和错误地执行了赵王速战速胜的作战路线;一是赵括误中了白起这老小子的诱敌深入之计;二是赵王和赵国始终没有及时派出后方兵马粮草的策应支援;四是赵王和赵国误中了秦国谋士范雎不用廉颇用赵括的离间计;五是老天爷让初出茅庐的赵括碰上了一个超强的对手——一代战魔白起;六是秦王非常及时地给白起再派来一支援军,而迟疑不决的赵王却始终不敢让守边防御匈奴的李牧大军前去接应赵括,从而使白起可以对已经精疲力竭的赵括和赵军发起毁灭性的最后雷霆一击。
此外,战场上两军对垒,赵王的不懂装懂瞎指挥,和秦王的充分授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处决长平之战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还原历史真相,诚然,作为当年赵军的领兵统帅赵括,长平之败,赵括应该担负指挥不当的领导责任,但决不是其全部。因此,把长平之败的历史总帐统算在赵括头上,显然有失公平了。
相反,英勇战死的赵括既对得起君王,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赵国将士,也对得起生养他的赵国土地了。
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说赵括仅仅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又有何理由,再让他背着耻辱沉重的历史十字架,死不瞑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