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angzhiyong.blog.zhyww.cn/index.html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我县十几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走进了几十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此,我们诚愿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阅读方面
1、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只不过是例子而已,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人生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
2、是讲堂,而非学堂。
不少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占据五尺讲台,大讲特讲,而对学生的兴趣、状态、需求等等视而不见。不客气地说有些“目中无人”,即使有时 “有人”,也喜爱牵着学生鼻子走,回答问题也是为完成自己的思路而设,设下套子,让学生们自己钻。事实上,我们忘记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语言非学得而是习得,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怎么能学好语文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而在我们的课堂里教师对课文大加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听讲,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无动于衷、麻木不觉的现象屡见不鲜。
3、讲读与自读,泾渭分明而非水乳交融。
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为完成单元目标、学期目标而设立的,二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自读课更多地应看作是讲读课文的延伸,能力训练的迁移,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有了讲读课而舍弃了自读课,我们的教师总认为自读课文内容不考,其实这还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而目前的中考阅读部分偏重了课外,我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也将忽略讲读与自读,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教读与自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日后自为读书。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就是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事实上,这一点我们做得不够。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量,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实际上我们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我们的读书指导、读书交流会等应有的教学活动几乎是空白。事实证明,只有讲读与自读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水乳交融,才能学好语文。
4、偏重了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划过一道痕迹,只把课后习题的答案抄在了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里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的往往也不够。比如:第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教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或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我们往往只把练习练习一给出的文章内容要点这一结论指给了学生,而至于怎样抓文中关键语句等概括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当然也就见不到学生概括要点的过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