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山》:高行健笔下的灵性贵州

(2009-10-10 21:25: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

《灵山》:高行健笔下的灵性贵州

 

       贵州民族报周末版特约撰稿人   刘子帩

 《灵山》:高行健笔下的灵性贵州  《灵山》:高行健笔下的灵性贵州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中国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导演,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2001年获颁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也是个翻译家,尤著于翻译塞缪尔·贝克特和尤金·伊欧涅斯柯的作品。

 

 

灵山:人心中的一个困境

 

2000年,法籍华人高行健以其代表作《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于纯粹文学的原因,我前后把《灵山》看了三遍。第一次看,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仍相信大有深意存焉。第二次看,已隔多年,渐渐领略了其中奥妙,觉得这不应该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游记或流浪汉小说。最近认真看了第三遍,恍然有悟,乃觉它其实是一本朝圣之书,一本追寻上帝之书。在这个意义上,《灵山》很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不同只在于,《灵山》是虚构(固然纪实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它的主人公最终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上帝,而《忏悔录》是纪实性的回忆录,作者最后找到了一个确确实实的上帝,奉为信仰。

《灵山》的叙述方式很奇妙,主要以“你”“我”交替,偶尔也夹杂“他”“她”等。“你”是虚写,“我”是实写,各自代表一条线索,并行不悖。“你”去寻找灵山,“我”则在现实中漫游。小说第2章说:“你找寻去灵山的路的同时,我正沿长江漫游,就找寻这种真实。”这种多人称交响式的叙述方法,形成了一种复调格局和多声部的音乐美,使人觉得像是在聆听交响乐。这“你”“我”“他”“她”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呢?小说第52章做了解释:

 

在这漫长的独白中,你是我讲述的对象,一个倾听我的我自己,你不过是我的影子。

当我倾听我自己的时候,我让你造出个她,因为你同我一样,也忍受不了寂寞,也要找寻个谈话的对手。

你于是诉诸她,恰如我之诉诸你。

他派生于你,又反过来确认我自己。

 

显然,这种多声部叙述有利于幻化“灵山”的意象。作为小说的名字,“灵山”其实只是一个暗示,现实中并不存在。小说主人公一直在寻找“灵山”却一直没有找到,这其实表达了人生的一个困境: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在虚构着一个灵山,并去寻求它,哪怕奔命终生也一无所得。这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悖论,理想与现实的一个悖论。小说第76章,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人家,请问灵山在哪里?”

“你从哪里来?”老者反问。

他说他从乌伊镇来。

“乌伊镇?”老者琢磨了一会,“河那边。”

他说他正是从河那边来的,是不是走错了路。老者耸眉道:

“路并不错,错的是行路的人。”

 

这老者的回答似乎解答了人心的困惑,但作为一个凡人,困惑是无法消除的。其实换个角度看,灵山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寻找灵山就是寻找上帝。小说最后一章(第81章)暗示了这一点:

 

窗外的雪地里我见到一只很小很小的青蛙,眨巴一只眼睛,另一只眼圆睁睁,一动不动,直望着我。我知道这就是上帝。

他就这样显示在我面前,只看我是不是领悟。

……

我尽可以以为这眨动的眼皮中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可它的意义也许就正在这没有意义之中。

 

《灵山》正是以这种一虚一实、亦真亦幻的复调叙述手段,营造出一种孤独而神秘的氛围,在这氛围中,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蕴幽然呈显。《灵山》不愧是一部高妙的杰作,它不仅描绘出一种刻骨的真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营造出一种形而上学意蕴,这是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

 

 

《灵山》:很多重要场景均在贵州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高行健的授奖词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由是非常中肯的,但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灵山》的形而上学意蕴。

《灵山》是如何营造出这种意蕴的呢?这得力于小说中大量的环境描写,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抑或无法区分自然和社会的环境,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独特的,在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前无古人,我姑且称之为“高行健式的笔触”。而支撑这些环境的现实背景,主要是南中国长江流域一带,其中对两个省着笔尤多:贵州和四川。

