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到这件事我内心却是划过一串涟漪。因为似乎我曾经也几乎和创业大街有一点交集。
记得去年2月份的时候,是摄影笔记创立将近1周年的日子,那会天还不暖,我和摄影笔记的班长以及村支书三个人晚上来到了创业大街,为的是给两个月后的一周年活动找一个更“励志”的地方开一次周年总结会。
3W咖啡是当时我们的首选,这似乎是一个创业的圣地。当时接待我们的人很好,很耐心。但是6000块一下午的费用,对于我们一直不赚钱的自媒体来说真的是很贵的。不是出不起,就是觉得贵。
当时还去了别的咖啡厅,但是都贵。
于是我们三个人在寒冷的夜色中带着既舍不得又羡慕的感觉离开了创业大街。
那段时间,其实我们也在接触一些天使,最后离开创业大街的时候我们说:如果拿到了投资,一定要来这里开周年会。
但是除了对于未来的期待,当时创业大街给我很深印象的还有咖啡厅里很热血的创业青年。
在随后的日子里看了太多新概念的东西,也听了太多创业笑话。不管是没有产品的瞎忽悠,还是做了个山寨就开始讲新概念。江湖术士的一切都在创业俩字下面淋漓尽致。而我在摄影笔记创立一周年后毅然决定暂不考虑任何投资。
那段时间在和各种投资顾问谈的时候,多数顾问给我的建议竟然是租写字楼和招人。这其实是让我放弃接受投资的重要原因——我以为接受投资一定是有什么强需求才行。真找来一群人大家都不知道做什么,各自茫然。既然想做一个“亲儿子”的项目,就少来资本运作。
与此同时,看到很多拿到天使投资的公司,疯狂高薪挖人,然后解散。疯狂做发布会,然后解散。各种解散。2014年据说拿到A轮的800多家,差不多都倒了。因为创业真不是仅靠一个idea就可以的。
半年多过去了,现在我们赚的钱已经达到了当时天使投资的金额。至少当初那个决定我们没错。
我觉得核心是踏踏实实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们做的摄影笔记订#阅#号,只做一件事,给摄友们科普摄影知识。大量免费文章、免费课程。足矣满足摄友从零学摄影的需求。如果还想更好的服务,那么就付费听老师给你讲。做了互联网多年,我一开始也不信有人会为知识付费,但是结果是我小看了国人。国人对于知识的尊重远比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了解的更多。我们的盈利主要就是对自己的用户收钱。
我是罗辑思维的铁粉。但是对于罗胖几期的内容很不认同。在某期中,他说先打出名字,然后不用管怎么赚钱,自然钱就赚了。比如他是一个说书人,一样可以赚广告费。
现在的各种媒体大抵都是如此,有了流量,然后卖流量。当命脉被各种厂商把住的时候,离内容垃圾也就不远了。这才是LOW。
今年他的跨年演讲,我觉得是对他曾经这个言论的否认。做好一个点,满足用户一个需求,直接向用户要钱。这么多年拧巴的媒体盈利模式其实未必是对的。在追求广告费的同时,是不是已经脱离了满足用户某个需求的轨道呢?
如果一个核心价值足够高你甚至就是可以让用户付费。在移动互联还没有全面铺开的时候,《故事会》就是可以仅靠发行就能盈利,完全不需要广告。在那个历史时期,不知道比别的杂志高到哪里去了。
在现在这个历史阶段,我认为依然可以找到一个新模式,直接赚用户的钱。所以,不管是C2C、B2C、O2O……什么名词的变化,踏踏实实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都是不变的。变的只是新时期,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耳机林sir的北京林家铺子比起创业大街的热血青年,价值高了太多了。一个能直接从用户兜里掏钱的人,是有本事的人。
再说回我自己,今年5月,摄影笔记两周年,我会选择一个远离创业大街的地方,在我们已经有财力天天在创业大街上搞一场发布会的时候,远离热血,能让我们更踏实,走得更远。当一件事不符合常理和人性的时候就是疯狂的,别信。
我不拒绝投资,但是我希望每个人脑子都想清楚。钱是赚来的,不是攒来的,更不是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