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古镇的世外桃源
一梅/图文
大圩古镇位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距灵川县城30公里,地处漓江中游的东岸。大圩古镇,北通湘、赣,南达梧、穗,很早就为桂林东郊的商品集散地。叫过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清时更为发达。明初诗人解缙有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长长的石板路,巷尾远去的木板鞋声,清晨江上晨渡的招唤声,没有一个古镇像大圩一样,能够把悠远的历史与鲜活的现代生活完美地交织,把昔日的辉煌与优美的景色美丽地交织。
大圩古时又叫龙溪镇,“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东部,地处漓江北岸,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镇的青石板街上,河卵石拼花的古香古色的道路,街两侧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街区之间的隔火墙,拆卸方便的木结构铺面都使小街到现在古韵犹存。”自电影《刘三姐》在此取了很多外景后,古朴的大圩镇,便成了许多人心驰神往之地。
导游说:大圩古镇是桂北的水陆码头,在秦始皇开灵渠使湘漓连接之后逐渐繁荣。自清代至民初,陆陆续续地建了13个码头。“码头一般长10米,宽3米—4米,由石块砌成,由西至东顺江排列,伸入江中,其功用各不相同,如鼓楼码头多装运白果、桐油、茶油、食盐、火油、布匹、日用百货等大宗商品;塘坊码头为古代水骚塘坊,供官船停泊登岸用。”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铺面商号有了“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
这里的老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当然作铺面,由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天井后是正房,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这种集商住于一身的建筑,风格独特,既实用又精致。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的正房高大宽敞,主人也多在此会客。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美丽的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有厨房和厕所,沿阶而下,就可到江边取水、洗衣,非常方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美丽的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有厨房和厕所,沿阶而下,就可到江边取水、洗衣,非常方便。
大圩如今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的丧葬用品店、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当年的格局和风貌清晰可见,风格别具。但昔日那种热闹的场面已不得见,取而代之的,是平平常常的市井生活。导游说:到了大圩,不能不去看万寿桥。“万寿桥位于镇区东段,始建于明代,为木结构单拱桥。桥拱高8米、跨度16米,桥面宽3.5米、长9.5米;东西走向,两端引桥各砌石级,东端23级,西端22级。桥面用青石板嵌成,桥两侧有护栏,四角是四个造型美观的石狮,桥面与桥拱均呈半月状,远观非常别致,似青龙卧江。”清末民初,万寿桥旁的隆安街(今东方街)及一侧的河滩曾是大圩的主要圩场,每到圩日,过往行人便络绎不绝。如今,圩场北移,但古桥仍为影视人所钟情,许多影视剧如《花桥泪》、《拔哥的故事》等都曾在这里取景。
这里两岸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是郁郁葱葱的亚热带雨林,林中幽静,令人赏心悦目。”如深秋时节到此外,又可见“霜林尽染,漫山红遍,红叶铺满山径”的美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坐在竹排在古东水洼上轻轻滑行,大圩,用她多情的漓江水,古朴的青石板、石拱桥,古色古香的老街,形态各异的瀑布,为游走于山水间的人们,营造了一个纯净的世外桃源。
大圩——一个纯净的世外桃源
http://s13/middle/62810a01t785ad4ecccfc&690
河畔古镇外农田风景
http://s7/middle/62810a01tb38c520310c6&690
古镇内街道
http://s13/middle/62810a01tb38c55bfa5cc&690
河畔古镇外景
http://s14/middle/62810a01tb38c52e37fad&690
河畔古镇外景
http://s5/middle/62810a01tb3b15709f364&690
河畔古镇新貌
http://s6/middle/62810a01tb38c54575ae5&690
加载中,请稍候......