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石头上留下的千古绝唱

(2010-04-22 18:26:54)
标签:

河南省

龙门石窟

奉先寺

武则天

洛阳

游记

分类: 华中游记

http://s5/middle/6284fddfh7818307e1bf4&690&690

                                                                图  龙门石窟中的巨型卢舍那佛

    提起河南的旅游资源,可谓灿若星河,繁花似锦。在中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是一处在石头上留存下来的千古绝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游过龙门石窟,印象颇为深刻。这次重游龙门石窟,别有一番感受。首先是整座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甬道平整,绿草如茵,改变了过去河南留给人们的那种“脏、乱、差”印象。其次是加深了我对石窟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对佛教有了更多的了解。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约12公里的地方。现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过去处于远郊的伊阙山水,如今都快变成了洛阳市的前庭花园了,举手投足之间即可到达。

http://s9/middle/6284fddfh781831448bf8&690&690

图  龙门大桥

    八十年代来龙门时,人们还十分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常常将汽车直接开到龙门大桥下。现如今景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建设,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远远地就要将车停下来,改乘无污染的景区电瓶车前往。或干脆步行,沿着绿草如茵的景观大道走向石窟。

    穿过龙门大桥就进入了龙门石窟景区。

    说起龙门石窟,不能不提及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时期其首都设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孝文帝对佛教十分崇拜,因此在北魏时期便在山西大同开凿了云岗石窟。可能是考虑到平城地理位置偏北,对统治整个中原不利吧,便于在公元493年时孝文帝迁都到了洛阳。首都地理位置的变迁并没有改变北魏王朝对佛教的崇拜,孝文帝又在洛阳之南的伊水河畔选择地点开始了他的造佛像工程。

http://s1/middle/6284fddfh78182dee12e0&690&690

图  布满佛像的西山

    关于龙门石窟的兴建,多少还有些残酷的味道在里面。北魏王朝的统治者拓跋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当他们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后,除了大量地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之外,也吸取了汉民族王权交接中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是宫内争权夺利导致王朝颠覆的教训。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为防止外戚掌权干涉朝政,作出了一项如今听来十分残忍的规定,一但哪位妃子生了男孩,就要将其母亲杀掉。这种手段不仅残忍,而且使太子自幼便失去了母爱,在性格上有了缺陷。据说龙门石窟的开凿最初就是太子为了失去的亲人祈福而兴建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宾阳三洞。由于宾阳三洞规模宏大,在北魏时期并没有全部凿成,只是建成了其中的一窟,后两洞则是到了唐代时,魏王李泰为争太子的位置,向李世民献殷勤,在李世民失去长孙皇后时,李泰以为长孙皇后祈福的名义,在原已开凿出窟形的基础上,仅用了不多的工时就凿出了佛像。但李泰可能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长孙皇后根本不信佛,这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

http://s6/middle/6284fddfh78182f00ab55&690&690
                                                                   图  精美的佛像


    如果你游过云岗石窟和敦煌石窟,你就会发现这三处著名的石窟各具特色,各有不同。首先是石质不同。云岗石窟的石质多为砂岩,而龙门石窟则为石灰岩,尽管两地都是采取在岩壁上直接雕凿佛像,但佛像的大小、造型均有所不同。而敦煌莫高窟则由于地理位置和石质的关系,与这两窟又有所不同。敦煌的岩石为砾岩,材质较疏松易碎,因此许多佛像并不是在石头上直接雕凿而成的,而是采用泥塑、彩塑的方式来建造的。其次是造像的手法、风格不同。云岗石窟的佛像造型大多简洁、明快,线条刚直,有些像中国画中的白描,粗犷、高大、威猛,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龙门石窟的造像手法则融进了许多中原文化元素在里面,佛像表情丰富,造型温和、秀美,造型也更加多姿多彩。敦煌石窟因是采用泥塑的方法成像的,因此就更加柔美动人,丰富多样了。另外这几处石窟造像在朝向上多选择坐西朝东的山崖上建造,这样既可以避开季风对佛像的影响,也可以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给佛像带来的损伤。远远望去,龙门石窟就如同一座巨大的“蜂巢”静静地伫立在伊水河西岸。

http://s2/middle/6284fddfh78183570a201&690&690

图  佛窟中的莲花,据说如今人民大会堂中的顶棚造型就是受此启发而设计的

    这里的石窟佛像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宋朝历代经营,历时大约400多年的时光,形成了一处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多尊,碑刻3600多幅的巨型造像群。

    我们大家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石窟逐层地去参观,每到一处导游都如背书般地讲解着,最多时在一个石窟面前有若干名导游在讲解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词语,听了令人不爽。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发现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懂,那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一定要历经千难万险在这高高地崖壁上凿刻出这一尊尊或大如小山,或小如姆指般的佛像呢?寻问导游得到的答案是佛教崇拜偶像。我对这样的答复不甚满意,总觉得这里面还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解答出来。

http://s13/middle/6284fddfh78183befcedc&690&690

图  奉先寺

    从洛阳回来后我请教了一位对佛学有点研修的人士,他告诉我,在佛经中在这类记录:对佛法的研修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闻妙理”,二是“观察色相”,三是“香味触”,四是“观音而证耳根园通”。其中所谓的“观察色相”,就是要用能看得见的具体形象来修行。所谓的“香味触”就是要通过焚香来修行。所谓的“观音而证耳根园通”,就是要通过念经来修行。既然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修行,当然也就要有个崇拜的偶像。怪不得礼佛要对佛像顶礼摩拜、烧香念经呢。

