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古道迷踪

(2012-07-23 19:16:35)
标签:

北京

京西古道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王平口

分类: 华北游记

http://s10/middle/6284fddfhc57d7afb5519&690
图  古石牌坊

    已往去什么地方总是要做些功课,掌握些常识性的知识才会前往,可这次确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就出行了。人已经坐在了车上,几个人的思想尚未统一,或者说根本就不知应该往哪里去,一个个一脸的茫然,完全是一副没醒酒的嘴脸。有朋友提出是否去探寻一下“京西古道”,“听说那儿不错,还有点看头,”我依然是头晕沉沉的,不知一个所以然,只好应敷着“就去那儿吧。”

    车出三环向门头沟方向驶去,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半山区,看看路标方察觉这是通往戒台寺、潭柘寺的公路。“往古道怎么走啊?”坐在前排的人问后排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好像应该去王平镇。”可电子导航地图的显示告诉我们车子正行驶在与王平镇南辕北辙的方向上。“问一问吧”,此时路边正有一位卖瓜的小伙,于是停下车来前去问询一下。

http://s14/middle/6284fddfhc57d8115f2fd&690
图   石坊上的精美图形

http://s16/middle/6284fddfhc57d862b8c1f&690
图  金刚力士
 
    询问的结果证实了地图的标示是对的,去王平镇正好与我们行车的方向相反,但对于古道,小伙子说出了好几条,这一下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从北京城通往西山的路都叫古道。从卖瓜的小伙子那里意外的得知继续前行不远就有一处摩崖石刻,地名叫作“石佛村”,该村就在古道旁。

    反正也是信马由缰,没有什么明确的地点,索性干脆过去看看,就这样,我们几个人无意之中闯进了京西“卢潭古道”。

http://s16/middle/6284fddfhc57d8aa569bf&690
图  古道

 

http://s9/middle/6284fddfhc57d8e926748&690

    其实西山就是泛指京城以西的山,那里盛产煤炭,从唐代开始就成为北方人生活能源的重要来源,至元、明、清时,随着北京城人口的增加及其周边生产经营的发展壮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是便在通往西山的山道上出现了络绎不绝的马帮、驼队。据清乾隆年间工部官员史贻直上奏的奏章表明:“宛平县正在开采的117座煤窑中,有80多座在岭西峰口庵一带”,可见当年京西煤矿之多。正是由于京城对煤炭的需求才踩出了密如织网一般的京西古道,我们所探访的第一条古道,被人们称为京西古道中的“香道”,也就是当年城中的人们到戒台寺、潭柘寺烧香必须经过的古道。这条古道北起芦沟桥——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西峰寺——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潭柘寺,全长约二十多公里。

沿在路边石佛村的标志前行不远,车子拐下了公路,忽然一幢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映入眼帘,路边的石垒墙上嵌有一匾,上书“芦潭古道”。

    后来我们在村中的走访中得知,这里就是当年北京城里的人们去戒台寺、西峰寺、潭柘寺烧香的必经之路,就连当年雍正、乾隆皇帝去二寺礼佛走的也是眼前这条道,所以人们还称这条古道为“御道”。

    村口的石牌坊建于明代,清代曾经重修过,坊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帮工细腻,人物逼真,造型生动。我猜想这石坊是明代建成的,而那些斑驳的色彩则是清代涂上去的。因明代造像还崇尚朴实而清代则重视华奢了。牌坊的横梁上刻有“永固皇图”几个字,显示着这里是皇家寺院。横梁下有两尊力士金刚,怒目圆睁,奋力托起横梁,颇有些力量之美。梁的正反面分别刻有神兽、佛像、侍者人物和法器,造型生动,线条流畅。

http://s3/middle/6284fddfhc57d924b6af2&690
图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牌坊间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通向远方,芳草凄凄,绿荫掩映,充满古意。正巧有村民从此经过,我们询问石佛在哪里?她告诉我们:顺坡下行约二里余可看到石佛了。于是我们沿着这条古道慢慢前行,进入了村子的深处。

    村子依古道而建,沿途的山坡上散落着一些红砖民舍,整个村子里似乎没有多少人,显得有些空寂,偶尔从农舍后传来几声犬吠和鸡鸣。用来铺路的青石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地方已经磨得十分光滑,加上早晨的清露走起来有些湿滑,有的地方凹凸不平,踩在上面须不断调整脚的着力方向,所以走起来并不轻松,加上我们穿的又是皮鞋,行走就更加不相适宜。

http://s11/middle/6284fddfhc57d98d019ea&690
图  小山与佛像


    前行了大约2华里,一座小山突兀地立在村子的另一端,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小山坐东朝西的山崖上凿刻着18尊形态各异的佛像,小山的下方还有一尊高约1米半的佛像,看得出来佛像的头是后补上去的,雕功显得十分粗糙,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真不如保持原本无头的状态,那样显得更原始、更真实些。

