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庭观----书圣终老地,墨香瀑布山

(2012-05-10 20:45:12)
标签:

浙江

金庭镇

金庭观

王羲之墓

瀑布山

游记

杂谈

分类: 华东游记

http://s5/middle/6284fddfhbfae44fa59b4&690
图  金庭观大门


    在中国说起王羲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书法极品《兰亭集序》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顶峰,说其是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也并不为过。因此,他也享有了“书圣”的荣誉。

    我虽然对书法艺术没什么研究,可对那龙飞凤舞的汉字还是颇有好感的,自然对王羲之这位书法大师也就怀有十二分的崇敬。

    也曾在春日融融的季节,在夕阳余辉洒满秦淮河畔的时候,踱步于南京乌衣巷口,口中吟诵着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所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说的就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其宅在秦淮河畔乌衣巷内。


http://s7/middle/6284fddfhbfae9dea2c96&690
图  南京秦淮河


    琅琊王氏历来是名门旺族,至王导时,王导随从被任命为安东将军的司马睿南迁至建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王导为司马睿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晋元帝,建立了东晋政权,他自己也官至宰辅,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王导主政的策略中有一条,那就是“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充分显示了维护贵族利益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做为宰辅的直系亲属,王羲之也得以从秘书郎官升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http://s14/middle/6284fddfhbfae64fe567d&690
图  墓园四周处处鲜花

http://s9/middle/6284fddfhbfae6a1e1988&690


    王羲之的政治才能如何似乎没见到有什么过高的评价,充耳听到的都是他如何勤学苦练毛笔字,以至将一池之水都染成了墨色,后人称之为“墨池”;或者因经常废寝忘食地研究如何写好每一个字,以至将衣襟都磨破了;甚至由于他书法功力深厚,力道十足而产生了一个成语“入木三分”的故事。由此可见,王羲之的精力与才能主要体现在了书法方面。

    由于王羲之一生中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南京、绍兴一带,所以在这些地方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生活中的故事。此次来浙江,听说他晚年辞官后选择了剡县金庭镇瀑布山做为自己的终老之所,于是决定去拜访一下王羲之的墓园。

    经打听得知,王羲之的墓园位于今浙江省嵊州市东约20多公里的金庭镇瀑布山,于是驱车前往。

    一路上春风和煦,鸟语花香,车下金涌高速不久即看到了去金庭观的路牌。到达金庭镇时正值正午时分,若大的金庭观前空无一人,几位工作人员正围在一株老柏树下,悠闲地吃着从家中带来的饭食。

http://s11/middle/6284fddfhbfae6cae543a&690
图  小径


    抬头望去,金庭观的大门宽敞巍峨,“金庭观”三个大字高悬在门楣之上,门前两株看上去十分苍老的柏树似两位年逾古稀的将军守卫在那里,四周群山环抱,碧水长流,尤其是四周的山上,几乎看不到庄稼,桃花满坡,李花似锦,莺歌燕舞,姹紫嫣红,金庭观婉如万花丛中的花魁,独绽其中。

http://s9/middle/6284fddfhbfae709aeae8&690
图  墓园中的王右军祠


    来时的路上有一个疑问一直莹绕在我的脑海之中:王羲之出生于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成长在南京,工作在绍兴,就连其惊世之作《兰亭集序》也是写于绍兴,可为什么将自己的终老之地选在了嵊州的金庭呢?到金庭观后才了解到,原来王羲之酷爱书法,从五岁时就拜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卫夫人(卫铄)为师,学习楷书艺术,后来又向张芝、钟繇等人学习,精研字体结构,勤奋刻苦学习,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终成书法大家。

    王羲之在酷爱书法的同时,也十分喜爱纵情山水。若从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的角度看,山东临沂还是逊色于剡中(嵊州)。这是王羲之最终选择金庭的一个重要原因。

永和十一年,因在政见上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于是辞官回家,择友为邻,选择了嵊州东部的金庭作为养老之所。从此,在这里建楼筑屋,赋诗作画,放鹅弋钓,纵情山水,将自己及家人、朋友的书画墨宝挂满厅堂,品评欣赏,成为一段佳话,后人称之为“华堂”。至今在金庭观中还建有“书圣殿”、“右军祠”、“雪溪书院”、“书画长廊”等建筑,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圣殿。

http://s3/middle/6284fddfhbfae7548b362&690
图  书圣殿

 

http://s13/middle/6284fddfh7991738797ac&690
图  书圣殿中王羲之夫妇像

 

http://s2/middle/6284fddfhbfae7990aed1&690
图  雪溪书院

    王羲之选择金庭作为养老终极之地的另一个原因恐怕与他所信奉的道教有关。王氏家族世代信奉黄老之道,崇拜老子学说,受此影响,王羲之也对道家学说十分虔诚,而剡中之地对道家学说亦十分推崇,在天台山一带无论是道观还是佛教寺院,都供奉着西周太子王子乔的塑像,他是道教中的“真人”,也是王氏家族的祖先。因此,这里的山水人文环境更符合王羲之的思想。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一代书圣王羲之逝世,其子孙尊其嘱,将他安葬在故宅后的山坡上,后来其五世孙王衡舍宅为观,也就有了今天的金庭观。

    令人婉惜的是,古金庭观在文化大革命时被那些近乎狂热的“革命者”摧毁贻尽,连王羲之的墓碑也被当地的一位王姓村民移回家中当了洗衣石。所幸的是,这位村民把碑文部分朝下放置,在碑石上捶衣洗菜使用多年,总算还保留了下来。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建筑是1984年才复建的。

http://s3/middle/6284fddfh799172ed7562&690
图  墓园石坊


http://s8/middle/6284fddfhbfae8b715967&690
图   守墓人住的小屋


    守在王羲之墓道口的仍是王氏的后人们,他们悠闲地坐在那里享受着王羲之给他们带来的利益,真不知当年捣毁这里的人,是他们的父辈还是他们。

    墓道口伫立着一座石坊,坊梁上刻着“晋王右军墓道”几个字,从造型和石材上看可以说是“古今”结合的产物。经请教守墓人证实,当年红卫兵推倒了石坊、石碑和墓前的石亭,古金庭观毁于一旦。如今的墓前石碑是从村民家找回来的,而碑上的石亭也并非原物,而是从别处将一古道驿亭移建于此,只有墓道两侧的柏树还算作是“原物”。

    我们从墓坊向远处望去,整条墓道长约200米,宽4米,卵石铺设,松柏森森。沿墓道行至尽头,忽现两座泥草民房,据说这里是王羲之的第N代孙,如今在此为书圣守墓。

http://s9/middle/6284fddfhbfae956c5068&690
图   王羲之墓

 

    不远处一座碑亭隐现在树丛之中,走近观瞧,在数级台阶之上一飞檐跷角的石亭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亭为石质,四柱四梁,上叠重檐,下雕花纹,从外观上看有些宋代风格,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晋代之物。从亭顶龙衔金钱的横梁装饰看,既不像碑亭,更不符合王羲之崇尚道家的风格。亭柱上镌刻一副对联:“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落款字迹不清,没看出是何人所题。亭正中就是那通从农家寻回来的墓碑,上面刻有“晋王右军墓”几个字。亭后是一“八”字型撇墙,一座高约1.7、直径约4米的坟茔静静地卧在那里,坟外部用青石砌成圆形,上沿雕刻着云纹,坟顶上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不知怎么,此时我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那首《乌衣巷》诗,便顺口改编一首:

 

《谒王羲之墓》

书圣坟头野草花,

瀑布山畔夕阳斜。

旧时路边辞驿站,

移居此地伴年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