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的微笑(散文)

(2010-03-29 10:45:52)
标签:

散文

稿子

师恩

师母

报告文学

 朱利月

大学毕业离开老师,至今已有好多个年头了。

自从现职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近来一段时间,总爱遐想。

每逢夜静更深,我在仔细整理早些年笔耕创作的收获——《微吟集》、《尝试集》和《放歌集》等这些文稿时,老师的音容笑貌总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阳春三月的杨柳清风,吹面不寒,丝丝地飘过来,飘过来……

老师是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那时候,他教我们《中国现代文学》。老师五十左右的年纪,高佻修长的身材,身高一米八余,带一副眼镜,整天挂着微笑。据说老师在年轻时特帅,温文尔雅,潇洒超脱。那时候杭州大学在全省各地巡回演话剧《青春之歌》。老师是男一号,演剧中主人公——卢嘉川。每到一处,他就会被台下的少男少女们当明星追捧,女孩子们的求爱信也特多。但最使我们佩服的是他的课堂艺术。每次他来上课,总带一个小凳子。小凳在讲椅上一放,他就坐在那儿给我们讲课。从鲁、郭、茅,到巴、老、曹;从冰心、朱自清、闻一多,到艾青、杨朔、刘白羽,等等等等……总而言之,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和超俗的风度以及一手行云流水的行书,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把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大家一一传授给我们。讲到投入处,老师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听得如痴如醉,佩服得五体投地。尽管那时候的杭大中文系名家辈出,前有楚辞专家姜亮夫,古文学大家蒋礼鸿,后有现代汉语专家倪宝元以及“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关门弟子吴熊和这些名师名家,但就上课艺术而言,老师的水平绝对是属上乘的。大约由于此,所以,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氛围中脱颖而出,评上了教授。后来,在我们毕业离开母校后,据说他还接替吴熊和老师,当了中文系主任。

初次去老师家,那是一个天色阴晦的秋夜。那天,我冒着霏霏秋雨,从学校一路来到天目山路桃园旅馆旁的杭大教授楼。到了老师的家门口,不料,我的心却突然紧张起来:“老师是教授,名家,而我仅仅是他的一个编外弟子——函授学生,这贸然造访,他会怎么想呢?”……

门开了。“请进,请进!”老师热情地招呼着,师母又热情递上来一杯热茶。

“哦,你是绍兴来的吧!”老师满面微笑着,“绍兴可是好地方啊,我去过好几次了。不错,确实不错的!……”

见老师如此随和,我刚才的紧张渐渐消失了。于是,打开了滔滔的话匣子,向他诉说起一个文学创作爱好者的创作重负、苦闷和彷徨来……。老师静静地听着,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有时还“嗯、嗯”颔首,表示理解。最后,他问我带稿子了没有。我就从怀中掏出两篇文章交给了老师。

“这样吧,”老师送我出门,关照道,“文章我会看的,以后欢迎常来聊聊。”走到外面,我才突然记起刚才没脱鞋,可能把老师家整洁的红地毯给弄脏了吧?

第二天,我去买了返绍的车票,准备次日回家。刚来到宿舍,不由大吃一惊,老师竟在宿舍等我!老师是个很勤奋的人。一面教书,一面要搞研究,写文章,还要带研究生,很少有休息的时间。那天我去他家,就亲眼看到他一边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一边在念底稿,而师母则在膝盖上摊着样稿在为他校对。“不抓紧一点不行啊,这人哪一过五十后,时间越发变得宝贵起来。你想想,从研究、思考到起草、修改、定稿,再到出版发行,两三年能出本书就不错了。时间真不够用啊!”大约是看出了我的疑惑,老师这样解释着。……还未等我要说声谢谢,老师就亲切地对我说,“稿子我已看了,以大学生的水平而言,确实是不错的,可以打5分。”老师微笑着,“不过,离发表的水平看,还是有距离的。这篇《和惠的风》写得不错,意境很美,我看市刊可以发。如果你同意,留我这里,适当的时候我给推荐推荐,你看怎么样?”望着老师的微笑,我感动得眼睛也有点儿潮湿起来了……

几个月后,我又去杭大进修。老师见了我,就关切地问文章见刊了没有。见我否定的样子,他对我说,文章早转某编辑部了,有空可去问问情况。面授回家后,我跑到某编辑部一问。编辑告诉我,稿子是收到了,而且意境也好,但主要囿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教育意义不大,所以就打算不用了。并建议改成一个短篇小说。老师知道后,特地给我来了一封信,热情鼓励我千万不能泄气,要有耐心雄心和韧性。同时嘱咐我,以后可试着向外面多投稿。多写多练多投,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

……

1988年似乎特别和我有缘。这年元旦刚过,我先有一篇散文《镜子》在市作协《野草》杂志发表。稍后,另一篇长篇报告文学又刊发在团中央主办的《辅导员》杂志上。紧接着,六篇“垂钩趣谈”在市报、省报的副刊中再相继见报。从此以后,杂文、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特写等等,接踵而来……。直到1995年我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数年下来,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刊发的有关文章,已足足搜集了三大冊。其中有的还得了全国性的大奖,并加入了市作家协会。与此同时,我还有幸成为新华社、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绍兴县报等多家报刊的通讯员与特约记者,在绍兴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采写着一篇又一篇与时俱进的新文。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老师从前对我说的话。记得年专科(函授)毕业时,老师特地在留言簿上为我题写了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坚韧——成功者的品格!”

……

岁月如歌,岁月如潮。

弹指一挥,离开母校、离开老师已整整十九个年头了。而且,今天的杭大已不复存在,她早已并入了新浙大,显然,老师也早已退休,但昨天老师留给我的亲切而又慈祥的微笑,却一直深藏在心底,如临春风,如沐冬阳,时时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期盼学生成才,不计弟子回报。

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写照。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将到了,遥望着旷野中那硕果累累、气象万千的金秋风光,我想由衷地对陈坚老师和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们献上一个深深的祝福。

难忘师恩,感谢师恩!

(作于2009年教师节前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