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迤逦草原的川甘交界处、连绵青山的环抱中,有一个静谧祥和的小镇叫郎木寺。虽然叫“郎木寺”,其实并不是一座寺庙,而是这个小镇的名称,是一座安静祥和而又风格独特的小镇。
一条清清的小河穿镇而过,当地人美其名曰:“白龙江”。川流不息的白龙江将郎木寺分为江南与江北:江南隶属于四川管辖,而江北隶属于甘肃管辖。虽然行政上郎木寺镇由川甘二省共同管辖,但现实中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藏族、回族还是汉族,人们始终相互融和、和睦相处,从没有因跨界造成情感与交往的不便。
除以白龙江为分界线外,四川农信银行以南的街道隶属四川,以北隶属甘肃。
仔细分辨街道路面,分属川甘两省管辖的街道路面铺设的石头都不一样。不经意轻轻的一小步,就从甘肃省跨入四川省了。
街道边的商铺“您在甘肃,我在四川”。跨过小河沟,分属两个省。
白龙江水流湍急,郎木寺人因势利导在江边修建的水磨房。水磨房处于白龙江南,应是川人所建。
郎木寺有两个藏传佛教寺院和一个回族清真寺:白龙江之南为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达仓郎木寺院,也叫格尔底寺;白龙江之北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达仓郎木赛赤寺;两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隶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两座藏传佛教寺院都是格鲁派寺庙。
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逊尼派的清真寺。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显得十分壮观,游客可免票入清真寺参观。清真寺周围,分布着隶属四川的一个回族村落。其实,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郎木寺的藏、回、汉各民族的居民已经和谐相处、融合居住在了一起,彼此不分什么江南和江北、四川和甘肃。
格尔底寺院的第一世活佛茸青根登降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于1413年建立该寺院。
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大门朝北,地势比较开阔。格尔底寺依山就势建于山坡之上。闻思院、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雄伟瑰丽,木屋木楼的僧舍层层叠叠,分布其间,红衣喇嘛时隐时现。


闻思院,是寺院的主要建筑,相当于大雄宝殿,雄伟壮观。大雄宝殿里供奉着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即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
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舍利灵塔。
格尔登活佛面容安静慈祥,栩栩如生。尽管时光已过去了200多年,但面容如生,肌肤仍有弹性。就象每天仍然打坐诵经一样,护佑着寺院及信徒信众的平安吉祥。
格尔底寺既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也是一所藏传佛教的大学校。这些孩童从八、九岁起,就被父母送往寺院,聆听佛的教诲,接受佛学教育。当然,除了佛教天文地理、理化数学无所不学。就同我们内地的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一样,也是这样一级一级地学习下去。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辨经。有儿童、有学生的地方,既有孩子的天真活泼,更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氛。
寺院喇嘛措尼格是个帅气、阳光的藏族小伙,毕业于寺院佛学院,从十二岁献身格尔底寺学习藏传佛教。给我们详细讲解格尔底寺的建筑及寺院发展历史,让我们学到了不少藏传佛教知识。
郎木寺原名叫做达仓郎木,藏语意为虎穴仙女。格尔底寺向南是一个幽深山谷,林木森森,芳草青青,溪流潺潺。在山谷的西侧山崖有一石洞,洞内有一婀娜如人形的钟乳石,此地的地名由此而来。
老祖母郎木居住过的洞穴被藏传佛教信徒及信众尊称为圣地。而在洞外不远处,一股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穿过寺院流入郎木寺镇,这就是嘉陵江的主要源头之一白龙江的源头。
寺内环境优美雅静,山林苍翠,碧草青青,水流淙淙,红衣僧人们或在草原漫步,或三五个聚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佛教圣地,也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园!


与白龙江南的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过小桥,登缓坡,进寺门,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俯瞰郎木寺镇,远眺格尔底寺峡谷,群山环绕,江水东流,碧草青青,阡陌交通,宛若仙境。

赛赤寺由第一任赤哇降参格桑活佛于公元1748年创建。赛赤寺殿院经堂依山崖而建,阶梯式分布,层叠有序,坐落有致。
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赛赤寺殿院依悬崖峭壁而建,气势雄伟,飞檐翘角,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
赛赤寺最著名的是其后院设置的天葬台。逝去的人在赛赤寺院后的天葬台上等着神鹰将灵魂捎往天堂。

郎木寺,这个神奇的小镇,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地貌,多元化的宗教民俗组成了这里的一切。如今,法鼓之声相闻,礼拜之声相传,郎木寺用它博大精深的多元宗教文化、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风格独特的民俗民风,向世人显示着其非凡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