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崖州古城

(2013-03-12 18:34:57)
标签:

海南岛崖城镇

崖州古城

黄道婆与水南村

崖城镇骑楼

游记

分类: 华南游记

http://s16/mw690/6284fddftd7b7ff581c4f&690
图  崖州古城旁的宁远河是当年这里成为海南重镇的重要原因之一。距此不远的水南村是当年黄道婆生活的地方。


    关于海南的崖州古城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着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在海口,古时称海口为“崖州”,也有人说是在三亚市西边约50公里的崖城镇。但我个人认为在崖城镇的说法更合适一些。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岩城了,上一次来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进镇的路是新修的,路边是一排排新建的商品房。这些年海南房地产热,三亚东部地区的新房价格几乎都在两万元以上,市区内更高,西部的房价稍低些,因此也招来了些外地人在此买房。

http://s10/mw690/6284fddftd7b80a458d89&690
图  崖城镇的街道


     可是当你越是接近城中心,就会发现街道越显得凹凸不平,道路两旁到处是丢弃的垃圾,路旁随意地停放着许多运送蔬菜的大卡车。听说这几年崖城镇成了海南蔬菜输出中心之一,大量蔬菜由此转运全国各地。我来时正逢长豆角丰收的季节,每辆卡车前后都围着一帮忙碌的人们,有人在整理绑扎豆角,有人用一个大水槽将豆角浸泡一下装入泡沫箱,再有人用铁锹撮上几锹碎冰块填入箱中,最后有人封箱装车。我问“这浸泡豆角的是什么水?”得到的回答是“自来水”。可我觉得不像,怀疑是不是什么防腐液之类的东西。

    这次来发现城市管理发生了挺大的变化,交通最为明显,街道上不再是横冲直撞的人力车,上次来时看上去岌岌可危的宁远河大桥已经修好了,路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值勤的民警和工作人员,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进,城里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楼房,路两旁的绿化带也得到了改善。


http://s7/mw690/6284fddft7bf8d193b436&690
图  城中也有一些破烂不堪的老房子。

http://s16/mw690/001NRklNzy7himkGFHh4f&690
图   这样的旧房子依然可以看到


    车子穿过宁远河大桥就看到了古城中的文明门
。只是这一看令我吃了一惊!上次我来时看到的古城门竟然完全变了模样,原本是一座赭红色的城门楼孤单单地伫立在那里,现在竟然变成了一座全新的城门,这是维修后的城门吗?简直就是新建了一座城门。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新建的城垣上还加装了现代化的玻璃护栏,看了叫人都恶心!这哪里是修旧如旧?哪里是保护古建筑?这简直就是破坏!现在的新城门在我看来远不及过去那个破城门更有味道,显得没有一点生气。

    听当地人说崖城在清代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东关市、西关市,老街上拥有酒肆、布店、肉店等等各类商铺,商贾云集,十分兴旺。古城最初建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分别叫作“阳春门”、“镇海门”和“文明门”。这座南门之所以被人们称作“文明门”,系因在南门北侧约50多米的地方就是建于宋代的“崖城学宫”,也就是崖州城的孔庙。

http://s8/mw690/6284fddftd7b81521b217&690
图  没有维修前的文明门


http://s9/mw690/6284fddftd7b816277f18&690

http://s15/mw690/001NRklNzy7hiny6E8eae&690
图  为维修后的文明门


    宋代之前崖州城是一座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加固成砖墙,后来又不断扩大了城墙范围,增设了北门“凝秀门”。到1920年的时候古城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民国九年(1921年)为修筑横穿城区的公路而拆除了东、西两座城门, 1928年又拆除了北门,至此,崖州古城的城门基本损毁殆尽,仅留下一座南门。原本还有一些城墙的土基可寻,可是文化大革命时群众挖城墙的墙砖搞建设,导致城墙全部损毁。如今也仅仅是新修了一个城门而已,只是加修了一小段城垣。

    尽管崖州古城的建筑基本无物可寻了,但许多人还是怀着一种怀古的心情来此一游,我便算是其中之一了,这是因为崖州不仅在海南的历史上曾经是一处重镇,有过许多辉煌,更多的是这里曾是历史上许多不得志的官员被贬谪发配的地方,就在这小小的崖州古城中,自唐代到明代被贬谪到此的副宰相以上的官员就达14人之多,因此也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

    当年被贬到海南的代表人物当属李德裕。李是唐代著名的官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唐穆宗朝代开始,以李德裕为代表的一派和以牛僧孺为代表的另一派“结党营私”,相互攻击与排斥,历经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朝代,历时40多年。期间发生过“李党”得宠,牛僧孺被一贬再贬,从京城一路贬到了广东的惠州。也发生过“牛党”得宠,李德裕被贬到了“天涯海角”,并最终死在海南岛。

