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德锋:第一阵营系列评论之龙天乐

(2012-01-10 00:13: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系列评论
 

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龙天乐的书法历程

 

傅德锋

 

当下很多活跃于书坛的书法家,大多都有着比较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一边为了工作生活而来往奔波,一边醉心于书法,把笔临池,朝夕不辍。经过若干年艰苦打拼之后,都能够在书坛上脱颖而出,在工作、生活和学业三方面都达到一种良好而令人称羡的极好状态。

学习书法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事情,书法更多的时候就是人的一种个人爱好,一种精神寄托。但伴随着自己的不断历练和成熟,一旦遇到某种机遇,也会进一步把书法发展为一种事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辉煌。这种类型的人在当代书坛并不鲜见。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的成员之一龙天乐先生就是一个对书法充满美好梦想而不断努力拼搏,逐渐实现梦想的人。他从一开始学书,就特别注重把书法放到中国传统的大文化历史背景当中去看待,懂得文墨相参,诗书并重的道理。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自然知道厚积者方能薄发的道理,只有自己具备了一桶水,才可能给自己的学生每人一杯水。因此,龙天乐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学习和钻研为他的书法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上的根本保障。

龙天乐学书走的是一条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路子,从对书法萌生好奇之心时的信笔涂鸦到略晓书理之后的稳定学习再到后来的确定主攻方向,纵向梳理,横向取法,不仅书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艺术与生活状态愈来愈好。

龙天乐对书法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曾经对唐楷(如《玄秘塔》、《神策军》等)下过一番功夫,后来又学习篆书与汉碑(如《乙瑛碑》、《封龙山颂》、《张迁碑》、《西峡颂》等),再后转而师法北魏墓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他最终还是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明清人之行草书,在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的作品当中找到了能够使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自此浸淫于明清法帖,朝斯夕斯,临池不辍。其间曾拜访当地书法名家,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艺术视野逐渐开阔。

在展览文化盛行数十年以来,明清人一路行草书,曾经成为人们学习的热门,“明清调”书作在展览上风靡一时,势不可挡。出现此种现象自有它的社会根源和学书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在内。明代和清初草书有明显的延续性与承接性。其实,清初的草书家大多身跨两朝(如王铎、傅山等),视为明人(晚明)亦可。明清可以同调的草书创作受当时人文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影响,形成尚势尚态的审美特点,它和晋唐的草书比较,已发生了表现形质的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助缘是明清高屋大堂的居住环境促成了长篇巨制草书的出现。而这种高堂大轴式的行草书表现形式与现代展厅追求视觉冲击的特点可谓妙相契合,为当时热衷于展览角逐的书法人所争先借鉴取法就成为一种必然。明清调行草在表面上看来较易上手,酣畅淋漓的章法气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笔法的细腻与精到方面的不足。并且这种巨幛大幅的行草作品特别能够满足人们情绪宣泄的心理需求,在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上都能给人以“新”的感觉。

龙天乐对明清行草书的偏爱无疑也是受到了当时这种书坛审美态势的影响,实属正常,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一旦进入到明清体系的行草书学习当中之后,是否能够真正获取到明清人的长处和优点。后来的诸多事实证明,龙天乐是成功的。他对晚明诸家草书的深度临习,充分调动起了自己书法创作的高度激情。由于龙天乐在涉足晚明草书之前已经具备较好的唐楷和汉隶书的基础,因此他的明清一路草书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惟重气势而笔法粗疏的缺点。他的草书作品用笔自然潇洒,富于变化。行气贯通,团练一气。章法起伏跌宕,布局合理。墨色变化丰富,节奏感很强。既能够在大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在细节上耐得住推敲。他的聪慧之处在于能够融合诸家特点,而写出自己的感觉。王铎的雄肆,傅山的奇崛,黄道周的错落,张瑞图的劲峭乃至北宋黄庭坚草书的跳荡,在其笔下都有很好的表现。星罗棋布而富于变化的诸多短点和时而出现的长线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又很和谐,作品格局感觉很大气。

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两年的学习过程,对龙天乐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因为这一平台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在学书理念和学习方法上进一步得到有效的调整,二是师友之间可以广泛交流,横向借鉴。毕竟在这个平台之上,有很多真正的行家,至少他们对书法的理解是比一般人深刻而到位的。何况在这个班里还活跃着许多在书法创作上已经具备丰富经验的同道,如此方便的交流学习机会和诸多宣传方面的优越条件对于龙天乐以及课题班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一次提升自我能力和塑造自身形象的大好时机。

书坛上,亦有一些人因对沈鹏先生书法颇有微辞,故对课题班难免会友一些异议,这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自古至今任何一位书家都无法做到没有争议,功力深浅、品位高低自有公论,绝不是随意可以抹杀得了的。但我认为,至少沈鹏先生研究书法大半生,必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一个优秀的书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教育家,而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却可以引导大家朝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伟大的艺术家绝不是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能够手把手教出来的只能算工匠。但高明的老师完全可以在弟子们学习的进程中为其释疑解惑,指明方向,使其少走弯路。

龙天乐经过课题班的学习,在书法创作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实变化的又何止书法?应该说,受同道师友们的影响,在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对人生的态度,对艺术的理解,对未来的勾画等等,新的感悟和触动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点,从他的草书与楷书创作上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其草书逐渐与原来的明清调拉开距离,更多倾向于对张旭怀素以及黄庭坚大草的追摹学习。尤其是他对黄庭坚大草爱之弥深,故其所作黄氏面目极为明显。黄庭坚草书变化多端,韵味十足,富有禅意,在境界格调上明显高于明清调草书。龙天乐发生这样的审美转换无疑也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作品逐渐剔除那种表面化的东西,而是在技术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品位与格调的提升。所作线质清丽秀茂之中尚具一种厚重感,可谓功性兼备,一派天机。一般而言,楷书发展到现在,是最不易写出新意的一种静态书体。所以也就无怪乎当下许多研究楷书的作者广泛从北魏墓志和行草书中借鉴取法,尽管能够把楷书写得灵动潇洒,摇曳多姿,但晋唐楷书的那种经典的笔法和超逸的韵致却打了折扣。而龙天乐却能把楷书写出多种面目来。他将褚遂良与魏碑结合,写出一种感觉,又将唐人楷法与晋人小楷融合,写出另外一种感觉。在唐法、晋韵中参合北魏墓志用笔与结体的灵活多变,个人的审美追求得到了精确而细腻的表达。古法处处展现,而自我意识自然流露,诚属不易。

其行书法乳米芾,融进稍许北魏墓志意趣,振讯天真而不失质朴厚重。其草书则在原来的基础上上溯晋唐,气势更为畅达,用笔更见精到。观其所作,能够使人想象得出作者在尽情挥洒时的那种无他忘我的自由状态。

近年来,龙天乐书法作品频频在国字号展览上登台亮相,引起人们关注,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然聪慧的智者,绝不会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固步自封。龙天乐一定会在今后的艺术人生道路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为自己赢得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