    小山高约50余米,浅褐色岩石,山前有一小河,水流不大但河床较深。河畔有一后建的亭子,河上架着一座汉白玉石新桥,看上去与那古朴的山崖佛像多少有些不相匹配。听当地的村民说,以前此地曾有一古寺,名叫永庆庵,后毁于何年何月已经不详。2004年村民们在清理河道时发现了一座古桥和一尊无头佛像。村民宋长福后来还发现了已破损成三瓣的佛头,抬回家中供养,最后将其捐给了市文物局,当局奖励给宋长福600元钱。据说宋长福出资为这尊无头佛身安上了头,只是这头怎么看都不是原有的,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http://s9/middle/6284fddfhc57d9d134e68&690
图  后接上头的佛像


    抬头细看山崖上的石刻佛像倒是十分精致,有的面容娇美,状似公主,有的端庄秀丽,眉清目秀,有的独居一龛,宁静守望,有的一龛双佛,相映生辉。从外形上看这些佛像的造型颇有点蒙古族的风格,无论是衣钵还是头上的凤冠,都透着一股蒙古族风情。其中一尊佛像看上去更像一位明代的官员像,他头戴乌纱,身着朝服,看了令人诧异。

http://s15/middle/6284fddfhc57da08c09ce&690

http://s8/middle/6284fddfhc57da1a17097&690

http://s8/middle/6284fddfhc57da3117da7&690

http://s5/middle/6284fddfhc57da44ddd04&690
图  精美的佛像


    这些佛像是什么人所为,雕刻于什么时代呢?为什么雕刻在这小小的山村里呢?正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我忽然发现在一尊佛像两侧,在泥土的掩盖下隐隐约约露出两幅图案,极力接近去观察,发现一幅是一凤凰,另一幅是一只类似蒙古人喝茶用的茶壶。画案的旁边还依稀可辩有一排小字: “京都清塔寺比丘成玉造”。字迹并不工整,甚至给人一种歪歪扭扭的感觉,与那些精美的雕像比,似乎不是出自一人之手,难道这是凿像的工匠们留下来的?可没听说北京周边有什么清塔寺啊。

<="" p=""> http://s11/middle/6284fddfhc57da8efc65a&690
图  官人乎?佛像乎?


    迷茫也罢,疑惑也罢,反正山崖上的字是前人留下来的,但依我的经验,我认为这些雕像所刻的年代应为明代,且凿刻人应受到蒙古造像风格的影响。后来经询问得到了证实,这些佛像确实为明代所刻,当时为重建戒台寺雇请了一批工匠,为检验一下这些人的工艺水平如何,寺院选择了此地作为“考场”,让工匠们在此一展身手,于是便留下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从这一点可以推断,戒台寺从建寺之初即受契丹族影响,崇尚太阳,连寺门至今都是朝东开的,而契丹族在历史上就与蒙古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造像上有着某种蒙古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http://s8/middle/6284fddfh7a262af31c57&690

http://s10/middle/6284fddfhc57dae9fd229&690

    离开石佛村我们在买瓜人的指点和朋友模糊不清的记忆下,奔王平镇而去,又去寻访另一条京西古道。也就在此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哪条路才算“京西古道”?

    回来后经过一番探究和归纳,我认为京西古道主要有5条,但这几条古道的起点主要是北京城的阜成门,终点也大多汇集到王平镇,并通过它延伸向内蒙古、山西等地,是北京城联系西部的重要商旅通道。

    第一条古道,也称作“京西古道北道”。主要途径为:阜成门——八里庄——田村——模式口——高井村——王里坨——三家店——琉璃渠——牛角岭关楼——韭园——石佛岭——王平口。这条路主要是用来运输煤炭的。

    第二条古道也称作“京西古道中道”。主要途径为:阜成门——八里庄——田村——模式口——麻峪——圈门——拉拉湖——峰口庵——十字道村——王平。这条古道也是主要用来运输煤炭的。

