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黄山(二)

标签:
登山户外黄山 |
分类: 五岳三山 |
这次走之前专门打印了《黄山风光》邮票图案带上,就是想按图索景,看能不能照邮票上的角度将黄山美景拍下来,相映成趣,以为记游,却忘了在图案上注明每个景点的位置,虽有导游图,终不免疏漏,遗憾!
因为背了帐篷准备在黄山上露营,就从云谷寺索道上山,慈光阁下山,后山上,前山下,和传统游览路线相反,总的趋势向下,这样背着背包走要轻松点,不是那么累。
东海云潮。
在东海门观看东海云潮,白浪滚滚而来,犹如翻江倒海,披霞挂彩,十分壮观。画面上云海滚滚,远山起伏,朝霞似锦,仿佛有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捕捉住了黄山早晨景色的特征。
东海门应该在白鹅岭上,是没注意还是没走到,反正错过了,这个角度是始信峰上回头照的,也算是东海方向,和邮票图案也比较符合。
图案展现了生长在始信峰上的“黄山古松”形象。始信峰耸立于黄山东部,海拔 1668米。相传有一古人,持怀疑态度游山,到此才开始相信黄山可爱,故而得名。始信峰巧石争妍,奇松林立。峰巅有渡仙桥,桥畔石隙有状似接引仙人渡桥的接引松。清朝有个名叫江丽田的隐士,曾在这里鼓琴,台前的古松就叫“聚音松” 。
艺术家以柔和明亮的天色和淡雅清爽的山峰松林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这棵黄山古松:粗壮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缝之中,枝干突破图案边框伸向云天之外,气势雄伟,生动地塑造了一种傲霜斗雪的顽强性格。
原版照片,黄翔摄影。
邮票上的应该就是这棵“聚音松”了,因为它下面就是“接引松”,只是当时不知道,不然角度还能更好点。
接引松。
其实先走拢的是竖琴松。
图案原版,陈勃摄影。
石笋矼。
探海松。
卧龙松。
始信峰,“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始信峰上等日落,如果再有点晚霞,真当得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日落后本打算在北海宾馆旁搭帐篷,又想第二天一早赶到始信峰看日出近些,干脆就在黑虎松坡下路边一处稍背风平台搭了,躺下已是晚上21:00左右了,听着不知什么动物的叫声,在阵阵松涛声中很快就入睡了。
25日一早收拾好帐篷赶到始信峰,大雾弥漫,大风猛吹,看什么日出哦,看人都看不太清楚,头晚在北海宾馆看到预告日出时间是8:07,都8:30过了雾还没散,偶尔大风吹开雾气,露出对面石笋峰,很快又被雾遮住了。回到北海看对面散花坞里梦笔生花却又没有雾,不然有点雾气景色还更好。
龙爪松。
黑虎松。

