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部曲”之三--
谁应该对北京“首堵”负责?
9月17日,中秋前的最后一个周五,小雨,北京再现“首堵”,市区拥堵路段峰值超140条,刷新采用尾号限行措施以来最高纪录。
梁思成去世前曾在日记中写下一段话:“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今天,梁先生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北京交通的“心梗塞”是谁造成的,又是谁应该对北京成为“首堵”负责呢?
首先要怪罪的,自然是开车的人。1950年北京只有1700多辆汽车,1997年发展到100万辆,2003年超200万辆,2010年超450万辆。如今每天平均有1900辆新车上路,2010年上半年增加近35万辆,相当于半年增加了一个石家庄的汽车保有量,如此到2015年可达700万辆,届时北京的出行速度将退回至数十年以前的“自行车时代”。
汽车多了,需要占用更多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开车者强烈抨击的靶子,所以几乎所有的司机开车到西直门的时候,都要恶狠狠地咒骂一下这个北京最变态立交桥的设计者。事实上,不管是谁来设计,都会成为被大家咒骂和责怪的对象。
这些年,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高速路、快速路、立交桥建起来,路幅越来越宽,却仍然改变不了越来越堵的现实。汽车,就如同科幻片中可以自我复制的钢铁怪物,再多再宽的道路最终都被它们蚕食。
据说,北京小汽车的使用强度也比其他国际大城市高许多―北京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北京内城四区(现在是两区)户均拥有小汽车的数量是巴黎同等可比地区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地区的2.3倍。所以,专家们据此总结:北京小汽车呈现出的高增长、高使用、高密度的特点(我们的砖家也喜欢用排比句),而道路建设又落后于汽车的增长速度,是北京道路交通梗阻主要原因。
开车的人听见砖家的责怪,很不服,大叫起来:“不开车,你让我们怎么上班啊?”砖家回答:“坐地铁去!”还没等到开车者回话,坐地铁的人先坐不住了:“算了,还是别来了,我们已经挤成相片了”。微博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只转不说:“土桥(可以随便坐)-临河里(可以坐)-梨园(可以随便站)-九棵树(可以站)-果园(可以随便挤)-通州北苑(可以凑合挤)-八里桥(可以挤)-管庄(可以塞)-双桥(可以顶)-广播学院(壮士专用站)-高碑店(烈士专用站)-四惠东(恩怨解决站)-四惠(同四惠东)。”
于是,地铁又成为大家责难的对象―地铁线路少、密度低、站点少、换乘点少、换乘距离长、与其他公交设施的接驳不顺畅,尤其是拥挤不堪、地铁站距离远、换乘困难成为大家最多诟病的地方。
要说起来,北京的地铁也不容易了,地铁部门扩充新线路、提高运营效率、缩短发车间距的努力人人看得见,短短几年北京地铁的发展速度全球罕见,堪称世界奇迹。
北京地铁仍在快速生长,配合“多中心”的新城建设策略,目前在建的地铁主要是连接核心区与各新城的线路,如大兴线、房山线、昌平线、顺义线等;政府试图通过这些地铁线带动新城的发展,也希望中心区的人口能够向新城转移,从而缓解中心城区的居住和交通压力。
这一策略,事实上会使得城市的骨架拉长加大,但如果新城的产业和功能不能很好地提升(谈何容易),配套不能很好地完善,核心区功能和相应就业人口不能外移,那么更大型号的“睡城”和更大规模的潮汐般的通勤大军,将会使得给北京交通带来更大的出行量,让CBD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而更可怕的是,有人预测,到2049年建国百年的时候,大北京地区聚集的人口可能会达到5000万人;而北京市每增加1个人,每天就会给交通系统带来约2.6次出行。而这一个人,可能就是你我。
到底是谁的错?是汽车的错、道路的错、地铁的错还是不愿回老家的你我的错?好像大家都没有错,但偏偏凑在一起便成了错。
汽车与电梯这两大发明,使得城市空间容量的极大扩张成为可能。汽车让人走得更远,在水平方向上扩展了城市的范围;电梯让人爬得更高,在垂直方向上提升了城市的高度。
以“汽车模式”拓展城市空间,则意味着宽阔的道路、复杂的立交桥、大面积的停车场和松散的城市空间,这一切都在与人争夺土地和生活空间,汽车把人从城市中心挤到更远的地方去;当城市空间是以汽车为尺度的时候,就一定不是以人为尺度的,步行和自行车是不合时宜的,地铁换乘的距离是远的,穿越高速公路是困难的(设想一下从霄云路穿越四元桥走到望京去),人在汽车面前永远是弱者,除非自己坐到驾驶舱里面去;所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汽车,并引发新一轮的汽车与人的竞争。
纽约和香港已经证明,地铁公交优先的模式是与高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兼容的,洛杉矶则证明,汽车优先的模式会导致松散的城市和土地的低效率利用。在中国,土地的占用受红线的制约,所以虽然要扩大城市的范围,但如同洛杉矶那样无限占用土地是无法实现的;在北京,要容纳更多的人口,在水平方向受限的情况下,就只能向上要空间,在地面交通拥挤的情况下,就只能向下要空间―地铁。而如今的北京,追求的恰好是纽约与洛杉矶的混合体,既要发展公共交通,又发展私家汽车,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情况。
面对北京的交通困局,埋怨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建设性、痛定思痛的决绝,以及从我做起的实践精神。第一,改变城市单核发展的模式,让目前的一部分功能外溢到新城,让新城自成体系,让部分人口外移到新城,促进就近就业,减少通勤;第二,提高中心区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建筑控高,提高规划容积率,在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前,让日照时间之类的强制规定一边去吧;第三,限制快速公路,限制汽车,提高中心区路网密度,缩小道路宽度,让步行成为一种可能和一种享受;第四,提高地铁密度,改进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公交与公交之间的接驳,让人们在乘坐公交时还有尊严,让人们有理由改变出行方式;第五,创造条件拆除部分立交桥和停车场,把省出来的土地用于建设。
为了还北京的首都而非“首堵”地位,是人们从钢铁怪物手中夺回土地的时候了!
(原载《中建国际》2010秋季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