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三峡(续)--访屈原故里

(2010-04-01 16:06:11)
标签:

三峡

屈原故里

秭归县

九畹溪

游记

分类: 华中游记
http://s10/middle/6284fddfh832cf8398499&690

   来游三峡,当然也不应错过拜访屈原大夫。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陵峡岸边,历史已逾二千多年,《归州志》中曾记载着“州虽僻壤,但东通吴会,西接重夔,南达荆郢,北低襄樊,洵所谓重山之咽喉,长江之锁阴也。”就是在这样一处崇山峻岭、长江锁阴之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屈原。

   按照行程,我们的船是在天快傍晚的时间来到秭归县屈原祠的。船尚未靠岸,码头上已传来阵阵锣鼓之声,只见一队男女,身着少数民族服饰,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http://s12/middle/6284fddfh832d03287e8b&690

图  码头上欢迎游客的队伍

   下得船来,我随着人流步入码头,举目望去,并没见到什么建筑,只见沿着山坡有一条简易的“之”字形小道,路旁种满了芝麻,人们正是沿着这条之字小路向山上走去。

   翻上山坡,我终于看到了伫立在半山处的屈原祠。说是屈原祠已不准确,应该叫作屈原纪念馆。因为我们来得晚了,屈原祠因江水上涨,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当地政府已将祠堂拆除迁往它处,只留下了一座屈原纪念馆。

   入得院来,只见在草坪当中高高伫立着一尊屈原铜像,像高3.92米,基座高2.5米,重约3吨。原本建在铜像前的屈原祠堂如今只剩下一片遗址残基。

   凝眸细瞧,只见屈原高束发髻,表情凝重,眼中充满了苦涩和忧伤,江风吹动着他的衣裳向后飘起,仿佛在告诉前来瞻仰的人们,屈原依旧十分眷恋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http://s4/middle/6284fddfh832d0fd61573&690

http://s16/middle/6284fddfh832d1514dcff&690

图  屈原纪念馆

   铜像的背后是一栋二层小楼,门额上悬挂着《屈原纪念馆》的横匾,据说这是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辞世之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墨宝,弥足珍贵。

   铜像的两侧建有碑廊,里面安置着90块屈原的文章碑刻和有关纪念屈原的文章碑刻。

   我随众人迈进屈原纪念馆,迎面是一幅屈原“问天”画像,只见屈原仰脸向天,眉宇间充满疑问,似在向苍天发问。馆内陈列着一些文物和介绍屈原生平事迹的图片、诗文、绘画。馆内的设施显得有些陈旧,有的地方已经破损。听讲解员说,屈原纪念馆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建葛洲坝时屈原祠已经搬迁过一次,这次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这里的水位将上涨到175米,屈原祠和纪念馆也将随之搬迁。历史上由于长江水位变化和历史原因,秭归县城先后迁移达7次之多,看来屈原大夫的命运多难,二千年后依然还要做“移民”。

   屈原,姓屈,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在秭归县三闾乡乐平里。自幼才华横溢,胸有大志,16岁时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九章.橘颂》,是中国文学史上楚辞的创立者。20岁时应楚怀王的邀请赴京城郢都,曾担任三闾大夫、佐徒(职位仅低于丞相)之职。任职期间历经图治,奋发有为,提出了“美政”的执政思想,把他那浪漫主义情怀和美好的设想付诸于行动。可惜战国时代是一个国家分崩离析,诸侯争霸,各举刀枪的时代,哪有什么法制礼仪,哪有什么信誉廉耻,屈原那过于浪漫的美政思想受到了贵族阶层的诋毁与攻击。

http://s14/middle/6284fddfh832d2a4fd4fd&690

http://s16/middle/6284fddfh832d2e6ca55f&690

图  纪念馆内的屈原像

   公元前296年,秦国派出说客张仪到楚国游说,劝说楚王放弃与齐国的联盟而依服秦国。屈原极力劝阻楚王,陈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主张对内施行“美政”,对外联齐抗秦。但楚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屈原的佐徒之职,逐出郢都,流放汉北,从此屈原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流放生活。