连理松。
石笋峰位于北海景区之上升峰和散花坞东面始信峰中间。石笋峰上有形似两人入神对奕的巧石,名为“仙人下棋”。左面峰上一根根石柱矗立,形若竹笋,人们称之为“十八罗汉朝南海”。罗汉高低大小不一,有的伫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好像撑着一把伞,有的如曳杖登山,形态各异,生动有趣。
黄山的石笋堪称天下三奇(雁荡的龙湫、匡庐的瀑布和黄山的石笋)之一。在横式票幅上,一根根石柱参差林立,奇姿峥嵘,胜似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图案原版,黄翔摄影。
仙人对弈,前后还有观棋的。
梦笔生花是一根石柱,矗立在散花坞里。它的形状恰似书法家的一支斗笔,下部粗壮,顶部尖锐。一株松树竟从石缝中盘旋而出,绿茵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状很像一个人躺在那里睡觉,游人故称此景为“梦笔生花”。
新编《黄山志》记载:“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峰巅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可惜,天然的笔花松已不复存在,游人看到的只是塑料仿制品,若不十分注意,假可乱真。(注:那是上世纪的事情,现在的笔花松已不是塑料仿制品了,而是重新移栽上去的,只是形状没原版的好)雕刻版印刷技术把坚韧不拔的奇峰和刚强朴实的古松性格刻画得很生动,而影写版印刷技术把远处的几株松树表现得十分淡雅,使画面富有生气,颇似一幅套色版画。
图案原版,陈勃摄影。
梦笔生花侧面,有木梯可以上去,可能是供维护人员用的。
散花坞前居然有人玩航拍,高端哦。
从北海宾馆一路向西,走过曙光亭,拐过清凉台,爬上石猴观海对面山峰,再回程抄近路过狮林饭店向西海景区进发。可惜西海景区因冬季维修关闭。
清凉台原名法台,为黄山九台之首,位于狮子峰腰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一座危岩上,台上设有石栏,游人可以凭栏远眺。清凉台是观后山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白云时时从辽阔的天际舒展到清凉台的脚下,只见一片白浪滔天的云海。
清晨,游人还可以到清凉台看云海日出的奇景。当东方露出曙光,一轮红日霎时闪烁着万道金光,涌现在云海水平线上,把云海渲染成万紫千红,像在泰山观日出一样。站在清凉台上还可以观黄山佛光。前面山谷里的云海呈乳白色,一束束阳光从背后云缝里射出来,云海上有一处开始幻化出淡淡的色彩,逐渐浓起来,逐渐圆起来,终于形成一个半透明的七彩光环,似一片小小的虹霓,微微浮现在云海上,灵幻美妙,这便是黄山“佛光”。若对“佛光”挥挥手,光环之中便依稀映出自己的剪影。此时,四周祥云飘浮,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仙都宫阙之中。
在竖式票幅上,设计者采用仰视角度造型,高高危岩之上的清凉台白色石栏,悬崖上名为“破石”、“扇子”等千姿百态的古松,十分醒目突出;远山和天色和谐地融为一体,洁净淡雅,透着一股清凉;游人站立在清凉台上,凭栏远眺,指点着,仿佛是在等待日出的辉煌时刻。
清凉台上观北海。
猴子石为黄山著名的巧石,立于狮子峰顶。画面左边一个平顶山峰上,有一块高耸的巨石,形状颇像一只顽皮的猴子,故人称“石猴”。宿雨初晴,云铺深壑,絮掩危岩,风吹云动,波涛汹涌,巧石伫立云海之上,神似远望,故称“石猴观海” 。
云海散去,对面群峦林立,深壑为堑,石猴状如活泼跳跃,又称“石猴过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县境绿野无际,呈现一派宁静景象,人称“石猴望太平”。设计者对画面近景上的山峰和树木,采用雕刻版印刷,形象清晰鲜明;画面远景上的云海,采用影写版印制,气势雄浑,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万松林位于北海宾馆西侧贡阳山和狮子峰之间,地势平坦广阔,四面峰峰相连,有防风作用,故这片松树长得高大挺直,树冠平削,好像剪过一样,姿态优美。若漫步万松林间,阳光从叶缝中泻下,绘成形形色色奇妙的图案,令人陶醉。画面以白云缭绕的远山为背景,采用雕刻版技术印刷古松,房舍建筑点缀其间,线条清晰,既表现了这片千百年古松林的自然神采,也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图案原版,陈勃摄影。
狮子峰也没开放,万松林的角度找不到了。
团结松。
狮子林位于狮子峰南面。狮子峰耸立在黄山北部,海拔 1690 米,因形状颇似一只卧地的雄狮而得名。狮首有丹霞峰,狮腰有清凉台,狮尾有曙光亭,狮子林恰在狮子张口的地方。明朝万历年间(公元 1573 年~1620 年)修建了庙宇。附近有麒麟松,还有名叫凤凰的古柏。这一带风景多而集中,无论游客从哪一路上山,都希望到狮子林一游,俗称:“没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
设计者在横式票幅上,采用影雕套印的技术,背景上的山峰和天色柔和均匀,近景上的奇松和古柏挺拔清晰,整个画面层次丰富,相映相辅,生动地展现出了黄山狮子林那种雄伟、奇特而又变幻无穷的自然风光。
图案原版,黄翔摄影。
观看“西海云潮”的最佳处是北海宾馆西边的排云亭。排云亭和清凉台一样,也是建筑在一座面临深谷的悬岩上。两边层峦叠翠,上出重霄。亭前视野辽阔,海底景物像是手工雕刻的工艺品。
艺术家站在排云亭上,举目远眺,云海汹涌翻滚,重重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形态变幻万千,生动地展现出了“西海云潮”犹如童话般的自然奇观。
图案原版,黄翔摄影。
西海饭店前观北海。
排云亭。
刚好遇到一个从西海景区对面(南面)过来的游客,听他说走了6个小时才到这里,铁门阻隔也过不来,只有打电话向景区求援,景区派人来开门。
又见松鼠。
几个日本游客这样爬的。
飞来石底部。
飞来石景观。
光明顶号称黄山看日出日落最佳地点,顶上除了一个气象台和它的招待所外,本身没其它看头,但是在这里可以看到鳌鱼背、莲花峰、玉屏峰和天都峰。
游客大都到离它5、600米的天海、白云宾馆和离它1000米的白鹅岭宾馆落脚,我们却在这里帐篷露营,好看日出。
右边为莲花峰,左边为天都峰。
25日8:00,云层很厚,似乎日出看不到了,大家继续等待。8:10分,太阳终于一跳一跳地出来了,大家欢呼过后忙着照相,单反、长焦、卡片、手机、爱疯一起上,自拍、互拍、对拍、抓拍轮流来,好一阵子热闹。
看了日出后,下白云宾馆向步仙桥出发,没注意里程是2.5公里,不然就先找地方寄存背包了,这样来回上下背着背包走5公里也是够呛。不过步仙桥一带景色还不错,值得一走。
下面就是步仙桥。
过了桥还有个步仙二号桥。
小迎客松。
这几个石头生的有点奇怪。
从光明顶上看莲花峰和玉屏峰、天都峰没有多远,望山跑死马,待从步仙桥回到白云再向莲花峰、玉屏峰走,爬鳌鱼背那段上坡路也有点难,路边有抬滑竿的要收150元。莲花峰轮休上不去省了力气,百步云梯到莲花亭滑竿收100元。过了莲花亭,基本都是下坡一路到玉屏峰,我们计划在玉屏峰下,迎客松旁搭帐篷。
鳌鱼嘴下看莲花峰。
莲花亭,百步云梯。
鳌鱼吃螺丝。
一线天,封闭。
莲花峰。

