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6282a9cata7394d72bc43&690
江兴流: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1]
赵刚
(《科学中国人》记者)
20世纪是物理学辉煌的100年。在物理学的历史上,一直闪耀着一大串物理学家的名字,爱因斯坦、普朗克、卢瑟福、玻尔、海森堡……他们的身后,是生生不息的跋涉之途,是钻研与奋斗的奉献之歌,更是传承与进步的文明之路。
在名家大师荟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中,江兴流教授以其学术成就和学者风范而颇为引人注目。
江兴流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津贴;1962年~1994年曾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任教;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研制中子发生器获省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3等奖;作为访问学者,他曾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
日内瓦)从事高能加速器和脉冲粒子束研究工作2年;曾出访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筑波大学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院校,从事极化电子束、正电子束和异常核现象等课题的研究;1994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任教,曾被聘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兴流教授长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他认为:科学没有禁区,大自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科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揭示自然界和实验室中观察到的异常物理现象。十几年来,被许多媒体称为“病态科学”或“伪科学”的、俗称为“冷核聚变”的异常物理现象是一个跨世纪的科学难题。为了解释这种在电化学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放热和核反应现象,大部分研究者都在寻求其核解释,提出了上百种理论模型。江兴流教授慧眼独识,他通过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的尖端效应和电场集中现象,提出了涡旋动力学导致的挠场相干提取真空零点能的理论模型对“冷核聚变”物理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诠释。由于这一模型能够解释电化学过程中出现的局域核反应、高度定向的异常核辐射、滞后效应(Heat
after
death)等现象,因而得到国际科技界的广泛认同,写成的论文《瞬态涡旋动力学与非平衡体系中的异常核现象》作为优秀论文被编入大型科技文献一一《中国科技发展论坛》(编委会主任:路甬祥)。他致力于用同一理论解释声致发光、气泡核聚变、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对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飞秒强激光打靶产生兆电子伏量级的离子束、龙卷风的巨大升力,以及涡旋类星体的超高能辐射等现象。他领导的课题组用中文撰写的、关于电化学异常核现象和挠场理论的、发表在《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的论文[2],近期在搜索引擎Google中,用“Torson field”( 【常远注】挠场)进行搜索时,在200余万项搜索结果中,经常列在第1位。
近年来,他研究暗能量和反重力现象,并在场推进飞行器的理论和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他领导的课题组多年从事研究赝火花放电和粒子瞬态异常加速现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资助。早在欧洲核子中心作学术访问期间,他通过2个月潜心研究,提出电场递增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复杂的赝火花放电机制和纳秒强流脉冲粒子束的产生和加速过程,从而解决了这一多年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难题,受到最先发现赝火花放电现象的克里斯汤森教授和欧洲核子中心同行们的高度重视,曾在1981年应邀访问克里斯汤森教授所在的纽伦堡-艾拉银大学的物理研究所,就赝火花放电机制问题与克里斯汤森教授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他率先应用赝火花放电纳秒强流脉冲粒子束进行材料表面改性、纳米薄膜制备、农作物辐射育种等项研究,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高度重视,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
他长期探索时间、空间、能量、质量和信息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涡旋宇宙,也是全息宇宙。他在努力寻求异常物理现象的合理解释。在系统研究了从微观基本粒子的自旋现象到宏观宇宙涡旋星系,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与涡旋有关的异常物理现象之后,他提出涡旋宇宙的物理概念。他认为:能量的基本单位是涡旋,而涡旋是宇宙的引擎,是联系可见物质和不可见能量的桥梁;黑洞并不存在,它只是暗能量形成的带有轴向高能辐射的涡旋星体。他研究暗能量和反重力现象,认为质量的概念既不是基本的,也不是必要的,应该研究质量的来源,以寻求航空航天推进原理的新突破。在研究基于Biefeld-Brown效应的飘升机(Lifter)时,通过对其电晕放电的特点和飞行特征的分析,他提出等离子体涡旋轴向加速和挠场相干提取零点能的理论模型,解释推力的产生过程,认为这是一种挠场推进现象。他的这一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多项基金资助。这种无推进剂的推进方式,将带来航空航天推进技术的革命。
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零点能、卡西米尔效应及挠场,是江教授目前研究领域之一。我们在期待,期待江兴流教授人生中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
[1]
赵刚(《科学中国人》记者):《江兴流: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北京:《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9期,第67页。
[2] 【常远补注】 指雷锦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江兴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张建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陈昌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韩丽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康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化学异常现象与挠场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9455001-E)]一文,北京:《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第3~5页,“基础科学”专栏。此文简单介绍了关于挠场理论研究情况,着重介绍前苏联学者在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分析电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认为在电极表面微区存在伴随涡旋运动的挠场与零点能的相干作用。由于前苏联在挠场研究方面的很多结果没有公开在国际上发表,作者当时所知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Akimov的两篇综述性文章。从Akimov的两篇文章可以看到,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比较成熟,西方的部分学者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关于挠场理论的详细内容,还可以参考Akimov的个人网站(http://www.eskimo.com/~billb/freenrg/tors/)。
http://s11/middle/6282a9cat7721be502dba&690
补充插图
2011年07月04日晚,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与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举办了一期“知行者·实现者论坛”(Realizrer
Forum),主题为“真空零点能(Zero Point
Energy, ZPE)应用技术”。论坛气氛平等、开放而热烈,在“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始终充满着“既大胆猜想又谨慎质疑”的张力。著名主流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兴流教授,著名“非主流”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沈今川教授等出席论坛。
图为参加者合影留念。左→右:殷晗(上海力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安虎生(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江山(北京银云海技贸公司),沈今川(中国地质大学),江兴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人类潜能实验室(RHPL)],吴州(俄罗斯金星有限责任公司),常远(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夏惠义[华夏神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孙法兴(无锡圣贝尔机电有限公司)。
参考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