    试想在那个交通、通信不便、疾病丛生的年代,被贬到崖州无疑是被判了死刑,许多官员甚至还没有走到这里,途中便忧郁而死。就连李德裕也在途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恋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独上高楼望帝京,

    飞鸟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元代参政王仕熙也在他的《边城斜照》中发出了:

    炎州此去更无城,

    薄暮天涯倦客程。

    残日尚浮高岭树,

    悲笳先起土军营。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被贬官员远在他乡的迷离、愁怅、思乡之苦。可也正是由于这些被贬官员的到来,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海南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http://s16/mw690/6284fddftd7b81c5c67cf&690
图  正在维修中的“少司徒牌坊”和“崖州宫学”

http://s11/mw690/001NRklNzy7hiojfMlYca&690
图  维修后的牌坊


    城门正后方是一座孔庙,也叫作“崖州宫学”,门前有一座石头牌坊,上面刻有“少司徒”等字样。到近前细看才知这是明代表彰崖州人南京户部右侍郎钟芳及其子进士钟允谦、举人钟允直的。“少司徒”是指户部右侍郎的别称。背面写着“世科”等字,当然是表明钟家父子都是科举出身啦。

    去过一些古城,也见过一些为表彰当时官员或烈女而立的牌坊,但从没有见过所立牌坊离城门这么近的,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50米左右,这一点显然不符合城防军事上的要求,也不利于军队的集结与行动。我判定这牌坊原来一定不是建在这个地方的。后经询问得知,此牌坊建于明代,原来确实不在此地,而是清代道光年间崖州知州牟洪龄迁建学宫时,将此坊迁建到了这个地方。文革时此坊被损坏,后来又重建的。

http://s5/mw690/6284fddftd7b8227c7f34&690
图  文庙里的状元桥

 

http://s10/mw690/6284fddftd7b8260037c9&690
图  大成殿

http://s1/mw690/001NRklNzy7hiov6Qg070&690
图  大成殿里的孔圣人


    进入学宫发现这些建筑也不是古时的旧物了,多是现代后恢复重建的,因此也就少了些文化积淀,多了些商业气息。学宫中现有大成门、东西庑、月台、状元桥、大成殿等建筑,殿内供奉着孔圣人等一代先师。与其它地方孔庙不同的是,在学宫的两厢中各供奉着一尊女像,走上前仔细观看才知道原来是冼夫人和黄道婆。黄道婆似乎熟悉些,小时读书就知海南有个黄道婆,原本是上海乌泥泾镇人(今天的上海华泾镇人),8岁被迫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苦难,后来背井离乡流落到了海南崖州,与当地的黎族同胞共同生活,学习了一手纺织好手艺,并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后来在元代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年老的时候回到江浙一带,将纺织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推广,成为一代纺织名家。而我对这位冼夫人就不太熟悉了,经请教这里的工作人员,原来这位冼夫人在当地也十分有名,她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海南高凉府(今天的海南高州),嫁给了高州太守冯宝,并在梁武帝时期主动请缨,“请命于朝,置崖州,下辖10个县”,率当地民众平叛治乱,发展生产,使得海南得以健康发展,国泰民安,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故此奉在此学宫之中,供大家怀念。

    上次来崖城镇有两件事因时间关系没有看成,心中有些革舍不下。一是崖城的“骑楼”,二是黄道婆当年生活过的水南村。这次主要是冲着这两点来的。

    出学宫先是去寻访骑楼。所谓骑楼实际是一种形象称谓,它是一种2至3层的楼房,但二楼以上部分探出底部,下边以立柱支撑,在临街部分形成廊柱式通道,人行其中既能防雨,又能防日晒。由于它的下部好象是“骑”在人行道上,故而人称“骑楼”。