我特别关注其中对贵州的描写,这当然不只因为我是贵州人。小说从第18章至第45章,空间都是在贵州,占据全书三分之一强的篇幅。这与高行健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贵州之旅密切相关,创作《灵山》的素材和灵感即来源于此。《灵山》中那个“我”在长江流域的漫游都写得很简略,仿佛一朵闲云一荡而过,只在四川和贵州两地,却是长久停留,倾情泼墨。

梳理小说文本,“我”在贵州的漫游路线大致是这样:威宁—云贵交界彝族地区—赫章—水城—安顺—龙宫—黄果树—贵阳—黔东南—石阡—江口—梵净山—江口—铜仁—玉屏—凯里—清水江(施洞)—黔东南某县。这之后,空间又转到四川。

 

 

草海:一片悠然而旷远的水境

 

不知道文学大师笔下的贵州是何等样子?是否真实如我们心中的印象?下面不妨跟随大师脚步,也游走一番,看看《灵山》中贵州的样子。按小说叙述,经过大概如下:

“我”先到威宁,来到草海边,看了茫茫草海,发了一番感慨:

 

我想,只要把船撑出芦苇丛,便可以到那广阔的水面上去,在这寂静的高原的湖心里独自荡漾一番,同谁也不必说话,就消融在这湖光山色湖天合一的环境里倒也不坏。(18章)

 

这是一种主客交融的境界,很有些悠悠韵味,把一个人站在草海边的真实情态勾勒了出来。“我”就那样注视着草海,眼下呈现出这样的韵致:

 

寂聊的湖面上,这会儿连水鸟都没有了,明晃晃的水面不知不觉变得模糊,暮色正从芦苇丛中弥漫开来,寒气也从脚下升起。浑身冷踏踏的,没有虫鸣,也没有蛙声,这也许就是我追求的那种原始的失去一切意义的寂寞吧?(18章)

 

末尾的一句自问,直捣灵魂深处,点出了一种奥义,这是大自然的奥义,也是“我”内心的奥义。可以说,高行健三言两语就把草海的神韵勾画出来了;而且不仅如此,他还藉草海的迷茫与辽远,反射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旷远、澄澈。

游了草海,“我”跟一位彝族歌手去了云贵交界的彝族村寨,描写了很多当地风情。晚上到一个刚结识的朋友家去,两个人聊得很愉快,“我和他笑得死去活来,肚子都疼了,真是少有的快乐。”乃至“从他家出来,脚下有一种这高原上难得的轻快。”

 

 

安顺:地面是倾斜的,一只脚长,一只脚短

从草海和彝族地区出来,“我”取道水城,晚上八点“我”来到安顺。一下火车,就对安顺火车站空空落落的景象做了一番描绘,“我走出这空寂的火车站,竟然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在“我”眼中,安顺是怎样一个景象呢?但见:

 

灰黑的云在头顶上匆匆奔驰,夜空却十分明亮,高的晚霞和低的乌云都彩色浓重。浑圆的山从眼前平地而起,这高原上的山峦都像女人成熟的乳房。可过放贴近了,显得十分巨大,便造成一种压迫。我不知道是不是那几块乌云在头顶上疾驰的缘故,觉得地面也是倾斜的,一只脚长,一只脚短,我并没有喝酒。安顺的那个夜晚就给我这么种异怪的感觉。(22章)

 

“我”到火车站边找了个小旅店,“房间小得像鸽子笼,头就好像顶着了天花板”。然后到街上去逛,在街边吃了一碗牛肉辣子米粉,听旁座两个男子划拳行令喝酒。“那分从容和精细,我不免疑心他们是仙人。再仔细察看,面貌也都平常。不过,我想仙人大概就是这么行酒令的。”