艺术家站在玉屏楼上远眺莲花峰,近处巍然耸立的送客松,采用雕刻技术印刷,形象鲜明,英姿勃勃;远处挺立于霞光里的莲花峰,云雾缭绕,姿态万千。
图案原版,黄翔摄影。
送客松。可惜了,角度不对,后面的莲花峰没拍到。
玉屏峰。

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运用仰视角度造型,突出表现了这座玉石屏风的雄伟险峻。
图案原版,陈勃摄影。这个角度应该是从天都峰上照的。
迎客松。
画面前景上的松树和山峰,为雕刻版,刀法细腻有力,形象准确鲜明;背景上的天色和山峦,为影写版,柔和明亮,若隐若现,创造出了一种清新愉快的气氛,使人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迎客松所特有的那份诚恳和热情。
图案原版,王君华摄影。
玉屏楼日出。
姊妹松。
蓬莱三岛。
设计者在横式票幅上,将“蓬莱三岛”置于画面中心,采用雕刻版印制,山体和奇松伸手可触,衬以明亮的天色和隐现的山峰,整个画面和谐清新,能够给人一种身临仙境的艺术感受。
天都峰。

这枚邮票图案犹如一幅木刻和彩墨国画,由近及远,由下而上,最后集中在天都峰上;近处黑岩隐定,背后的云雾、淡山、大边骄阳烘托渲染,天都峰本身虽然只占画面的 1/3,但它巍然屹立,气势很足,比较成功地刻画出了黄山第二峰的雄伟姿态。
剪刀峰。
剪刀峰立于天都峰西南。因山峰的形状像剪刀模样,故而得名。画面采用桔红色,显示夕阳斜照的瑰丽景色;远处用灰色表示薄雾已经降临,增添了无穷意境,具有水彩画的特点。
图案原版,陈勃摄影。
类似剪刀峰,实际位于飞来石到光明顶途中。
慈光阁。
红色为第一天路线,绿色为第二天路线,赭色为第三天路线,黄色为第四天路线。红色短线为封路铁门。
黄山四绝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温泉不是好稀奇,遗憾的是没看到云海,按邮票图案拍的照片角度也不理想。另外由于黄山管理的原因,莲花峰轮休,西海景区、狮子峰和天都峰冬季维修也没开放,这些都是比较精华的景点,没开放意味景点打了折,而230元的门票却一分钱都不打折,景区管理有点强盗行径了。
黄山上饮食奇贵,小卖部里农夫山泉8元一瓶,红牛20元一瓶,苹果8元一个,玉米棒8元一根,鸡蛋10元3个,馒头8元一个,小面包20元一袋,黄山烧饼18元10个。餐厅里的东东就更贵了,不过也可理解,毕竟山上大部分物资都是挑夫挑上山的,看到那些挑夫很辛苦地挑着一百多斤的物资上山,游客不由得感叹,都自觉给他们让开路,让他们先走。
不理解的就是黄山上不卖方便面和方便米饭,也不卖开水,自带方便面也没法冲泡,据说是防止游人乱倒泡面残渣剩水危害山上植被,这样管理省事了,游人的钱包却瘪了,难道山上的其他生活废水就不危害植被了么?山上好像并不缺水,一路上我们看到几个小水库都蓄满了水,恐怕是为山上商家牟利而定的吧!头晚我们自带方便米饭用单兵发热包加热,不知怎么没有成功,以后2天就只好啃玉米棒、馒头、面包、烧饼,吃鸡蛋了。中间有两个小卖部悄悄卖给我们开水泡面都是5元、10元一次。山上严格禁火,自己烧水泡面就更不可能了。
慈光阁索道维修,25日8:30从玉屏楼开始徒步下山,因为连续3天背包加摄影包负重12公斤,小腿和膝盖已有反应,7.5公里下坡不敢走快,中途频繁休息,13:00左右才到达慈光阁停车场,待回到汤口吃完午饭已是14:40,一打听已无到九华山班车,同伴已到过九华山不想重游,遂分手自己坐一辆返程野的到黄山区(太平、甘棠),以便明早快一点到九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