    崖城镇的骑楼主要有两处,一是位于学宫东侧解放路附近,也称为“东关骑楼”。还有一处位于崖城保港地区,当地人称之为“临高铺子街”。两处的骑楼都是建于民国初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由于当年这里是海南的一处重要对外的通商口岸,当地许多人也下南洋去闯荡,挣了钱回到家乡发展、盖楼。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些建筑都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建筑风格也多为中西结合,无论是门窗、墙壁、立柱、腰线,都加装了许多西洋风格的装饰和中式砖雕在里面,看上去很有时代感。只可惜这里也在进行维修改造,我真担心改完之后完全没有了原来的风貌,变成了一堆不伦不类的东西。

http://s3/mw690/001NRklNzy7hiq7ix8e22&690
图  东关的骑楼街道长度大约有二百多米,宽度大约七、八米,但破损秀严重。


http://s15/mw690/001NRklNzy7hiq9d3hY4e&690
图  这些骑楼的底色大多是米色、白色或者浅黄色的,不同于江南的粉墙灰瓦。经过百年的风吹日晒,已经变成了黑色的啦。


http://s13/mw690/001NRklNzy7hiq9T0D20c&690
图  骑楼,下部为商铺,上部为住宅。

    在走访骑楼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居住在此的老阿婆,阿婆正坐在门前与小孙孙玩,我走上前去向她老人家讨教在关骑楼,她很高兴地向我讲述这里的骑楼故事。她告诉我,她的祖辈是做海上贸易的,这些楼都是民国初期建设的,当时这里是崖城最主要的街道,十分热闹,现在她住的依然是祖上的老屋。由于临街部分地价很贵,所以这里的骑楼多是临街面只有几米宽,但屋子的进深很大。并让我看她的老宅,果然,整座老宅子临街部分只有两间的宽度,但里面有几间的长度,有种森森的感觉。

     告别阿婆,我去探访水南村。水南村的大招牌就立在宁远桥的不远处。我按时导航的指引竟将车开到了一片菜地的中央,导航则告诉我到了目标的。我望着四周充满生机的各种蔬菜哭笑不得。还远处有一位汉子正在为菜地打药,我便走了过去向人打听水南村的黄道婆,他听了一脸茫然,但还是很真诚的跟我说“你说的这个人是水南村的吗?多大岁数?好像没有这么个人。”我向他解释说“黄道婆是元代的人,书上记载她曾在水南村生活过,是搞纺织的。”他依然真诚地说“我们水南村分为一、二、三三个社,我们这里是三社,肯定没有这个人,村里都是种菜的,没有搞纺织的,你到前边再去打听一下吧。”我谢过他,又走访了好几个地方。令我吃惊的是,这里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黄道婆这个人,甚至有人告诉我“你去问问年纪大的人吧,他们也许能知道。”我又走访了几位年纪大的老人,还真别说,老人们倒是知道有黄道婆这个人,但说这里已经没有什么祠堂或都老建筑了。你去麒麟村看看,那里有庙,可能有黄道婆在里面。”听了这话叫我有些小兴奋,于是一路打听去找麒麟村,途中才得知这访圆十里有三座庙,只好选择最大的一座,也就是麒麟村的去探访一下。

    http://s2/mw690/001NRklNzy7hjo2qsvf91&690

图  文庙中的黄道婆像
http://s7/mw690/001NRklNzy7hjo6teHs76&690
图   椰林深处水南村

http://s3/mw690/001NRklNzy7hjoa5fx0f2&690

http://s15/mw690/001NRklNzy7hjoavVqC3e&690
图  麒麟村的玉皇大帝庙

    来到麒麟村还真就寻到了那座庙,但是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庙里的神像,没有发现有黄道婆的雕像。心中依然不甘,于是去走访附近的老百姓。一位年轻的女孩一听说我要找黄道婆,就进屋去把自己家的阿婆叫了出来。阿婆倒是很认真地听我讲完之后告诉我,“这里的庙是很灵的,是供奉玉皇大帝的,有没有黄道婆我也说不清。你还是问问看庙的人吧。”

    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庙中,等了好一会总于来了一个小伙子,我问他是不是看庙人,他说是。我赶快向他打听有关黄道婆的事儿,他一头雾水,只好坦白地说是替他的舅舅在看庙,也不知道有黄道婆这个人。

     至此,我寻访黄道婆的行动只好告一段落。也为崖州在黄道婆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感到遗憾。听说国内曾经在三亚召开过有关黄道婆的学术研讨会,可这里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个人,实在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http://s9/mw690/001NRklNzy7hjoh1sCcf8&690

图   水南村二社
http://s12/mw690/001NRklNzy7hjogMQyveb&690
图  麒麟村临近宁远河入海口

    崖城镇一行,虽然没有能实现我的既定目标,但也让我有机会与当地的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触,感受到了他们的朴素与真诚。看来要想以文化立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旅行小贴示:

1、交通:建议去崖城坐高铁前往。从三亚或海口每天都有多趟列车,可依自己的情况选择。在三亚火车站坐30路公交车再转58路车也可到达。

2、美食:崖城有中心渔港,又是蔬菜转运中心,海鲜与蔬菜都很多。当地的美食如:青蟹糯米饭、白切鸡、烧猪脚、八宝饭等都有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