    龙门石窟佛像众多,参观过程中走得久了便有些脚软,于是大家坐在奉先寺下小憩一会儿。

    说叫奉先寺,其实已没有什么庙宇建筑,只有在那200多级高高的台阶上威然耸立着的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石刻佛像。正中的是一尊高达17.14米的巨型卢舍那佛。据说这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直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完成,前后历时25年,这期间武则天还以皇后的身份出资两万贯“脂粉钱”参与建造,也有人说这尊卢舍那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模样建造的。

http://s10/middle/6284fddfh7818395fbf09&690&690
                                                             图  罗汉像

 

    宗教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参观龙门石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在先期开凿的佛窟中主佛像都是释迦牟尼佛像,而到了唐代渐渐地变成了以弥勒佛为主佛像的造石窟造方式。按照佛经中的说法,弥勒佛是未来佛,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多少年后才接班的“年轻干部”。当时的武则天虽然身为皇后,但插手政务,培植党羽,心里更清楚要想从皇后变成皇帝就必须大造舆论。于是她请出了海清寺的和尚慧简,先在龙门造了一处释迦牟尼与弥勒佛同在一个屋檐下并列而坐的佛像,想通过此事向人们传递一个“二圣临朝”的信息。不久,武则天又选派一个叫韦机的人与慧简一起,主持建造了卢舍那大佛,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尊龙门石窟中最大的弥勒佛像。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从此在龙门掀起了大造弥勒佛像的高潮。

    在武则天主持这尊大佛开光剪彩后的第二年,她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立了大周王朝。

http://s16/middle/6284fddfh781839f848af&690&690
                                                                     图  菩萨像


    我踱步在佛像前的广场上,只见大佛庄严睿智,慈祥温和,双眉如细柳,嘴角微微上翘,似乎在向世人微笑。导游提醒大家注意看大佛的眼睛,说无论你是站是卧,从哪个方向上去看,大佛的眼睛仿佛永远是在注视着你。众人变幻了许多角度来观察,发现确实如此,但不知是何道理。其实这是我们的先人高超的造像技术之一。若按常规的雕刻方式,人的眼睛形状应是向外微突的,按照“微突”的形状来造像,当人与佛像保持一定距离观看时就会产生“死鱼眼”的效果,佛像的眼睛也就不会生动传神。我们的先人十分懂得光学传感的原理,在造佛像眼睛时采用了向内微凹的造像技术,通过光的反射与折射,无论你从那个角度看都会感到大佛用一种专注的眼神在看着你,堪称中国造像艺术一绝。

http://s16/middle/6284fddfh7818345df1df&690&690
                                                               图  奉先寺的佛像
    在奉先寺,除了正中高高跌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大佛外,佛像两侧的胁侍迦叶和阿难也十分生动传神,但更加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那尊保存尚且完好的金刚力士像。只见他身着铠甲,衣带飘逸,双眉倒立,两眼暴突,胸前和腿部的肌肉强有力地隆起,比之今日的健美运动员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人一种雄健有力的震憾力,同时也与旁边身体圆润丰满,慈眉善目的佛像和菩萨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龙门石窟的造像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可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的被人盗走,有的被人为损毁,有的由于自然风化而脱离,现存石窟佛龛中有许多造像已残缺不全。在龙门诸多石窟中我认为除奉先寺必看外,宾阳洞、万佛洞、药方洞等几个石窟最值得一看。如药方洞中刻有140多付民间中药方,可治疗40多种常见疾病,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是难得的祖国中医学的珍贵资料。另外,古宾阳洞中有许多书法作品,人称“龙门二十品”,多是北魏时期雕凿佛像的题记,是不可多得的魏碑书法作品,被书法爱好者奉为至宝。

http://s15/middle/6284fddfh78183dc8ed7e&690&690

    望着身边缓缓北去的伊水,两岸青山郁郁葱葱,伊阙高耸,难道“龙门”的名字就来源这东西对峙的山吗?可是两山夹一江的地方在中国可谓俯拾皆是,为何偏偏此地唤作“龙门”呢?经询问得知,原来当年隋炀帝杨广上台后,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眺望城南的伊阙,不禁叹到“这伊阙不就是天子的门户吗?难道古人看不出来,为何不在此建都呢?”天底下总是有会溜须拍马的,手下一人马上答到“古人不是不知,只是在等您这样的明君啊!”隋炀帝大悦,于是下令在此建造隋王朝的东都,宫殿的大门就正对着伊阙。也正因如此,伊水河两岸的山才被称作“龙门”了。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伊水河恐怕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但龙门石窟中的作品成了中国石窟雕刻之冠,虽经千百年来雨雪风霜的洗礼和战火硝烟的摧残,至今依然散发着人类文明耀眼的光芒,成为人类在石头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哀悼
后一篇:三叩少林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