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昭寺往北走,路过北京东路过街天桥,沿小昭寺路北行不远即可到小昭寺。虽然小昭寺离大昭寺不足千米,但境况可大不相同:大昭寺香火旺盛,信众游客摩肩接踵;小昭寺冷冷清清,除了几名沿围廊叩头的藏传佛教信众,游客满打满算连上我们不超过十人。
千年之前,文成公主进藏时,千万件陪嫁物品中最宝贵的就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车到现今的小昭寺处时,装载佛像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无法前行,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就地安放,遂在此地建寺供奉,这就是小昭寺。小昭寺大殿及大门朝向东方,寄托着文成公主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是山东济宁的任城人。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祖籍山东济宁(任城),其父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李雪雁就出生在任城。贞观14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道圣旨,将她从任城(今济宁)召至长安,册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现在济宁小北湖有个小岛叫做“公主岛”,有条大道取名“公主路”,应该同文成公主有缘源吧!
实际上,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两年之前,已经迎娶了尼泊尔公主尺尊公主为妻。为了供奉尺尊公主陪嫁的8岁等身佛像而建大昭寺。大昭寺的规格及规模要比小昭寺大得多了!按照汉族传统,先娶入门者为大为妻,后娶入门者为小为妾,所以文成公主地位不会高过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九年后,松赞干布因病而逝,那时文成公主还不到30岁,尚无一儿半女就已寡居。史书里记载的,人们津津乐道的,全都是公主和亲的荣耀和表面的光华,而那些千年之前埋藏在暗处的悲苦,也只能同文成公主一样,化为历史的尘埃了!
到了芒松芒赞执政时期(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欲派兵进藏夺释迦牟尼佛像,便将12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从小昭寺迁移至大昭寺,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赤德祖赞(704-755年)即位后,为了密切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12岁等身佛像就地请出供奉于大昭寺,而将尺尊公主所携之8岁等身佛像,迁移供奉于小昭寺,自此开始二佛像易寺而居。
朗达玛即位后(约九世纪中叶),开始抑佛兴苯。大小昭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久又遭遇了吐蕃各地的奴隶大起义,佛教及寺庙又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8岁、12岁两个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还保持完好。及至元、明、清朝代,中央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扶持政策,不同时期又对小昭寺进行了不断地维修扩建,西藏的藏传佛教也越来越兴盛起来!
文革时期,小昭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些建筑被拆除,塑像文物等被抢劫一空,众僧皆离寺而去,昔日辉煌壮观的景象荡然无存。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供奉在小昭寺的8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被人为锯为两截,腹中珠宝及经书被洗劫一空,佛像不知去向。而当时的大昭寺因为是拉萨的战备粮食仓库,12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及整栋大昭寺建筑都幸免于难。

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积极地重视和恢复全国宗教文化,小昭寺得到了及时大规模的维修。但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佛像只在西藏找到了下半身,上半身不知所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偶然造访天津市博物馆时眼睛突然一亮,布满灰尘的八岁等身佛像的上半身居然出现在这里。立即将其迎送回拉萨,将佛像合二为一又重新供奉在小昭寺。
能工巧匠们尽管能将其修复得天衣无缝,但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徒们来说,这道伤痕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通俗地理解,就是那个8岁等身佛像被锯开后,已经不是心中那尊完美无缺、具有灵气的佛祖了!所以,来小昭寺朝圣的藏传佛教信众越来越少,甚至大多数的导游都不建议游客来此参观。
小昭寺不仅供奉过12岁、8岁佛祖等身佛像,也曾是文成公主亲自建成并寄托乡思的地方。尽管8岁佛像经受了无与伦比的劫难,但其毕竟是2500多年前,由佛祖亲自加持开光的佛像,是珍贵无比的国宝,所以到西藏来拜谒小昭寺是应当之该,伫立佛前,双手合十,深深地向这座劫后余生的真佛行礼,也是万分幸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