吃完米粉,走进一条老街,弯来绕去,来到大十字,看到人群在那里哼唱着一种听不懂的调子。“我”越听越觉得奇怪,乃至“我怀疑我是不是在做梦”,一种局外人的格格不入之感,于是想“明天还要赶早班长途汽车去更南边的黄果树,用那里的瀑布来洗涤这怪异的印象,这真实的环境和我自己都无可怀疑。”

去黄果树前“我”先去龙宫玩了一趟,这经历写得很少,最后有一段感叹:“这一路上,充沛的溪水白花花的好生湍急,浑圆的山峦和清明的天空都过于明亮,也还有在阳光下闪光的石片的屋顶,线条一概那么分明,像一幅幅着色的工笔画,坐着急驰的汽车在山路上颠簸,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人整个儿就像在飘,我不知道要飘荡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我找寻的是什么?”

 

梵净山:启发高行健灵感的圣地?

 

接着“我”到了贵阳,没有多少故事,主要是参观博物馆,副馆长引“我”看一种傩戏面具,采自黔东南的黄平和天柱。然后“我”就到黔东南去了,但是没有具体叙述(因为“我”后来再次到黔东南),便取道石阡、江口前往梵净山。

在从石阡往江口的途中,客车被带红袖章的一男一女截住,司机跑去喝酒醉醺醺的,不肯走了。“我”只好在这荒郊野岭徒步漫游,倒也收获不少美景和遐思:

我循着鼓声向坡下走去,有个农民从田埂上过,挽着裤脚,一腿肚子泥巴。更远处,有个孩子牵着牛绳,把牛放进村边的一口水塘里,我望着下方这片屋顶上腾起的炊烟,心中这才升起一片和平。

我站住了,听着村寨里传来的鼓声。没有司机,没有戴红袖章的检查员,没有这惹人生气的汽车,也没火速鉴别四不像的电报,一切复归于自然。……我又何必急着去哪里?没有比这暮色中的炊烟,瓦顶,这又逼近又遥远的鼓声更自然的了。(28章)

“我”从江口逆锦江源流太平河而上,过了盘溪寨到黑湾河,遇到一个“站长”,跟他相处了一段日子,听到也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令人回味无穷:“如今,我不免怀念他,他那实实在在淡泊的人生态度,还有那郁黑的河湾的独木桥那边,那村寨里黑锈色的木屋,那凶狠的毛色灰黑的狼狗,那挑着扁担玩蛇的疯疯癫癫的女人,似乎都向我暗示些什么,就像那小楼后苍莽庞大的山体,我以为总有更多的意味,我永远也无法透彻理解。”

看来高行健眼中的贵州山水是很有意味的,就是这些让人无法透彻理解的“意味”滋养了他的文学灵感。

“我”终于来到梵净山。有人说所谓灵山就是指梵净山,这纯属妄加猜测。做这种猜测的人,根本就没领悟到“灵山”的意蕴,其实是把高行健肤浅化了。灵山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座山,那样的话,灵山就失去灵山的奥妙了。

小说对梵净山做了大量描画,还详细写了“我”在梵净山上做的一个梦(35章)。“我”跟着一个向导上山,在大雾中难以前行,只好回到一个山洞里。这经历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小说这样写:

他进洞就生火,气压太低,烟子出不去,把洞里也熏得烟雾腾腾,眼睛争不开。他坐在火堆边哺哺呐呐。我问:

“你对着火堆讲什么呢?”

“说人抗不过命,”他说。

后来,他爬到铺板上睡觉去了。不一会,就听见他鼾声大作。他是自在之物,心安理得,我想。而我的困扰在于我总想成为自为之物,要去找寻性灵。问题是这性灵真要显示我又能否领悟?既使领悟了又能导致什么?

