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科教学法与人工智能以及技术的深度应用

标签:
教育教与学文化杂谈 |
分类: 教育 |
教师的学科教学法与人工智能以及技术的深度应用
奉贤EduTech 边角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技术教育应用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现在我们的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应该说,我们的教师:
1、学科目标先行:人工智能以及技术选择严格匹配教学目标。先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学什么”、以及“为什么学”,其次再决定“用什么技术”以及到底“怎么用”。比如,从学科学习目标出发,反向设计评估方式和教学活动,人工智能以及技术仅作为支持工具。
2、教师与人工智能以及技术的角色边界: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人工智能以及技术是赋能工具,二者分工明确。教师需整合学科知识、教学法与人工智能以及技术知识,而非单纯依赖人工智能以及技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变革必须仰仗于师生的教与学空间、教与学科技、以及创新教学法之间的协同变革。单单引进人工智能以及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3、学科教学法与人工智能以及技术深度互动:技术可作为“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突破思维局限。人工智能以及技术应用需超越“信息传递”,激发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活动。若人工智能以及技术仅用于选择题、作业、问题解答与批改,则无法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来支持学科教学法的实施,避免过度依赖教学工具,确保教学工具只是辅助学科教学法的手段。
4、学科教学评价标准应从学科目标知识掌握转向证据链构建能力、信息溯源系统性等维度,帮助学生建立”验证优先”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