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集安便是在春季来的。火车喘着粗气在残雪尚存的老岭山谷中渐渐爬行,老岭北坡的山岗上,白雪皑皑、树木凋零,偶尔有山风吹过,卷起枯枝败叶横过天际,山谷中只有车轮碾压在结霜的铁轨上发出的“吱吱”声响。当火车穿过老岭隧道,顿觉眼前一亮,山坡上跳出了几朵鲜红的山花,树梢上也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鹅黄绿,一种春天的气息蓦然闯入眼帘,春天就这样一下降临了。
来集安游,有几处名胜古迹是必去的,如好太王碑、将军坟、丸都山城遗址、博物馆和古墓群。
吃过早餐,我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前往好太王碑。好太王碑位于集安城东4.5公里处,始立于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而建造的。远远望去,一块偏黑色的巨石立在那里,走近观瞧,只见这碑与我们以往见到的古碑有所不同。一般古碑多选用花岗岩或汉白玉,四面打磨得十分平整,文字端庄,上有碑帽,下有驮碑神兽,气宇轩昂。而这好太王碑,高6.39米,宽1.35-2米,呈不规则长方体,系采用天然的一块角砾凝灰岩雕凿而成的。碑身上刻有1175个文字,内容主要是记述第一代王邹牟是“天帝之子”,母系河伯之女,剖卵才使之得以降生,总之是神话传说中的“君权神授”之类吧。第二部分记述的是第十九代王的功绩,说他攻城掠地,开疆拓土,使国家拥有了64座城市,1400多个村镇等等。因这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名字叫淡德,号永乐太王,死后谥号为“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而人们称此碑为“好太王碑”。
过去的好太王碑处只建有一亭,为的是给古碑挡挡风雨,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对碑四周的民宅进行了迁移,并广植草坪绿地,碑的四周还加设了防弹玻璃和闭路电视监视镜头,同时还养了几条大狼狗用以加强夜间巡视。看了有些防护方式不免有些不解,难到对一座石碑的安全防护要达到这么高的程度吗?带着疑问询问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答说:“自好太王碑参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出后,对岸(指朝方)有些人甚为不满,认为这是他们祖先的遗物,甚至有人扬言要加以损毁。为防不测,不得以而为之”。听了觉得有点好笑,自汉代以来,北方各小国或被中原朝廷占领,或臣服于中原政权,或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成为中原朝廷的附属国,就是当时的朝鲜半岛也不例外,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的真实写照,怎么来分割人类的文明呢?民族的,就应该是世界的,尊重历史,不应以国界论“英雄”。
自汉武帝时(公元3年)高句丽从辽宁桓仁五女山纥升骨城迁都至集安国内城后,中原军队曾多次与之发生战争,且战况惨烈,最多时一场战争就阵亡将士60多万人。公元209年,高句丽王因战争需要迁都于集安城南的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建造于集安苍翠的山坡之上,易守难攻,是高句丽人战时的守备城。山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四周用石条建有类似长城状的防护城,城周长达6395米。
参观完好太王碑后,我们又来到了丸都山城游览。进入山城大门,爬上残存的城墙,我发现整座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四面均为群山峻岭,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城墙系用青石条砌筑,石条一般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20多厘米,排列整齐,状若明代长城。城墙也多据险而筑,设有6座城门,易守难攻。城内有泉眼两处,大型蓄水池一处,可供防守方长期坚守使用。城北尚有观敌瞭阵的高台一处,人称点将台。台地高出地面约11米,是城内的重要至高点。城内还有大型宫殿遗址一处,宫殿南北长96米,东西宽80米,可见此地当年的建筑是何等的壮丽辉煌。然而多年来人们谈及集安更多的是此地的气候和民风,以及此地出产的边条参,而讲述这高句丽这段文明历史的并不多,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这越发使得集安这颗镶嵌在鸭绿江边的明珠淡泊与宁静,就像那晨光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平凡中透着生活,淡泊中藏着睿智。