   楚怀王三十年,屈原终于又回到郢都。同年秦王设下陷阱,约怀王到武关相会,将楚怀王扣留软禁,直到客死他乡。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把他的施政思想提了出来,可顷襄王依旧实行投降主义政策,将屈原再次流放到湖南。公元前278年,秦国终于撕下面具派大将白起率兵攻入楚国首都郢都,楚国灭亡。还在湖南流放的屈原得到信息悲痛万分,深感自己报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于公元前277年5月初五怀抱石头,投汩罗江而亡,时年62岁。

   屈原那种执着的报国精神感天动地。相传屈原死后,有一条神鱼驼负屈原的尸体逆江而上,游行数千里,将屈原的尸体运回到屈原的故里。至今长江边上还有一个地方叫屈原沱,就是传说中神鱼驼屈原靠岸的地方。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屈原死后,屈原有一姐姐叫屈秭,不远千里赶赴湖南,将屈原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乡人们对屈秭的行为非常敬佩和感动,于是改归州为姊归,后来“姊”字演变成了“秭”字。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的人们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吟诗作赋,以示纪念。

   据《归州志》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洲刺史王茂元在相传是屈原魂归故里的屈原沱建造了一座屈原祠,并镌刻了《楚三闾大夫屈原先生祠堂铭并序》,以祭祀屈原。到了宋代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赐封屈原为“清烈公”,改屈原祠为“清烈公祠堂”,以后各代均有修缮。

   1976年因修筑葛洲坝水电站,长江水位上涨,清烈公祠被迁到距秭归县城大约3公里的向家坪并更名为屈原祠。这次又因三峡大坝的建设将再次迁往秭归新县城茅坪镇东面的凤凰山上。

   漫游在屈原纪念馆内,我发现馆内其实没有什么更高价值的文物,只有一尊归州百姓于明代嘉靖十六年捐刻的屈原像,还称得上是珍贵文物。石像高约1.03米,重500余斤,屈原的容貌倒也符合一位官员的形象。

  我觉得历代人们之所以尊敬屈原,爱戴屈原,除了喜欢屈原的文学作品外,更重要的是尊敬屈原的那种执着的情怀和自尊自强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这就是屈原,浪漫而又热情,不谙权术,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甚至用生命来警示后人。

   屈原用他的生命写诗,其诗气节贯长虹;屈原用诗写生命,他的生命续传千古。

   游罢屈原纪念馆,天色已黑了,江上吹来阵阵清风,使人精神有了些振作,摆脱了因怀念屈原而感到的惆怅和压抑。我沿着纪念馆四周种满橘树的小道,去纪念馆后瞻仰屈原墓。

  天色已全黑下来,想拍摄一片屈原墓的照片已不可能,我只好摸索着踱步在墓旁,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算是我对这位先哲的礼拜。

http://s13/middle/6284fddfh832d3b938b3c&690

图  屈原墓

   屈原墓并非真的埋葬屈原的地方,只是一座衣冠冢罢了。古人在无法寻到尸体的时候常常以衣冠代体葬之,以慰其灵魂。

   夜色中,我依稀看到屈原墓为青石所砌,墓前有石兽和石柱,石柱上刻有对联:“泪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柚万世流芳”、“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墓的正面有一石门,从门中窥去可见墓内有一大型莲花石座托起一副红彤彤的棺材。

   据说屈原死后,乡亲们感其恩德准备用上等楠木红漆棺材为其下葬,当时归州已归秦国统治了,秦王听说此事后大怒,认为屈原僭越犯上,遣使者到归州查处此事。当地百姓听说后连夜赶制了100多口红漆棺材,并告诉秦王使臣,归州这地方民风淳朴,崇赤尚巫,无论官员百姓,死后都要用红漆棺木下葬,百姓都是如此,何况三闾大夫乎。秦王使臣只好作罢,从此开始,归州人死后使用红漆棺材下葬之风俗延续至今。

