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酒”遭质疑
白云边酒被指“勾兑”
春节将至,一年一度的白酒巅峰对决已硝烟弥漫,各白酒生产厂家使出浑身解数,在宣传阵势上屡出奇招,力求更多的市场份额。
“酒是陈的香”,在白酒年份酒再次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酒龄”参照什么标准?对于厂商打出“陈酿”招牌真的是否就是“陈酿”呢?
12年前,央视标王秦池倒闭的轰动至今还让很多人感慨。起因是一组“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报道揭出秦池的生产内情,最终令消费者对其产生质疑,并致秦池倒闭。
事实上,“年份酒“并未因秦池被刺而止,“年份酒”又有多少李逵、李鬼假备受关注。
白云边“年份酒”被指勾兑
“销售额排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总额不少于50亿元。”业内人士透露,高档白酒的年消费总量每年保持15%的增长幅度,众多白酒企业纷纷将目光盯向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其中年份酒更成为市场争夺的“高地”。
白云边酒为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以“年份酒”为特色,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有9年、12年、15年、20年等陈酿高档酒系列和3年、5年陈酿等中、低档酒系列。
在江城武汉的各个酒店、商超,几乎随处都能见到琳琅满目的白云边“年份酒”的身影。白云边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销量十分惊人。
据了解,白云边酒2008年销售额总计达到12.8亿左右,仅2008年,白云边酒9年陈酿销售180万件,相当于5400吨;12年陈酿销售16万件,相当于480吨;15年陈酿销售30万件左右,相当于900吨;20年陈酿销售2万件,相当于60吨;白云边9年以上陈酿酒销售量在7000吨左右,白云边酒2008年总销量在一万五千吨左右。
“小小的松滋市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生产能力呢?”面对白云边“年份酒”的热销,当地消费者对其生产窖藏能力就质疑不断。
当地有着这样的说法,“白云边酒并非湖北特产,主要靠运自四川和贵州的基酒勾兑而成。白云边公司不仅从外面运来基酒勾兑,勾兑酒用的香精、酒精也是来自于黔、川两地。”
经核实,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白云边酒业公司有6-7辆专用车常年到贵州、四川两地运回基酒和酒精。
对此,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没有否认,该公司解释为:“白云边”年份陈酿酒是由四川、贵州的“调味酒”及本厂贮存酒、酒精、和食品添加剂勾兑而成。一般名称标注为“某年的年份酒是指该类产品在口感和品质上达到了自然陈酿某年酒的标准和要求。”
而令人费解的是,白云边在20年陈酿酒却在包装上这样标注:“二十年陈酿白云边酒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造而成,经二十年窖藏,更显醇厚、芳香,乃白云边之极品”;在15年陈酿酒包装上这样写道:“42度十五年陈酿白云边酒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造而成,经多年窖藏,更显绵甜、自然、乃白云边之珍品”。其中“二十年窖藏”、“多年窖藏”、“传统工艺精心酿造”等产品介绍用语非常显眼。
按照白云边公司的解释:白云边酒所标注的“年份”和酒的时间无关,该“年份酒”并没有经过所述年份的窖藏,只是在“口感和品质上”达到了相应标准和要求。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该注明成分或者配料表,白云边在勾兑成品酒过程中使用了酒精、“乙酸乙酯”等化学原料(食品添加剂),而在白云边酒包装上原料与配料没有化学成分和酒精等标注。
对白云边有2万吨用陶坛贮存的原酒,值得质疑。据记者了解,白云边在2007年前每年生产量仅为2千多吨,如果白云酒每年生产的酒一滴不卖,也需要近十年贮存。2008年白云边自身每年生产量为4千7百吨,销售量为1.5万吨,缺口1万多吨酒。
更令啼笑皆非的是,白云边酒业销售经理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称:“该酒就是百分百陈酿”。
“年份酒”市场亟待规范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然而据透露,目前市场上的白酒大多为生产1-2年,由于对保存条件等要求比较高,成本很大,因此存放4-5年以上的白酒极为少见。市场上的陈酿白酒,大多是在生产1-2年的白酒中加入极少量的“陈酒”勾兑而成。而究竟勾兑进多少“陈酒”,则由企业自己定。虽然目前白酒还没有相应标准,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年份酒应该标示该酒所藏的年份,或者其中有一定比例酒为所藏年份。
“现在市场上的“年份酒”大多只是一个噱头。“年份酒”的年份只不过是一个随意的数字。有些白酒鼓吹是多少年的陈年佳酿,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纯粹是误导或欺诈消费者。”业内有关人士讲。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某些白酒产生企业虚假标注白酒的年份,毫无疑义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杜继东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虚假标注白酒年份应属欺诈行为。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指出,“年份酒”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年份酒标准的缺失,是国家对白酒酒龄的标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目前白酒行业盲目炒作年份酒的现状,国家质监总局将委托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参与制定《饮料酒年份标注原则及其管理细则》,对年份酒生产企业的实际窖池、原酒存量进行全面摸底,对年份酒的年限、原酒含量等细节予以规范,以便净化白酒市场。
多数白酒经营者坦承,国家现行的相关行业标准,对陈酿“年份酒”没有具体检测指标。监管部门难以检测酒中的陈酿比例,以及陈酿的年份。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的确有一些厂家随意标明年份,虚假标注。普通消费者根本难辨真假。
难道,白酒年份“只能凭良心说话”?
事实上,国家对于出台鉴别白酒年份的措施一直没有停止。如同,红酒、葡萄酒年份鉴别措施的陆续出台,业内认为,白酒年份鉴别相关规定出台也并不遥远。
有鉴于此,业内人士呼吁,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陈酿白酒年份的认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一方面企业更要加强诚信自律,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这样不仅会砸了企业的品牌,还给整个行业带来诚信危机。
然而,类似于湖北松滋白云边这类无法自圆其说的年份酒,一旦措施出台,又该在信任危机下怎样面对消费者的质疑。
2009年10月9日,本报刊发了名为《“年份酒”中的“猫腻”》的文章,一时被国内诸多主流媒体转播转载,点击评论瞬间达三万多人,“年份酒”既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也一度引发消费者的热议。网名叫一缕幽香的网友认为:走亲访友,朋友聚会,我们只知道要陈酒,没想到,这里还有这样的学问,看来以后买酒要多加谨慎了。网名叫正义的网友发评论认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应该对消费者负责,为了谋取暴利,恶意诱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到头来只能是自毁前程。“网友业内专业人士予言则认为:“尽管国家对年份白酒的认定标准尚未出台,但企业也应该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饮料酒年份标注原则及其管理细则》《广告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在年份酒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一方面我国要加快标准出台,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诚信自律,如果恶意竞争。不仅砸了企业自己的品牌,甚至也给行业带来诚信危机,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