也许是强大的中原政权给予的压力太大,也许是再坚固的丸都山城也不利于发展,公元427年,高句丽王决定再次将都城迁往平壤,从此高句丽人离开了中国大陆,也许这就是至今仍有朝鲜人认为这里是他们祖先的发祥地,并提出领土要求的根由吧。
图
将军坟外景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的龙山脚下,是一座状若古埃及金字塔式的、用花岗岩筑成的古代坟墓。车还没进入市区远远就可以看到这座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建筑。
走近将军坟,只见它全部是用巨型花岗岩石堆砌而成的。整座建筑共分七阶,逐阶收敛,每阶由三层石条砌成,底层面积997平方米,顶层面积270平方米。也许是为了防止坟墓天长日久倾斜坍塌吧,四周还斜置了几条巨石,以增加其稳固性。
开始我以为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一定是好太王的陵墓,但当地的导游告诉我,这座陵墓建造于5世纪初,经考证此墓门朝向的前方那座小墓才是好太王的陵墓,此墓则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寿王的陵墓。
此墓的第五阶有通向墓室的墓道,内部物品早已被偷窃,仅存有一边长5米,高5.5米,面积约50平方米的空墓室。墓室的顶盖为一块整块的石板,据推测其重量应在50吨以上。而构成坟墓的各个石条重量也非同小可,其中最大的一块石料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在那样一个生产力低下,一切作业几乎完全依靠人工的年代,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坟墓需要多么高超的智慧和多么巨大的财力、物力啊,由此可见当年高句丽王朝是何等的辉煌鼎盛,难怪古人作《别金相登将军坟》诗:
将军坟墓几千秋,
坟外年年江水流。
桂酒椒浆伤往事,
荒烟蔓草赋闲游。
三辅霸业今何在,
百济名邦早已休。
独有英雄埋骨处,
峨峨高峙龙山头。
尽管集安拥有如此众多的名胜,但集安就如这边陲小镇般总是沉浸在淡泊与宁静之中,与世无争,仿佛这大山保护着的一块净土,鲜有人来打扰它。偶尔有几位过客,也多是到这里寻访一份安宁的。
集安的早晨和黄昏是迷人的。早晨,几声雄鸡的啼唱唤醒了一江晨雾,徐徐清风缓缓地吹动着江上的薄纱,灵动而妩媚,仿佛这里并不是一座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而是一处江南小村镇。
图
朝鲜的房屋
太阳渐渐地把阳光撒向山岗,几缕如纱般的晨雾从树梢上荡开,江面上几艘捕鱼的小舟缓缓地向岸边靠拢过来,晨练的人们也渐渐地在江岸聚集,悠扬的乐曲也在山谷间回响,人们又开始了一天自由自在的生活。
集安鸭绿江的对岸是朝鲜的满甫市,也是朝鲜与中国贸易重镇之一。这些年朝鲜的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禁锢,山坡上到处可见“最高指示”之类的标语,偶尔也会发现沿江布置的暗堡和巡逻的哨兵。你若有兴致,可以花上不多的钱,在江边租上一艘快艇,沿着鸭绿江巡视一番,只要船只不靠上对方的岸边就不算违规越界。但我来了数次,只看到中国一方的人们快快乐乐地乘船游江,几乎没有见到过对方的船。集安当地的朝鲜族人对他们的同胞生活水平深表同情,也十分自豪自己能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
黄昏时分的集安又别有一番情趣,你可以在江边垂钓,或与朋友相约在江边小酌,几杯小酒,畅叙当年,其情融融、其乐融融。因此也忍不住写上一首小诗以记情怀:
《再游集安》
惜别亲朋在集安,
推杯换盏话不完。
雨撒春花忆往事,
酒醉龙山叙前贤。
丸都山上曾为伍,
鸭绿江畔又欢颜。
挥手一别数载后,
人入中年白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