收获了这许多感悟,“我”就离开这洞穴,离开梵净山。显然,梵净山给“我”的印象太独特了,以至于“我”有这种想法:“我必须回到人间烟火中去,去找寻阳光,去找寻温暖,去找寻快乐,去找寻人群,重温那种喧闹,哪怕再带来烦恼,毕竟是人世间的气息。”虽然不能说灵山就是梵净山,但很可能就是梵净山启发了高行健的灵感,以至有“灵山”之喻。

 

 

施洞苗寨:一个情感荡漾的原始民居

“我”下梵净山来,经过铜仁,不多停留,来到玉屏,在火车站边住了个小旅店。夜里两点,来到凯里,打听到施洞有龙船节,第二天便前去。在这清水江边的施洞苗寨,“我”领略了苗乡的情歌、飞歌。他这样写道:

说是唱未必恰当,那一个个清亮尖锐的女声发自脏腑,得到全身心响应,声音似乎从脚板直顶眉心和额头,再颖脱而出,无怪称之为飞歌,全出于本性,没有丝毫扭捏造作,不加控制和修饰,更无所谓羞涩,各各竭尽身心,把小伙子吸引过来。

……我顿时被包围在一片春情之中,心想人类求爱原本正是这样,后世之所谓文明把性的冲动和爱情竟然分割开来,又制造出门第金钱宗教伦理观念和所谓文化的负担,实在是人类的愚蠢。(39章)

到了晚上,“我”甚至还迎来一个小姑娘含情脉脉的眼神,那是一种最原始最纯朴的求爱,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没有遇到过这种求爱方式,虽然也正是我梦寐以求,真遇到了却措手不及。”

随后,“我”去(地点不详)凭吊一位已经去世两年的苗族祭师,详细记录了苗族祭祖的盛况。从苗寨出来,我继续走山路,途中遇到了很多趣事,写得极为真实。

接着,“我”来到一个小县城(地点不详),住在县文化馆,跟文化馆一个女职员有了一夜不了情。这一段故事比较真实,其间的性爱描写似乎没有多少深意,不过生活本来就没有多少深意,很多时候。

这之后,“我”又到了四川,继续漫游。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行健式的笔触”

 

在《灵山》中,不难看出高行健的叙述方式和景物描写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很少单纯地描写环境,而是在描写中注入个人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的笔法当然不是他的首创,他的特点在于,在描写中夹入议论,渗入感悟,使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一种饱含性灵的意蕴,而这种意蕴本身就在景物之中,就在人心之中。

高行健有一种特别的眼力,能于平实中提炼真切,于凡俗处看出震惊,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这就是所谓“刻骨铭心的洞察力”了。另外,高行健对汉语领悟力很高,使用起来驾轻就熟,既承续了汉语白描的魅力,也融入了欧系语言的长处。

小说写到“我”在森林中漫游,看到杜鹃花时那种突如其来之感:“远处有一株通体洁白的杜鹃,亭亭玉立,让人止不住心头一热,纯洁新鲜得出奇……”。这“心头一热”,何等真切!看着那些杜鹃,心灵受到了导引,他这样写:“这洁白如雪润泽如玉的白杜鹃,又一而再,再而三,却总是单株的,远近前后,隐约在修长冷峻的冷杉林中,像那只看不见的不知疲倦勾人魂魄的鸟儿,总引诱人不断前去。我深深吸着林中清新的气息,喘息着却并不费气力,肺腑像洗涤过了一般,又渗透到脚心,全身心似乎都进入了自然的大循环之中,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舒畅。”

这样的文字,非大师手笔,写不出来。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作者的宗教情怀,一种贯通中西智慧的敏锐,又尤以禅宗为最。《灵山》堪称一本禅趣大书,令人观止。正是这种罕见的情趣,加上高超的表现力,作者写出了一种不朽的内心真实。即此真实,纵然《灵山》有诸多太过随意之处,亦瑕不掩瑜。高行健是继鲁迅后使用汉语写作的又一文学天才,在当今汉语作家中,可谓鹤立鸡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