   我对屈原的作品读得不多,理解得也不深,只知屈原一生共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25篇传世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楚辞的创立者。此番秭归之行也更加深了我对屈原的认识。

   步出祠外,山下码头上传来了楚歌之声,那是当地的人们在为游客表演歌舞。我等几人不愿去看那粗陋的应景表演,于是干脆在屈原祠旁的露天餐馆处选择一座位,点上几碟湖北菜,要上一瓶当地酒,浅酌低斟,悠闲地望望江上渔火,慢慢地品味楚地风味,也算是伴屈先生度过一宵吧。

   浊酒难消亡国恨,江风常送屈子情。昨夜夜宿在屈原祠旁,酒酣梦深,醒来时船已启航。

http://s16/middle/6284fddfh832d47097f4f&690

图   九畹溪

   九畹溪也在秭归县畔,这里原本是长江边上一条以激流漂流著称的景点,可随着长江水位的上移,原本激情四溢的漂流河段变得如杨贵妃般肥硕了,人们只好改成赛龙舟了。

   在九畹溪码头,我们每十人被编排成一组,安置在龙舟之上,人人身穿救生衣,手中各持一只木浆,还真有点龙舟竞渡的意思。待到到了竞赛起点,只听一声令下,众人舞浆,顿时水花乱溅,浆如蟹腿,七上八下,杂论无章,别说船只不能前行,就连那木浆之间也相互胡碰瞎撞,乱作一团。好在船后有马达,不管众人划得如何,船还是向前驶去,我从心中感谢这位舵手,若不是他给些动力,恐怕这船一天也走不上二里地哩。

http://s4/middle/6284fddfh832d51020593&690

   当地人说这九畹溪是当年屈原种植兰花的地方,我看不一定属实,但也无须去考证。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逆溪而上,但见沿途悬崖对峙,奇峰多姿,崖壁上常常有飞瀑飞流直下,披玉珠,挂银帘,山水相映,良多趣味。

   龙舟竞渡的终点是一座人工浮桥式的码头。沿浮桥向前行走约里余,“路”伸进了两山夹缝之间,抬头看两山壁立千仞,似欲合拢,一跌瀑水从天而降,淋得行人不时躲闪,一架铁梯在山隙间盘旋而上,直入绝顶,如入阴曹地府,这里便是九畹溪的“问天地缝”。

http://s13/middle/6284fddfh7384895fe1cc&690
图  通往九畹溪问天地缝的浮桥


http://s13/middle/6284fddfh738489b3c08c&690
图  九畹溪问天地缝 


http://s9/middle/6284fddfh73848ab73568&690
图  九畹溪风光


   行走在悬崖边的栈道上不时地可以见到人工写的“问天”、“问地”、“问神”等木牌,把个原本很自然的景色硬与屈原的名著《天问》相勾连,大有滥竽充数之嫌,反倒叫人有些倒了胃口。试想屈原在他的《天问》中共提出了172个“问”,问苍天,问大地,其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等,你就是在景区的每一处都立上这粗浅的木牌又怎能替代屈原的精神世界?又怎能表达屈原的“问天”精神?这不免令人为我国各地粗制滥造地开发旅游景点感到担心。

   如今的三峡游,我看主要是游瞿塘峡和巫峡。过去以险滩著称的西陵峡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但险滩暗礁没有了踪影,就连两岸的山峰也没有了多少魅力,船行峡上,如荡舟湖中,湖平山矮,波澜不惊,看得有些令人顿生睡意,于是众人放弃在甲板上流连的时光,钻入舱中去看奥运比赛了。

  “呜—呜—”随着几声汽笛长鸣,船在三峡大坝西侧的码头靠岸了,三峡之旅宣告结束,我们乘车去参观三峡大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