    第三条古道称作“京西古道商旅道”。除运送煤炭外,也是众多商家与蒙古、山西作买卖的主要通道,主要途径为:阜成门——八里庄——古城村——石景山——鹿村渡口——卧龙岗——石厂村——西峰寺(苛萝村)——东村——平原村——潭柘寺——十字道村——王平口。

    第四条古道,人称“香道”。主要是京城的人们前往戒台寺、潭柘寺烧香所走的路,称为“芦潭古道”。主要途径为:芦沟桥——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石牌坊——戒台寺——罗锅岭(西峰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潭柘寺——十字道村——王平。

    第五条古道人称“庞潭古道”,也为人们烧香常走的道路。主要途径为:西峰寺——戒台寺石牌坊——戒台寺——罗锅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潭柘寺——十字道村——王平口。

http://s3/middle/6284fddfh7a262b5f8e02&690

http://s5/middle/6284fddfhc57db2ceea94&690
图  马致远故居门前


    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岭外云中马帮铃,蓬蒿掩映青石道,承载京城炊烟升。在探访京西古道的过程中,另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拜访了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在历史上曾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为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是河北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元代时曾担任过浙江官吏、工部主事等官职,晚年隐居京西韭院,一生创作元曲120多首,其代表作为《汉宫秋》,被编入许多种剧目广为传唱,但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他所写的《越调·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故居座落在韭园西落坡村,相传这里历史上曾以盛产韭菜而远近闻名。想想也对,此地紧邻古道,过往骡马众多,马粪自然较多,特别适宜于种韭菜。

    下一个斜坡便来到了马致远故居前,一条小河临街而过,一架小桥临门而立,桥的一端是一堵影壁墙,墙壁前塑有一尊马致远头像。

http://s1/middle/6284fddfhc57db6611bb0&690
图  马致远故居门前的小街

 
    绕过影壁墙是一座四合院,正房前是一尊马致远凝神静思的塑像,东厢房门前挂着“东篱馆”牌匾,西厢房为马致远故居,屋子里陈设着一些生活用具,显然是为开发旅游而人为意造出来的,并非原物。惹人注意的是,房间内有两幅毛泽东手书的作品,一幅是马致远的《秋思》,还有一幅是《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煞》,我驻足读了半天怎么也认不全毛氏龙飞凤舞的字,回来后查了一下,抄录于此,供大家参考。“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方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此: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浑几个无高节。嘱咐你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读了一遍似懂非懂,不知道毛泽东为什么对此首元曲感兴趣?是有感于它的“乱纷纷、急攘攘?”还是“道东篱醉了也?”

http://s11/middle/6284fddfh7a262c36a0fa&690
图  马致远故居院中

http://s6/middle/6284fddfhc57dbee07ac5&690

http://s6/middle/6284fddfhc57dc2229515&690
图  故居中的毛泽东手迹

 

http://s1/middle/6284fddfhc57dc5ae8ec0&690
图  古道旁的关帝庙

    听人说在这西落坡村有一“大寨”和“碉楼”是当年宋代遗物,曾经在此囚禁过北宋时的俩位皇帝,于是便急急地赶了过去。到了才发现所谓“大寨”这座传说中的“军事营寨”,只剩下了一块说明木板,其它早已化作一堆瓦砾。倒是“碉楼”还伫立在那里,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布满裂隙,岌岌可危。“楼”的外部形状酷似一座碉堡,高约十几米,被当地的一居民住房围在了自家的院子里。门前闲坐着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我们说明情况,想进院去看看,拍几张照片,不曾想被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从言谈举止中能感觉到他们对外来人员充满怨恨和敌意,仿佛谁偷了他家的东西。我等好言相抚,并称愿意付费,但依旧不肯通容,我们只好作罢。不过这里的人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不好,似乎现今住在这里的人都“非善类”,说话像吃了“枪药”似的,一点礼貌也不懂,也不友好,令人失望。真不知马致远当年为何选择这么个地方隐居。

 

《访京西古道遇马致远故宅》

古道探源欲远行,

酒入愁肠自多情。

才子空余故宅去,

草接云天路不明。

 

http://s11/middle/6284fddfhc57dc88df83a&690

图   古道印迹


旅游小贴示:

1、 交通:先坐地铁到苹果园,然后坐892路公交车到韭园村,即可到达马致远故居。

2、 美食:韭园酱菜、一指弹、回锅肉、菜团子、烧茄子、家常豆腐、素丸子、红豆饭、大碗凉粉、土豆丝烧蘑菇、豆腐摊鸡蛋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